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基础理论
  3. 内容

居住区建筑与环境——中国传统住宅的传承与发展

 居住区建筑与环境——中国传统住宅的传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人们越来越关注景观环境,特别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居住区环境,因为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因而探讨居住区的景观环境,研究居住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规划居住区的必要。我国从古代就开始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了,古典园林不仅仅是古人留下的艺术品,也是现代居住规划中值得借鉴的典范。 

  【关键词】景观、建筑、生态、人性化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劣,人们越来越关注景观环境,特别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居住区环境,因为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在现代居住区设计中,最重视的是建筑的使用与功能,建筑周围景观往往被当成建筑的附属而被忽略。因而探讨研究居住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成为规划居住区的必要。中国的古典园林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处理的及其巧妙,真正将建筑与环境自然结合。

  一、中国传统住宅环境

  古人对于住宅很早的就开始有了户内和户外的生活要求。有条件的人家,家中必有园,而一般人家的户外活动空间即为庭。什么是庭呢?《玉海》中说:“堂下至门,谓之庭”。我国南方典型住宅建筑类型:即建筑沿中轴线排列,每有一厅堂,在堂前就围合成一个极小的内庭,俗称“天井”。而北方最典型的住宅建筑莫过于四合院了。不管是“院”还是“庭”,除了用来满足住宅的通风、采光要求,同时具备良好的光照条件,可在其中栽培花木,点缀环境,这样就创造出优越的户外生活条件了。

  大一些的私家园林,对于建筑与环境景观的处理方法就更多、更巧妙了。所以说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注意居住环境中建筑与景观的关系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园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园林建筑与山水要素、植物要素达到完美的融合。 

  1、园林建筑与植物

  首先古典园林中多依附侧墙来建造亭台廊榭,外轮廓充满了起伏与变化,此外加上建筑周边林木的高低迭起,使二者和谐共处于一体,形成此起彼伏,极富变化的节奏感。其次,建筑可起到背景、框景的作用。古典园林中多以墙为纸,以植物为画,构成像“海棠春坞”这样的小景。园林建筑是静的,而植物是动态的,一年四季都有着不同的姿态,植物不仅丰富了建筑构图,也赋予建筑季节感。可见古典园林建筑与植物相互因借,相得益彰。

  2、园林建筑与水

  古典园林中水是不可缺少的,几乎“无园不水”,故有人将水比喻成园林的灵魂。大面积的水域能给人空间广阔的感觉,曲曲折折的驳岸,时而远离、时而靠近构筑物,让岸边的空间极富变化。同时,岸边建筑倒影水中,虚实对比,协调相容。

  3、园林建筑与山石

  古典园林中山石的堆叠是十分重要的,与建筑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依山建筑的园林,常可部分运用建筑和山石围合成较为封闭的庭院空间。园林中也常建亭台于山石之上,利用地形,形成园中制高点,以便一览园中全景。

  由此可见,我国从古代就开始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了,古典园林不仅仅是古人留下的艺术品,也是现代居住规划中值得借鉴的典范。 

  二、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现状

  1、绿地不足

  随着城市开发强度越来越大,居住区密度越来越大,绿地相对于建筑的数量,实际在减少,而增加绿地的数量是相当困难的。

  2、养护不到位

  很多小区为了一时的景观效果,不适宜的栽种、移植树木,而后期又养护不到位,导致没过多久,植物有的枯死,有的疯长,无疑败坏了整个居住区居住质量。

  3、重形式而不重功能

  现代景观设计多重视平面上的美观,盲目的做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规则划一的布局,忽视了景观设计生态性。同时,一些景观小品,植物的功能作用也体现不出来了。 

  三、现代居住区景观环境发展方向

  建筑与环境景观是构成居住区的主体部分,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景观的关系,使其有机结合、协调发展,这将为居住区的设计带来新的理念与手法,也将让设计师们更深入探讨人居环境的合理发展。

  1、生态可持续性

  生态是人们常常关注的焦点,它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生态居住区将会是人们理想的家园。从生态角度来看,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居住区总体布局到建筑自身的设计,都要考虑地形、地貌及水文等自然条件,这样设计出的建筑才能最大限度节省能耗。

  a、植物设计

  《说园》中提到“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落叶树能见四季,常绿树能守岁寒。”可见植物设计也是有章可循的,并且多有讲究。

  多样性的植物设计有利于生态的恢复与自然群落的形成,多样性一是表现在配置手法上,配置手法很多,配置时要结合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建筑与地形。二是表现在植物种类上,而植物种类不仅应该尽可能的丰富,还应考虑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及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第三,多提倡新式的生态的绿化方式,如立体绿化,特别是屋顶绿化,这不仅能增加绿化率,减少热岛效应,而且有助于房屋的保温隔热。

  b、环境多元化

  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手法,一直都讲究此起彼伏、层次极富变化的韵律节奏感。现代居住区中也可借鉴,主要体现在建筑外立面、景观小品、植物配置的变化组合上。通过景观与建筑外形疏与密、虚与实的对比和变化,让整个景观更具层次感,更富于变化。丰富的空间层次能使景观更加生动,也带给置身其中人们的更多美感。同时,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更符合自然界植物生长态势,使得小区中环境更生态化。

  2、人性化设计

  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心理感受、思维模式等等,优化原有建筑和景观的功能和性能,使人们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舒适,是在设计中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以及对人性的尊重。

  居住区是为人营造的居住环境,所以应该“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感、安全感、亲切感、私密性等心理感受,这主要就体现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及景观环境的空间设计,尺度把握,色彩、材质选择等等。结合建筑群体所围合的空间,进行景观环境的设计,给与每个空间不同的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a、尺度宜人

  《说园》中提到“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阔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阔绰不觉局促,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之,有缩地扩基之妙。”可见尺度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尺度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比如,一棵大树会使一座城市建筑显得低矮,相反,一棵小树却能给它增添视觉上的高大感。所以,从广场、亭台楼阁,到坐凳、台阶,都应该好好推敲其尺度,让其便于人们的行走、游玩与观赏。

  b、适度围合或开敞

  围合的空间让人觉得更私密,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四合院,都是一宅一户,而且宅院的四周都围有一圈高墙,因为从古时起人们就开始注意个人空间的私密性,这能使人在心里上获得安全感。当然,在现代也是这样。我们可以适当利用植物做视线上的阻挡或引导,例如,在一楼的窗前种些小乔木及低矮灌木,既可以阻挡人们的视线,也可以阻止有人靠近窗前。相反,开敞的空间有利于小区中的居民参与集体活动、相互交流。

  c、适宜不同人群

  有人说过:“最怡人的空间是最适于其目的和环境的空间”。例如,一个儿童游乐场,适合设计成变幻多样而又五彩缤纷的,因为儿童的触觉非常敏锐发达,他们嬉戏的空间最好是多样化的。室外餐饮空间,追求安静,它应该创造便于交谈、宁静愉快的气氛。

  d、视觉、心理上的愉悦感、认同感

  线条、形体、颜色、质地、声音和气味都对人的理智情感反应产生某些可预知的影响。不协调的色彩,视觉上的不平衡,不稳定的形式,都使人紧张、恐惧,而简洁平滑的线条,宜人的质地,柔和的光线都使人放松。平滑、流动的形式和图案,热烈明快的色彩使人欢乐。因而,设计居住区的景观时,要多采用使人感到放松、愉悦的元素。

  3、艺术表现

  从美学角度看居住区的建筑与景观环境,也同样要做到协调统一。居住区中建筑物是作为主体存在的,它的风格形式,色彩材质首先给人们视觉冲击。那在景观环境设计上,就应该配合建筑主体,在色彩、材质、布置形式上与建筑相协调。让建筑与景观环境有机结合,相互映衬。

  4、社会文化沿承

  中国的古典园林都有自己的名字,都被人赋予了一种意境与主题,有着自己的历史与传承的文化。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国,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地理特色与历史文化。而现代居住社区文化却往往被忽略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让居住区缺少了居住氛围。居住区除了给予人们工作之余的安身之所,还应该形成大家感情上、精神上的归属感。文化的体现与传承,这才能成为设计上的点睛之笔。

  四、实例

  万科第五园就是一个融合了现代元素与传统建筑风格的典型范例,这个住宅小区吸取了“岭南四园”及中国南方院落式民居的精粹,形成了独特的现代中式建筑的风格。

  1、建筑与环境相融合

  建筑色彩以黑、白、灰三色为主,大面积的白色墙面,配以苍劲的翠竹,显得朴素淡雅,门前的青砖步道,天井的绿化、环绕的碧水、曲折的小桥,这些无一不与建筑遥相呼应,营造出含蓄、内敛的气质。

  2、丰富的空间层次

  该项目设计时,通过外墙的变化、挑檐、花架、格栅等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也同时改善了室内的光照与通风条件。内向型的镂空墙为居住者提供了私密的生活空间,半开敞的庭院、小区广场适合于邻里交往,空间交错,相接得宜。

  对于传统民居的借鉴并不是仅仅将一些细部构造,如花窗、马墙等元素搬入现代住宅建筑中,而是对传统民居扬弃的继承,既要创造出适合居住的传统居住环境,也要在功能上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行为习惯。  

  五、结语

  居住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门较新的专业领域,它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密不可分,同时也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人们的视点从美学转向对环境、社会的人文关怀上,但不管从什么方面去研究居住区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都是想提高人们的居住水平,发展可持续的生态人居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陈从周《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居住区建筑与环境——中国传统住宅的传承与发展
http://m.civilcn.com/jianzhu/jzlw/jcll/1493004802299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