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原水预处理也被称之为给水预处理。在水处理深度处理系统中,尤其是膜法系统,对进水是有一定的水质要求的。而为了延长系统的周期和使用期限,防止系统的损坏,一般尽可能地使进水水质提高,从水源获得的原水也就会会进行一定的预处理。那么,原水处理工艺到底有几种呢?
预处理工艺一般是作为其他工艺的辅助措施,先期对于超标较多,指标较高的物质进行减量或改变其性质,便于后续工艺的去除。而原水预处理工艺主要分为:除藻工艺,有机物的去除工艺,生物预处理技术,预氧化技术等工艺。
点击查看大图
原水预处理除藻工艺
其中除藻工艺又分为气浮法和化学杀藻,气浮法除藻是由溶气系统供应溶气水,通过水中气泡粘附水中藻类,使其浮于池面,用刮渣机刮除。是通过物理方法将藻从水中上浮分离,非常适合藻类去除,除藻效果良好,且不会产生不利影响。气浮工艺除藻效果良好,但不彻底,如藻类高达1亿以上时,必须结合其他工艺来保证出水水质。
而化学杀藻是采用消毒剂,杀灭水中藻类,并由后续沉淀、过滤工艺去除,该方法简单易行,操作简便。但诸如液氯之类的消毒剂,若其大量投加,还会产生三致物质,同时藻毒素也存在超标风险。
原水预处理生物预处理工艺
生物预处理是通过生物作用来去除氨氮和部分有机物。微污染水源的生物预处理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并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的认同。作为微污染水源的预处理,生物处理的主要优点是:对去除NH3-N、NO2-N、AOC效果显著,对有机物、色度、嗅味、TOC、浊度也有一定去除效果。缺点是占地大,处理效果对受水源水质和水温影响较大。
原水预处理预氧化技术
预氧化技术主要采用预氯化、预臭氧技术、高锰酸盐预氧化技术及二氧化氯预氧化技术。预氯化在国内已得到普遍使用,用于除藻和降解有机物,费用低廉,但氯与水中有机物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对人体非常有危害,应逐步取消在微污染水源中作为预处理的使用。
预臭氧技术主要用于消除地下水中的铁、锰和去除色度、嗅味,以及降解水中的高分子有机物,还被用于改善絮凝和澄清。预臭氧工程应用中,其主要目的是助凝,必要时考虑强化去除藻类、色度和有机污染物,臭氧投量一般为0.2~2.0 mg/L。预臭氧工艺占地少,工艺效果不受季节、气温等因素影响,效果稳定。但臭氧需要现场制备,且运行成本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