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2.1.工程概述: 双路老城区污水管网改建工程位于双桥区双路老城区;通桥片区污水管网工程位于双桥区通桥片区。本次招标项目零星分布于双路老城区和通桥片区的多条人行道上,其项目特点为分布散(各施工长度约0.7公里-3公里)、工期要求紧,需多条路同时施工。建设里程约为26公里,管径:DN400-800mm。 2.1.1地理位置 于重庆市双桥区双路老城区、通桥新城区,项目交通便利,交通运输及进场条件较好,工程主要沿公路(九曲河及污水泵站除外)施工,属城市污水新建改造管网。 2.1.2气候 气候特点:重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量资源丰富,降水量充沛,具有冬暖春早、夏多伏旱、无霜期长、降水丰富但分布不均、日照少、湿度大、雾多、风带小等特点。 湿度:年平均气温17.8℃,年极端最高气温44℃,年极端最低气温-1.8℃,日最高气温44℃(2006.8.27) 降雨量:年平均降水量为1054.5mm,降雨量最高1518.7mm,降雨量最低为644.3mm。降雨多集中于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9%,7-9月常有大雨或大暴雨,最大日降雨量达266mm(2007年7月17日),小时最大降雨量为62.1mm。 风:年平均风速为1.5m/s, 年最大风速为6.3m/s.主导风向为北风。 湿度:平均相对湿度为85%,月际变化不大,阴天年平均有200多天。 2.1.3地形地貌 建污水管道沿线属构造浅丘地貌。 2.1.4地层岩性 拟建排污水管线线路长,涉及的岩土类型较多。通过钻探揭露、地质测绘和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拟建场地沿线的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的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土层(Q4el+dl)和冲积层(Q4al),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线依据地层的新老关系对其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4) a 人工素填土(Q4ml):紫褐色,由块石、碎石及粘性土组成,骨架颗粒含量一般30-40%,粒径以50-300mm为主,少数可达1000mm,成份为泥岩和砂岩,呈中等风化-强风化状,稍湿,结构松散-稍密。主要分布在科技大道两侧及西白路沿线,为压实路基填筑土。其他地段零星分布有素填土。 b 人工杂填土(Q4ml):一般呈灰褐色,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组成,骨架颗粒含量一般20-30%,粒径以100-200mm为主,结构松散,分布于居民居住地附近。在拟建管道沿线零星分布。 c 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紫褐色,含泥岩角砾,局部含块石,呈可-硬塑状,呈中等压缩性。在拟建管线C线沿线广泛分布,以及部分A、B线地段;丘坡地段一般厚0-2米,沟谷地段厚2-5米。 d 冲积粉质粘土(Q4al):一般呈黄色-灰黄色,呈中等压缩性,粉细砂含量约30-50%,干强度较低,韧性差,振荡有淅水现象,近半地段其塑性指数仅10-11.分布在梁滩河两岸,厚度2-5米。 (2)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 本组岩层主要由一套紫色-紫褐色泥岩和灰色砂岩组成。从岩石试验成果看,C线岩石试验成果比较符合一般同类地层的强度变化规律。 A 砂质泥岩:紫褐色-紫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中等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差,岩质较软,岩心呈碎块状。 B 砂岩:灰色-深灰色,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细~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中等风化岩体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质较硬。 特别提示:从野外观察和一些钻孔揭示的情况来看,局部地段砂岩质相当软。根据经验及已有勘察资料,场地内土质无腐蚀性。 2.1.5地质构造 不详 2.1.6地下水 拟建管线沿线沟槽与丘坡相间分布,沟槽地带成为地表水的汇集场所,钻探施工期间,通过对多个钻孔终孔后抽干孔内钻探循环液,观测其水位变化特征 :发现在场地沟槽地带存在少量上层滞水,尔丘坡、斜坡由于径流条件好,本身不赋存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2.1.7不良地质现象 地质调查,线路沿线地形平坦,无不良地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