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基础理论
  3. 内容

楼面裂缝施工中的重点防治措施

摘 要:论述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板裂缝产生的原因, 提出施工中重点采取的技术措施及防治办法。
    关键词:楼面裂缝防治措施
  
    当今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 面板裂缝问题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通病之一,尤其是楼板出现裂缝后,容易引发供求双方纠纷,同时对使用和美观也产生较大影响。现结合多年来施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裂缝的防治处理方法, 分别从施工和材料因素等方面分析楼面裂缝的综合防治,以与同行共研。
    1、主要施工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在施工过程中常易出现, 主要有以下三个控制因素: 一是楼面钢筋保护厚度的控制,二是预埋管线及管线集散处的处治, 三是施工中周转材料临时较集中和较频繁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的布置。笔者针对上述两种裂缝的产生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认为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加以处理。
    1.1 重点加强楼面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混凝土板中的抗拉受力, 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 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厚度的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 楼面下部的钢筋网在受到混凝土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过大时( 1.5m) , 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难以得到保障。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控制其有效长度, 建议纵横向的垫块间距应限制在1m 左右为宜。而楼面板上部钢筋网的有效保护, 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问题。其原因为: 板的上部钢筋一般较细, 在施工中常受施工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 钢筋离楼板底模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 在各工种交叉作业过程中, 由于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 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 若上部钢筋网的钢筋小马撑设置间距过大或未设置的情况下, 极易造成楼板支座负钢筋保护层过厚, 从而降低了楼面板的有效高度。
    针对上述施工中容易发生的问题, 可在施工中加以改进。笔者建议在施工楼面时, 双层双向钢筋( 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 必须设置钢筋小马撑, 其纵横向间距≤700mm ( 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 只) , 特别是对于φ8 一类细小钢筋, 小马撑的间距应控制在600mm 以内, 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 只, 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同时还要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1) 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的交叉作业时间, 在板底钢筋绑扎后, 线管预埋和模板封镶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 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 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
    (2) 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 或铺设) 临时的简易通道, 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3) 加强教育和管理, 使全体操作人员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必须行走时, 应自觉沿钢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 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4) 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 人或以上) 在混凝土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 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 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处) 应重点整修。
    (5) 混凝土工在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 应铺设临时硅活动挑板, 扩大接触面, 分散应力, 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1.2 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截面混凝土易受到较多削弱, 从而引起应力集中, 容易导致裂缝发生。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重合于( 即垂直于) 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 即垂直于) 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 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线管或多根管线的集散处, 应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根据经验, 建议增设的抗裂短钢筋采用φ6~φ8, 间距≤12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mm。
    线管在敷衍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可按要求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混凝土灌注顺利和振捣密实。并且当线管数量众多,使集散口的混凝土截面大量削弱时,宜按预留孔洞构造要求在四周增设上下各2φ12 的井字形抗裂构造钢筋。
    1.3 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
    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 天左右一层, 最快时甚至不足5 天一层。因此当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达不到24 小时的养护时间, 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调运等施工活动, 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除了大开间的混凝土总收缩值较小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 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 就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 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主体快速施工时较常见。对这类裂缝的综合防止措施如下:
    (1) 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 楼层混凝土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 一般> 24 小时)必须获得保证。主体结构阶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7 天一层为宜, 以确保楼面混凝土获得最起码的养护时间。
    (2) 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 在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的24 小时以前, 可做测量、定位、弹线等准备工作, 最多只允许暗柱钢筋焊接工作,不允许吊卸大宗材料, 避免冲击振动。24 小时以后, 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批量的暗柱和剪力墙钢筋进行绑扎活动, 做到轻卸、轻放, 以控制和减小冲击振动力。第3 天方可开始吊卸钢管等大宗材料以及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
    (3) 在模板安装时, 吊运( 或传递) 上来的材料应做到尽量分散就位, 不得过多地集中堆放,以减少楼面荷重和振动。
    (4) 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 一般约40m2 左右) 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 就预先考虑加密立杆( 立杆的纵、横间距均不宜大于800mm) 和格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 以增强刚度, 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 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混凝土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 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1.4 加强对楼面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 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混凝土初期伸缩裂缝发生,但实际施工中, 由于赶工期和浇水将影响弹线及施工人员作业, 因此楼面混凝土往往缺乏较充分和较足够的浇水养护延续时间。为此, 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湿养护, 并建议采用喷养护液进行养护, 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 并可避免或减小对施工的影响。
    2、商品混凝土的性能改善
    目前已普遍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进行浇筑,但激烈的市场竞争, 导致各商品混凝土厂商以采用增大粉煤灰剂量、低价位、低性能的混凝土防渗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为降低价格和成本主要竞争手段。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牵头, 尽快健全和统一对商品混凝土厂商的行业管理, 严格控制商品混凝土出厂质量并根据成本投入比例, 相应和合理地提高商品混凝土的市场价格( 特别是用于地下室和住宅楼面工程的混凝土) , 促使商品混凝土厂商转变观念, 控制好原材料质量, 选用高效优质混凝土外掺剂, 改善和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值, 建立好控制体系。这是一项改善商品混凝土质量性能的根本性工作。另一方面承包商在订购商品混凝土时, 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混凝土品质的明确要求, 不能片面压价和追求低价格、低成本而忽视了混凝土的品质, 导致混凝土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同时现场应严格做好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检查, 以保证混凝土熟料的半成品质量。
    3、小结
    通过上述在施工中的综合防治、具体措施后,楼面裂缝发生可以得到一定的控制, 但由于混凝土的制品是一种弹塑材料, 是一种带缝( 纹) 工作的构件, 裂纹和裂缝的发生是很难避免的, 为此, 笔者认为在工程中应将裂缝的宽度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规范内, 并在楼地面和天棚粉刷之前,了解裂缝成因预先做好妥善的裂缝处理工作, 然后再进行装修。通常由于楼地面上部的粉刷找平层较厚, 可以通过在找平层中增设钢丝网、钢板网或抗裂短钢筋( 钢纤维) 进行加强, 并且上部常被木地板等装饰层所遮盖, 问题相对较小。但板底则粉刷层较薄, 并且通常无吊顶遮盖, 更易暴露裂缝,影响美观并引起投诉, 所以板底更应妥善处理。板底粉刷层内建议增加复合增强纤维等材料, 可起到良好的抗拉裂补强作用。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楼面裂缝施工中的重点防治措施
http://m.civilcn.com/jianzhu/jzlw/jcll/1319159073153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