首页

  1. 首页
  2. 测绘论文
  3. 内容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方法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企业的发展,各种大型、复杂的建筑工程日益增多,工程建筑物的兴建,彻底的改变了地面原有的面貌,并且对于建筑物的地基施加了更多的压力,这就势必会造成地基及周围地层的变形。为了能够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在其全寿命周期内的安全稳定性,建筑工程沉降观测已经显得愈加重要,其方法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的走向成熟。 

【关键词】建筑工程;沉降观测;基准点 
   建筑工程的沉降,尤其是不均匀的沉降,会导致建筑物的倾斜、裂缝,严重的会造成建筑物的倒塌,因此,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变形测量工作。建筑工程沉降观测工作可以参照国家及建筑行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但是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方法与有关行业规范标准规定的国家一、二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实际建筑工程沉降观测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相应的问题,本文根据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相关的实际内容,结合国家及行业的规范标准,对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1 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1 基准点的布设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有效期限一般情况下都是比较长的,沉降观测的期限有10年、20年,甚至更久,所以,基准点的长久稳固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建筑工程为了适当的减小因水准观测路线过长,导致出现的观测误差,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所用的基准点一般都是设置在距离工地比较近的建筑外墙上,并采用高程系统。在这样的一种设置上,如果时间过长,就会由于大规模的城区改造、建筑拆迁等情况,导致基准点被破坏。一旦基准点被破坏掉,观测工作就必须停止作业。所以,国家的有关规范并没有明确沉降观测所用的基准点就必须是国家水准点的规定,从上述情况来看,为了能够保证建筑工程沉降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设置在距离工地比较近的基准点只能作为工作基点,并且要与距离城市较近的国家水准点进行联测,从而得到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在国家统一的高程系统中的高度值。综上所诉,就是为了能够保证即使工作基点和联测基点都被破坏,也能够用市内国家统一高程系统中的基点进行恢复,使观测工作始终保持正常状态。 
   1.2 沉降点的布设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行业规范,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必须结合施工地点的地质情况和需要进行建筑的建筑物结构特点,以能够全面的反映出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来确定。 
   沉降点的布设应该从以下几个设置层面考虑:从建筑设计中的平面设置考虑,沉降观测点一般应该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沿外墙每10m―15m处或者是每隔2―3根立柱的柱基上。从建筑设计中的纵向设置考虑,沉降观测点一般应该布设在主体的±0.00以上0.5m左右的外墙上,这样进行观测比较方便。但是针对我国当前的建筑工程,这样的布设会经常遇到问题,严重的时候会导致观测工作不能进行。 
   2 沉降观测的实施 
   2.1 仪器测站的设置 
   我国一、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规范要求在设置仪器时,前后视距差对于一等不能超过0.5m,对于二等不能超过0.1m。但是,在实际观测过程中,对一栋建筑物的各个沉降点进行观测时,在视线长度要求的范围内,往往一个测站上同时可以观测到多个沉降点,如果在一个测站上同时完成多个沉降点的观测,前后视距差必然会超限。 
   如果严格的按照前后视距差的要求进行观测,就必须在相邻的两个沉降点之间进行仪器测站的设置:一方面,测站设置越多,观测误差产生的机会也就越大,这样就会造成因过分的强调前后视距差相当,使观测精度价降低以及工作效率下降的问题出现;另一方面,在行业规范中限制前后视觉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小因水准仪在i角而引起的水准读书误差,但是,一般情况下,在沉降观测之前,水准仪的i角已经都进行了严格的校正,因此,前后视觉差即使相对较大,也不会因i角而产生水准尺读数出现明显的误差。 
   2.2 观测的操作程序 
   我国一、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规范要求在一个测站上的观测程序:对奇站――后尺(上丝、下丝、中丝)、前尺(上丝、下丝、中丝)、前尺(辅助中丝)、后尺(辅助中丝);对偶站――前尺(上丝、下丝、中丝)、后尺(上丝、下丝、中丝)、后尺(辅助中丝)、前尺(辅助中丝)。在每个测站上观测8个数据,然后利用这8个观测的数据,计算出10个数据,最后用这10个数据求得基辅平均高差。 
   这种观测程序对于我国一、二等长水准路线的测量非常的重要,这种测量可以尽可能的减少与观测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例的误差。对于建筑工程沉降观测,工作点距离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比较近,与观测时间的长短有关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此外,水准尺上丝、下丝观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计算视距,所以,对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要在不低于建筑物观测精度的前提下,在每个测站上进行观测程序的简化,即后尺(基本中丝)、后尺(辅助中丝)、前尺(基本中丝)、前尺(辅助中丝)。 
   2.3 数据的处理方法 
   按照国家一、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行业规范要求,在一般情况下测量线路的布置都布设成为闭合的线路,并在布设中计算出线路闭合差,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检查测量数据中是否存在错误。此外,如果在布设中计算出的线路闭合差不超限,那么还要将其反号后,按与侧段的长度成正比例的分配到线路中(对每一侧段的高差进行修正)。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具有着特殊性,除了第一次测量外,往后的测量都是在进行着重复性的工作,由于每次都要重新测量一遍,因此,有效的避免了因测量次数的增多而导致的误差积累,而且从同一点测量,对高差值进行多次的比较,能够得知测量中是否存在大的错误,这样来看,将沉降观测线路布设成闭合线路的意义就不是很明显。另外,沉降点基本上都不会出现上升的现象(会出项上升的都是极个别的情况,暂且不提),即沉降点的高程值总是等于或者小于前一次的高程值,如果按照行业规范的要求,将沉降观测线路布设成闭合线路的状态,有可能扭曲沉降点的高程值,使得在沉降点还未下降,就出现沉降点上升的不合理现象。由此可见,建筑工程沉降观测完全可以不采用闭合线路,数据处理也不需要进行闭合差分配。 
   3 观测周期的安排 
   建筑工程的沉降观测周期主要是依据沉降速率的大小而安排的,能够影响建筑工程沉降速率的主要因素就是荷载,荷载在建筑工程封顶前和封顶后有着不同的荷载量。 
   3.1 工程封顶前的周期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规定:民用建筑可以每增高1―5层进行一次观测,由于建筑工程在主体封顶前的施工阶段,其荷载量增加的速度呈直线上升趋势,所以,沉降量也相对较大,因此,建议有关规范标准明确规定每加高1层就要观测一次,这样能够及时的掌握沉降量与荷载的关系,并且能尽早的发现不合理的沉降,在沉降异常过程中及时的进行解决。 
   3.2 工程封顶后的周期 
   建筑工程在主体封顶后直至工程结束,这个期间称为装修期,有关的规范标准对这以期间的观测周期没有做出明确的相关规定。由于沉降总是滞后于加载,因此建筑工程封顶后的装修期间内,偶尔会出现比封顶前更大的沉降量,同时,在装修期间内,建筑工程也会因设备、墙体、地板等增加一定的荷载,对此,整个期间的观测周期应该根据前一个观测周期测算而得出的日平均沉降值来那排。如图所示: 
   4 总结: 
   与国家一、二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相比较,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方法的确有自身的特点,本文主要是针对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的实施和观测周期的安排等几个方面,根据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实际内容,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了解,有助于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更好开展。 
   参考文献: 
   [1]杜魏垂场,马广恩.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应用技术与注意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2011,(05) 
   [2]陈代桥.浅谈建筑物沉降观测要点与观测质量的重要性[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06) 
   [3]周国华,周霞.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方法的探讨[J].安徽建筑,2011,(04)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方法探究
http://m.civilcn.com/cehui/chlw/1508461640344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