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基础理论
  3. 内容

居住交往空间的人文心理

摘要:在人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式,当人们看到建筑的时候,总会从心里或者直接评论该建筑或者小区的好坏,是不是美观,是不是大众化,这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情,即使是微量的也肯定有。所以人的心理对建筑的需求也很重要,尤其是在人们经常活动的地方,建筑的体型、功能、颜色、安全等各方面对人们的心理冲击都很大。所以建筑场所对人们的心理的反应是很重要的。

Abstract: in people's life, there exist various architectural form, when people see architecture from your heart, always the comment about the building or directly to the stand or fall of community is or isn't popular, this beautiful, will directly affect people's mood, even trace of also must have. So the person's psychology demand for architecture is very important also, especially in people often activity place, building bodily form, function, color and security of all parties in great psychological impact on people. So building sites on people's psychological reaction is very important.

关键词: 环境与心理  交往心理   宜人  合适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建筑必须达到它的使用要求,这样人们才会接受它,其次美观些,舒适些,让人们乐意呆在里边,享受建筑。例如学生在教室里边学习时,教室过于拥挤,或者人数过于多的时候,都会引起学生烦躁的表现,课堂秩序也不会太好,再者若教室的光线较弱,甚至很黑的时候,同学们就会感到很累很乏,同样是明亮的教室中,就很少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在学校里,宿舍面积的大小和其安排的住宿学生人数有关系,同样会影响到学生的生活,甚至影响同学的交往方式,如果宿舍宽敞,人较少,那么大家就会觉得生活舒适,环境挺好,心情就会愉悦。反之,人们的心情就会很差,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自己的私密空间太小,自己的安全场变得太小了。同样在我们其它的活动中,人们都会随着不同的环境而产生不同的心情。

在这门课中,老师讲述的内容很多,都是围绕着人们交往的形式、心理和场所的特点而展开的,让我觉得收益匪浅,现就以下几点观点进行分析:

1.人们交往心理的特征 

1.1外表的吸引力

一个人的外表会给人第一印象,让人们做出初步的认识。心理学家布里斯林和李维斯研究表明:对方外貌的吸引力,与第二次是否与之约会的相关系数为0.89。正是因为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外貌、风度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构成一种美的酬尝,这使得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无法消除由对方外表而形成的影响。因此,外表因素有形无形地左右了人际间相互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1.2相似的态度

  在生活的交往中,两个人对一件事的态度相似与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们的心理是否相容。若态度类似,则易于得到对方情感上的共鸣和行为上的支持,彼此较容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俗语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是这个道理。心理学家纽科姆曾做过一个实验,向大学生们免费提供住所4个月,经测试发现:大学生们起初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间距离,即同室的交往较多;但到后期,彼此之间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物质的相似程度,超过了空间距离,成为建立友谊的主要基础。可以说:“志同道合”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心理条件

 1.3需要的互补性

需要的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当各自的需求与对方所具备的条件成为互补关系时,就能产生强烈的吸引。这是因为交往可以彼此弥补自身的不足,获得心理上的快感和满足。如主动型的人与被动型的人交往,彼此的需求动机都可以得以实现,即相得益彰这种情况极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4情感的相悦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人相信他所喜欢的人也喜欢他,即所谓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人们常常喜欢那些愿意接纳自己和喜欢自己的人,而排斥那些对自己吹毛求疵挑剔和斥责的人

 1.5距离的远近

人与人之间位置越接近,越容易形成彼此之间的密切关系。这就是俗语所说的“远亲不如近邻”。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等人曾对住在同一楼房里的家庭彼此之间成为亲密朋友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们认为与隔壁邻居要比隔一个门的邻居更亲密一些。人们选择朋友的41%是隔壁邻居,而隔一个门的邻居只有22%。其原因很简单,与隔壁邻居见面机会多,自然而然就容易建立人际交往关系

1.6个性因素

人的个性主要包括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两方面。人的气质、能力和性格等是人的个性特点,而人的理想、信念、兴趣、价值观和抱负水平等则属于个性倾向。志趣相投者,一见如故,难舍难分,相反,则“话不投机半句多”处处别扭。性格互补者,交往正常,持久不变。即使是个性特点不同,但个性倾向相同,彼此也能友好相处,甚至成为朋友。如脾气暴躁与脾气随和的人,由于观点或态度一致而结合在一起,工作起来,也会配合默契。这种结合常常相互弥补,取长补短,使彼此的成就更高。因此,在交往过程中,既要注意人的个性特点的差异性,又要关心个性倾向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

2.小区建筑与人们交往的关系

小区建筑与人们交往的关系如果没有户外活动,最低程度的接触就不会出现。介于个人活动与群体活动之间的各种形式也会销声匿迹。孤独与交际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明确。人们要么老死不相往来,要么只是在不得已时才有所接触。

户外活动为人们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相互交流创造了机会。户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如随意的散步、在归家途中逛逛大街、或者在门前宜人的长椅上与人同坐;也可以象许多大城市中的退休老人那样每天乘上一大段路的公共汽车等等。虽然每周购物一次或许更为实际,但每天购物也未尝不可。甚至不时朝窗外瞧上一眼,如果有幸看到点什么,也算是如愿以偿。置身于人群之中,耳闻目睹众人的万端仪态,获得新鲜的感受与激情,比起孑然一身,确实是一种积极有益的体验。我们大可不必只和某一特定的人打交道,而是要投入到周围人群之中。

根据下列经过简化的各种接触形式,可以归纳出不同程度的接触强度:

高强度   ↑亲密的朋友

|朋友

|熟人

|偶然的接触

低强度    |被动式接触(“视听”接触)

依据上述归纳,户外生活主要是位于强度序列表下部的低强度接触。与别的接触形式比较,这些接触似乎微不足道,但其重要性不可低估,它们既是单独的一类接触形式,也是其他更为复杂的交往的前提。

仅仅通过观察体验他人的言谈举止,就可能为下列活动提供机遇:

——轻度的接触

——进一步建立其他程度的接触

——保持业己建立起来的接触

——了解外界的各种信息

——获得启发、受到激励

一种接触形式

公共空间中缺乏各种低强度接触形式的情形,从反面证明了它们的重要性。

2.1宜人的环境

在特定空间中体验到各种有趣的事物,也是一个空间设计的问题,涉及到物质环境给人的感受的质量。几世纪以前,城镇与都市规划中有关视觉方面的工作就已成了相当热门的课题。其中卡米罗·塞特于1889年写成的《遵循艺术原则的城市规划》就是一部杰出的著作,该书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动人的体验和城市使用之间的联系。

2.2合适的活动场所

公共空间以及直接与其相连的舒适的休息区是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当然,为进出建筑物创造良好、舒适的步行条件也很重要,但对于户外生活的范围与特点来说,为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创造条件起着更关键的作用。人们在室外活动的过程中会互相认识,有更多了解的机会,让人们轻松愉悦。

2.3半私密性的前院

如果在住宅与邻近街道之间的过渡区设置一种半私密性的前院,为户外逗留创造条件,那么建筑户外空间中的生活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支持。所以住宅与街道之间的这种前院对户外活动及街头生活有重要意义。在澳大利亚老城区中的建筑形式为低层联排式住宅,带有门廊和临街的小院以及私密性的后院。这种带有前后院的住宅形式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自由选择余地:既可以呆在住宅靠公共空间的一侧,也可呆在私密性的一侧。

在澳大利亚的这项研究共调查了17条联排式住宅街区。研究表明,前院在街道空间的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宅前半私密性户外空间的存在,直接为户外逗留活动和邻里间的交谈创造了特别有利的条件。

在住宅的公共性一侧所观察到的活动中,69%的交谈、76%的被动性户外活动(站或坐)、以及58%的主动性活动(修整花园之类的活动)都发生在门廊、前院中,或者是隔着前院与人行道间的篱笆进行的。

对墨尔本进行的这项研究获得了许多更详尽的观察记录。它们强调了前院对于户外逗留条件的特殊重要性。只要这些紧靠宅前的半私密性小院尺度适宜,设计合理,就为形成有效的永久性休息区域创造了条件。这些休息区一般设有遮阳、风障、舒适的座椅、灯具等设施。

此外,还可以将家具、工具、收音机、报纸、咖啡壶和玩具带到这些半私密性的前院之中,并留在那里以备下次再用。

研究还表明了细节设计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前院的大小和设计适于创造良好的休息空间。大部分墨尔本市的前院在这方面都很出色。住宅布置在距人行道3~4m处,足以保证那些坐在宅前的人有一定的私密性,但同时又贴近街道,以与街头发生的活动保持接触。

街边低矮的篱笆明确地划分出了临街的半私密区域,而且还为驻足浏览街景和与邻居聊天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在所研究的街道中,所有交谈的半数均是在谈话者之一倚靠于篱笆之上的情况下进行的。

当我们将这种前院与其他地方的宅前花园进行比较,就更清楚地反映出了前院细部设计的重要性。

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许多欧洲国家的城郊地区,独户住宅从人行道后退了5~7m。前院被用作为停车坪或空旷的草地,没有临街的篱笆。由于后退了5~7m,与街道的距离太远,无法将住宅附近的区域与街头生活联系起来。当住户想要浏览一下四周或与邻居攀谈时,就没有篱笆可以倚靠。关于郊区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假如住宅太分散,就没有邻居路过,这样,要不要半私密性的前院就颇值得商榷了。

带休息空间及小花园的前院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的质量,即如果人们想在宅前呆上一会儿,总是有许多有意思的杂事有做。让人们享受生活。

当然在人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的观点认识,人们追求绿色建筑的热情会将一直持续下去,不但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参考文献:

董仕君《住宅科技》2000.6  居住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               

宋丹《建筑知识》09-01第29卷《灾后重建的绿色建筑》 

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第8版)中文版   对居住区交往空间的一些思考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居住交往空间的人文心理
http://m.civilcn.com/jianzhu/jzlw/jcll/1302839638139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