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市政给排水论文
  3. 内容

实物见证:宋朝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之发达

实物见证:宋朝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之发达

我们知道,宋代出现了一波城市化浪潮,不但大量商业性市镇涌现出来,大城市也急剧扩张,50万人口的城市已不鲜见(同时代的欧洲城市,比如伦敦、巴黎、威尼斯,人口最多不超过10万),开封与杭州更是人口超过100万的超大型城市。

这么大的城市,如果没有集中供水装置与发达的排水系统,是不可想象的。你让每户家庭都自己挖口井?这在农村与小城市行得通,在大城市显然是不可行的。但一些历史学者却不相信,宋代城市产生了发达的供排水系统。不过,考古的发现、文物的出土与文献的记载诸方面,均说明宋代不少城市都建成了集中供水设置与排水系统。

南宋杭州的集中供水设施

2015年11月19日,杭州市考古所在西湖附近的一块建设用地,发现一处南宋杭州城的居民用水设施。考古现场发掘一口宋代水井,在井口一侧的水渠中,横卧一根木质(竹)管,跟现代的水管有几分相似。杭州市考古所的专家说,这是杭州古代的一种集中供水系统。

QQ截图20160714143558.png

其实,从《咸淳临安志》等文献记载,我们已知道唐宋时,彼时政府在杭州开凿六井,又在西湖建六水口,然后“以竹为管”,引西湖水储于城内六井,供市民汲取饮用。竹管极易堵塞,北宋元祐年间,知杭州的苏轼又将竹管更换为瓦筒管道。

到南宋咸淳六年(1270),新任临安府尹潜说友再次大规模整修供水工程:一、疏浚西湖水口,“以澄其源”;二、扩建供水管道,“更作石筒,袤(纵长)二千七百尺(接近900米长),深广倍旧”;三、增修排水沟,“又别为沟,疏恶水,行于路之北”,供水管道与排水管道是分开的;四、修建井亭,“极宏敞,旁为神祠,置守者使无敢污漫”。

这个记载,比去年底的考古发现更能说明南宋时杭州已建成集中供水系统。

北宋广州的自来水装置

先来看一段新闻评述:“广州市自来水公司有关人士介绍,宋朝,城市发展迅速,人口剧增,供水矛盾突出,被贬惠州途经广州的苏轼向广州太守提出了引水入城的建议,他建议用竹筒引蒲涧水入城,是广州最早的‘自来水’规划蓝图。苏轼当时亲自参与总体规划,解决了广州城居民的饮水卫生问题,广州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有‘自来水’的城市。”

这个描述大体上是真实的。因为宋代时,广州政府确实根据苏轼的规划,建设了一个供全城百姓饮用的自来水系统。时为北宋绍圣年间,苏轼被贬到惠州。他听说邻近的广州,一城百姓饮用水是大问题,因为从井里汲上来的水都是又咸又苦。因此,苏轼向广州太守提议:建一个引水管道网络,将广州城外20里处的蒲涧山泉水引入城中。具体方法:在蒲涧山挖一大石槽蓄水;再用巨竹接成五根大水管,将石槽中的水引入城中;城中也设一大石槽,以承山上引入的泉水;然后,又用五根竹管将水分流到城中诸多小石槽内,供居民汲取。

这跟近代的自来水系统已经相当接近了。现在广州博物馆还陈列有苏轼设计的自来水装置模型。

QQ截图20160714143615.png

不过广州还不算是“全国最早有‘自来水’的城市”。因为早在唐代,白帝城已出现“自来水网络”,有杜甫的《引水》诗为证:“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原来白帝城外的瞿塘峡山石坚硬,无法打井,人们便以成千上万的竹筒连接成一套引水网络,将城西的长江水引入城内。

所以,千万不要低估前人的智慧。

南宋长沙的给水系统

10年前,长沙的坡子街民俗商业街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处南宋时期的地下大型木结构建筑遗址,这个木结构建筑类似于“屋脊”。建筑考古专家杨鸿勋先生认为,这是南宋时长沙的大规模给水系统,尽头应该是湘江,那里可能还会发现复杂的提水设备,从湘江汲取上来的水通过“屋脊”,输送到城内,供居民饮用。

QQ截图20160714143625.png

当时,整个“屋脊”(其实就是木质水槽)是埋在地下的,木槽下面还铺有一层木板,使得整个“屋脊”密封严实,内部清洁。考古学者认为,当年木槽里流动的应该是干净的水,可以饮用。木槽里面还有多道闸门,可以随意控制水的流量。

温州发现的古代净水系统

我们可以确凿无误地指出宋代城市已经出现了集中供水系统。那么古人会不会想到给供水系统中的饮用水进行净化与消毒呢?我觉得,只要有必要,古人一定会这么做。从技术上来说,这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比如修建一个过滤池,池底铺上沙石与木炭,便可实现简易的净化。

考古的发现证实了我的想法其实已被古人实践过。温州永嘉县溪口乡曾发掘、发现了一套保留完好的古代净水系统,由五个大小不一的水池组成。第一个池子铺有沙石、瓦砾,从山上流下的水通过瓦制管道,流入这个池子,经初步过滤和沉淀之后,流到第二个池子。第二个池子用砖头砌成,铺满了木炭,池底又有设水管,水经木炭净化之后,再流进第三个池子。第三个池子是最大的一个水池,应该就是饮用水池。这个池的水溢出后,再流入第四个池子,然后又流到最后一个池子,这最后一个池子装的就是生活用水了。

QQ截图20160714143640.png

不过,温州发现的净水系统并不是宋代的,而是明代的文物。也不是建在城市,而是修建在山脚边的乡村。但是,这个考古发现却可以证明,净化饮用水的技术,古人是掌握的。

钓鱼城发现的宋代排水设施

重庆合川钓鱼城有一处范家堰宋代遗址,经考古发掘,这里发现了两座宋代大型高台建筑基址。根据基址以及两侧城墙的建筑风格判断,很有可能是宋时合川署衙遗迹。学者推测,范家堰应该就是宋代合川州治所在地,是合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QQ截图20160714143648.png

在范家堰遗址,一处经发掘发现的排水设施也引起了关注。这处排水设施有一个四方形的石质水缸,考古学者说,“这是一个沉砂池。”沉砂池好比现代城市下水道的留泥井。原来,范家堰遗址背靠薄刀岭,雨季时,从山上流下的水流带有大量泥土,冲入暗沟后,容易形成沉积堵塞管道。所以,宋人在暗沟中设置了一沉沙池,专门用来沉积从山上冲击下来的泥土,以保障暗沟的畅通。沉沙池满后还会有专人负责疏通,其职能类似于现代的市政管道清掏工。

赣州的宋代排水系统今日还在使用

说起宋代的城市排水系统,今人最熟悉的大概便是赣州的“福寿沟”。这一地下暗渠为宋神宗熙宁年间知赣州的刘彝所主持建造,由于整个沟渠网络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赣州近江,每逢雨季,江水上涨,如果超过出排水沟出水口,就会出现江水倒灌入城。为应对这一自然灾害,刘彝在福寿沟的各个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长而后闭之,水患顿息”。原理说来也简单,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福寿沟内的水力会将水窗冲开排水。反之,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

QQ截图20160714143655.png

QQ截图20160714143703.png

宋人建成福寿沟之后,历代对此渠均有维修,至今仍在使用。前些年,许多城市因为暴雨发生内涝,而同遭暴雨袭击的赣州,却“没有一辆汽车泡水”,这其中就有福寿沟发挥了排洪的作用。赣州本是涝灾频发的地方,但自从修建了福寿沟,这座城市就再也没有被淹过。

宋代市政建设的水平之高,也许超乎我们的想象。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实物见证:宋朝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之发达
http://m.civilcn.com/geipaishui/gpslw/szgps/1468478681272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