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砌体结构裂缝的成因与控制措施
摘要:我们所居住的房屋,主要结构形式有框架与砖混结构结合或砖混结构,其中,砌体结构是最主要的。砌体结构裂缝在我们居住的房屋中随处可见,被“誉为”建筑业的一大质量通病,迫切需要解决,它不但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也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及使用功能。
关键词:砌体结构 墙体裂缝 控制
一、引言
在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物中,墙体裂缝多有发生,裂缝出现的时间因不同的建筑物而异,有的出现早,有的出现晚。但多发生在新建房屋的1-3年内;缝宽不等,较宽者有严重者形成贯穿性裂缝。砌体结构裂缝问题已经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降低了建筑功能,缩短了使用年限,而且对抗震也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在住宅商品化的今天,这个问题已日益引起开发商和居民的普遍关注。因此,如何控制砌体结构房屋墙体开裂的问题是摆在工程技术人员面前的新课题。
二、裂缝的成因及类型
1.裂缝的成因有以下几种:
1.1 物理性能。砌块的优点是重量轻,保温、耐火性能好,但吸水性强,随着含水率的减小,收缩值也相应减小,最后趋于稳定。
1.2 填充墙下承重构件的变形对上部砌体的影响。钢筋砼梁在受弯时,会出现弯曲变形,其变形值根据上部荷载及梁长度不同而不同。荷载过大,会使梁下挠导致墙体出现水平裂缝和墙中垂直裂缝。
1.3将填充墙一次性砌至梁底,用砂浆塞实梁下缝隙后即进行墙面抹灰,使填充墙因砌块失水体积收缩而出现裂缝。水平裂缝一般出现在梁、板底,垂直裂缝一般出现在墙体拉结筋长度外。
1.4将干密度不同或不同强度等级的砌块混砌于同一墙上,造成收缩变形不均匀,使墙中部产生不规则裂缝。
1.5施工前不作砌块的排列组砌设计,致使上下砌块的搭接长度偏短,而填充墙使用的砂浆强度较低,施工时如未按要求加设钢筋网补强,使墙体收缩产生轴心受拉,沿齿缝就会出现垂直裂缝。
1.6因布设电线管,在填充墙上面剔凿线槽,使布设线管处抹灰层空鼓、开裂。
1.7在抹灰前对基层表面不作处理或处理不当,抹灰层中砂浆的水分会过早地被砌块吸走,失去凝结硬化条件,抹灰层达不到预期的强度,从而引起空鼓、开裂。
2、裂缝的类型。
2.1 八字形裂缝。主要出现在横墙与纵墙两端部,此种裂缝属正八字形的热胀裂缝,随温度升降而变化,其原因是由于设计与施工中的缺陷,使屋面保温层的热阻减少甚至失败,致使屋面板温度变形大于砌体温度变形,当产生一定的温度应力的,屋面板的推力就传给墙体,并因墙体温度附加应力在房屋两端较大,当砌筑吵浆强度较低时,则易发生剪力产生的主拉应力,当超过砌体抗拉极限时,墙体即出现八字形开裂。
2.2 倒八字形裂缝。属冷缩裂缝,主要出现在纵横墙两端的窗洞口处,尤以顶层两端窗洞口处最严重。由于墙体冷缩附加应力在墙体两端较大,当房屋收缩变形大于墙体时,在门窗洞口处产生应力相对集中而导致形成倒八字形裂缝,使墙体开裂。
2.3 水平裂缝。多见于顶层横墙、纵墙、“女儿墙”及山墙处。当屋面保温隔热较差,屋面板受热膨胀对墙体产生水平推力,由于墙体在端部收缩要大于中部且砌体抗剪能力较低,使纵横墙与屋盖的接触面上产生水平裂缝。
2.4 垂直裂缝。主要出现在窗台墙处、过梁端部及楼层错层外。此种裂缝主要由于温度变化,墙体受到楼板的拉力作用,在门窗洞口处产生应力集中效应而拉裂,或因冷缩变形,在与墙漆之间变形差异最大的钢筋混凝土上梁端和楼板错层外,引起墙体重直开裂。
2.5 X形裂缝。多数沿砌体灰缝开裂,主要受房屋热胀冷缩的反复作用形成,而底层墙体产生的X形裂缝则是由于基础不平整或不均匀沉降引起。
三、设计过程中对砌体裂缝的主动控制
1.从计算角度控制。由于砌体裂缝主要是由间接作用引起的,而温度变化与材料胀缩系数不同等间接作用引起的砌体附加应力的定量计算目前尚无统一的规范,因此设计人员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间接作用可能引起的附加应力给予充分考虑和计算,并对砌体强度进行分析计算,以减少在通常温差下变形裂缝的产生。
2.规范结构控制。为控制裂缝的产生,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设计中,结构的平面形状应力求规则对称,若平面形状不规则,应尽量采用“伸缩缝”将其分成若干个独立规则单元。“以防为主,抗防兼施”,避免由于墙体温度变化产生竖向开裂。对伸缩缝的设置,设计规范的规定一般较灵活,没有严格和明确规定,设计方法均由设计人员自行处理。根据多年实际经验,只要按规范每隔一定距离留一条“伸缩缝”,按“留缝就不裂”的简单方法,在一般情况即可得到基本控制。在建筑物的竖向设计时,应力求按竖向规范规则,尽可能不出现错层,避免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水平裂缝。
3.构造控制。
3.1 加强设置钢筋砼圈梁,提高墙体的整体性。在建筑顶层每个开间、在错层处及屋面不等高处必须设置圈梁;顶层外圈应设计为暗圈梁,不应外漏。这样可使外圈梁免受阳光直接照射或大气影响;无论“女儿墙”高低,均要设置钢筋混凝土压顶。并与“构造柱”连为整体,以抵抗裂缝的产生。
3.2 除按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外,在“L、I、L”平面形状中的纵横墙交拉臼必须设“构造柱”,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墙体的可延性,约束墙体裂缝的扩展。
3.3 在房屋顶层端部1-2开间范围内的墙体采用配筋砌体,即每隔8皮砖在水平灰缝内加配2φ6钢筋,并在1-2开间范围内拉通,与“构造柱”钢筋结合。顶层用砖不应低于MU7.5,砌筑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5,以提高墙体抗裂力。
3.4 屋面“挑檐”为外露结构,在一天内的温度变化较大,不仅本身容易开裂,而且对墙体开裂也有一定的影响,故应适当增加“挑檐”纵向配筋并增设“变形缝”或“后浇带”,以减少收缩。“后浇带”的做法是在其纵向受力较小的中间适当部位,预留300mm宽的“后浇带”,用钢筋贯通,在施工40-60天后再二次浇筑,以起到先防后抗的控制作用。
四、施工过程中对裂缝的控制
1.施工时严格控制砌块的含水率,在砌筑前向砌筑面适量浇水,这样既保证砌筑砂浆有良好的硬化条件,又可使砌体不至于含水率过高。填充墙砌至梁、板底部时,留出小于一皮砌块高度的空隙,待砌体再次收缩变形,抹灰前1-2d用立砖斜砌顶紧。补砌及抹灰应从底层向上进行,使上部承重梁、板对填充墙有挤压作用。
2.砌筑前应根据墙面尺寸设计砌块排列图,考虑砌块上下搭接错缝,搭接长度不小于块体长度的三分之一,并且不小于150毫米。当搭接无法满足以上要求时,可在水平灰缝中设置2φ6钢筋或钢筋网片加强。
3.电线管敷设时使用专用镂槽工具,镂槽宽度、深度要与线管吻合,铺管后再在管上用铁丝网加强。
4.抹灰前用水泥胶浆对砌块进行封闭毛化处理,既阻止抹灰水分深入,又增加抹灰层与基层的黏结强度。抹灰前尽可能使墙体完成自身干燥收缩过程。
五、结语
控制裂缝,重点在防并需要从设计、施工上共同努力,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裂措施,加大主动控制的力度,才能提高新建房屋质量的可靠性。只要严格执行规定,做到设计与施工紧密配合,控制裂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实践证明,过去许多工程凡是采取了控制裂缝措施的,一般都取得了良好效果,被评为真正的优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