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结构综合资料
  3. 内容

地下室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措施

 1.施工期间形成的裂缝

  施工是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施工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均会造成地下室混凝土裂缝产生。从勘测结果来看,施工人员在作业时对于地下室结构未能详细了解,导致所采用的工艺流程不符合图纸要求,这是引起混凝土结构裂缝出现的根本原因。为了控制施工阶段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形成,对施工阶段产生的裂缝详细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1.1沉降裂缝

  从建筑物构造形式可知,地下室处于建筑的最底层,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地下室承受的荷载更大。沉降裂缝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荷载超标,引起地下室结构整体下沉而出现裂缝,施工期间钢筋混凝土强度性能不足,受到荷载力影响后会出现明显的沉降,且裂缝的外形较宽。

  1.2收缩裂缝

  收缩裂缝常出现于两个阶段,即凝固、硬化。凝固时由于混凝土材料的水分大多数被蒸发掉,混凝土材料收缩产生裂缝。硬化时受到地下室构建的限制,混凝土收缩效果不一致易造成裂缝。收缩裂缝不仅破坏了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对钢筋材料也会造成锈蚀或损坏。

  1.3龟裂裂缝

  按照建筑施工的标准,钢筋混凝土浇注之后要及时养护处理,以保证地下室结构的稳定性。但由于施工单位在浇注混凝土后未采取表面处理、结构养护等措施,造成龟裂裂缝的形成。如:对于刚浇注的混凝土应注意洒水养护,若缺乏保养使得混凝土初凝时出现结构性裂缝。

  1.4配筋裂缝

  钢筋混凝土推广之后,配筋是混凝土材料配制的重点环节。施工人员在配筋时操作不当也会引起地下室多个位置开裂,破坏了地下室结构的稳定性。如:上层钢筋网间隙过大、数量过少、应力集中等,均会造成裂缝的出现。随着建筑物层数的增多,配筋裂缝的破坏力更大。

  1.5温差裂缝

  温度差异会造成“热胀冷缩”,这是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常见因素。当混凝土结构内部温度不一时,施工阶段的温差裂缝现象则更为严重。正常情况下,温差裂缝是水泥水化热或因环境温度造成。地下室混凝土结构温差过大会在表面形成条状裂缝,保持一段时间后混凝土会不断扩散开。

  2.材料缺陷造成的裂缝

  地下室混凝土结构裂缝与材料性质也有很大的关联,若混凝土材料配制不当会造成材料性能受损,无法承受过大的载荷而形成裂缝。施工阶段产生的收缩裂缝基本上都是由于混凝土材料性质不稳定引起。一般情况下,收缩裂缝在变形裂缝里占有的比例高达85%左右,对混凝土材料引起的裂缝深入分析有助于地下室结构的加固处理。从材料性质分析收缩裂缝成因表现为:

  2.1干燥收缩

  混凝土材料试验显示,水泥添加水分则变为水泥硬化体,并且体积明显减小。通常每l00g水泥水化后的化学减缩值为7~9ml,这种特点影响了混凝土抗拉强度,使得干燥收缩现象更为严重。此时,水泥砂浆的干缩值为0.1%~0.2%,混凝土的干缩值为0.04%-0.06%,对比标准干缩值0.01%-0.02%相差甚远,从而引起的干缩裂缝的形成。

  2.2温差收缩

  材料内部温度变化会造成水泥水化不均衡,温差收缩产生的裂缝宽度更大。若施工单位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其水泥用量比常规混凝土多3倍以上,水泥水化的放热量更大,放热前后的温度相差50℃。但混凝土材料的标准为温差在10℃时会造成冷缩值εC=△T/α=10/110-5=0.01%,超出了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

  2.3塑性收缩

  塑性收缩是由于混凝土材料内的水分散失过多,对混合料的初凝、硬化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地下室混凝土结构塑性收缩现象会引起水分的快速蒸发,骨料、水泥之间的伸缩变形更多。塑性收缩造成的裂缝宽度在2-3mm,若是不及时处理会逐渐向周围扩散。此外,地下室混凝土材料的水灰比超标,水泥超量使用,粗骨料过少等也会引起塑性收缩裂缝。

  3.从材料性能控制裂缝

  地下室裂缝的形成受材料因素影响较多,混凝土材料是地下室构造的基本要素,鉴于材料性能异常对地下室造成的不利影响,工程单位在施工期间要注意混凝土材料的质量控制。材料性能的控制应从基本原料构成及钢筋材料配合等方面人手,配制混凝土之后应现场取样检测,合格之后才能运用于地下室施工。

  3.1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水泥是混凝土的重要原料,在配制混合料时要严格检测水泥原材料的质量、型号、性能。对于不同品种的水泥所采用的配制工艺是不一样的,如: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应确保混凝土强度符合标准要求,且尽量减少用量以防止低水化热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收缩裂缝的形成。骨料大小的控制决定了混凝土材料的伸缩性能,为防止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需合理控制骨料的大小、级配等。如:对于高强度的混凝土材料,应适当增大其粗骨料的比例,通过改等级配效果减轻低水化热的不利影响,这种方法对改善地下室结构的整体性能大有帮助。另外,对水灰比综合控制可减低材料使用后裂缝的发生率,维待地下室结构性能处于正常状态,厂家在配制混合料时要控制好水分的添加量。

  3.2材料性能检测

  当配制好的混凝土运输至施工现场时,施工单位要安排专业检查人员抽样检查,待混凝土性能合格之后才能运用于地下室施工。对于材料性能检查应掌握多个方面的指标,特别是混凝土的原料搭配应满足地下室结构性能的需求。掺合料、外加剂是混凝土材料的重要参数,对掺合料、外加剂的控制可显著改善材料的性能。如:粉煤灰具有减水、润滑作用,对混凝土的粘聚性、流动性有改善作用;选择具备减水、增强、缓凝功能的外加剂,也能增强混凝土抗裂、抗渗的性能。

  3.3使用高性能材料

  伴随着建筑行业技术的进步,许多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得到了广泛运用,给建筑施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混凝土材料性能对地下室裂缝形成有较大的影响,施工单位可通过引进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方式控制裂缝的形成。高性能混凝土可以从和易性、强度、耐久性、变形等多个方面增强材料的抗裂性能,提高了地下室施工的质量。如:地下室施工可采用发泡混凝土,这种材料具备良好的特性。国内对于泡沫混凝土的运用集中于屋面泡沫混凝土保温层现浇、泡沫混凝土面块、泡沫混凝土轻质墙板、泡沫混凝土补偿地基。

  3.4把握浇筑工艺

  地下室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防治需把握好浇注环节,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维持良好的结构质量。目前,地下室混凝土浇注工艺应重点控制浇注速度、浇筑量两大指标。首先,混凝土浇筑量的控制应根据地下室施工图纸而定,对混凝土结构详细掌握后选择施工工艺,以保证混凝土发挥最佳凝固效果;其次,浇注速度,地下室处于建筑物底层,其会受到潮湿环境的限制而影响凝固效果,在浇筑时要注意速度的把握,以免速度过快浇筑量过大影响了混凝土性能的发挥,使之出现裂缝现象。

  4.其他常用的处理技术

  先进的施工技术是避免裂缝的根本措施。施工单位不仅要从材料性能方面防范裂缝的形成,还应结合先进的裂缝处理技术减小其不利的影响。我国建筑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裂缝处理方案,对低层或高层建筑物结构的裂缝处理发挥了理想的效果。当前,建筑行业常用的裂缝处理技术包括:修补技术、加固技术、开凿技术、温控技术等。

  4.1修补技术

  修补技术常用于微细裂缝的表面涂膜,以达到修补混凝土微细裂缝的目的。修补技术可采用表面覆盖法,其选择的修补材料要根据地下室混凝土裂缝的实际情况而定,普遍使用的材料为弹性涂膜防水材料,如:聚合物水泥膏、聚合物薄膜等。施工人员在修补之前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清理,再用水冲洗表面杂质,待混凝土完全干燥之后用树脂充填混凝土表面的气孔即可。

  4.2加固技术

  加固技术需配合注浆工艺才能完成。处理地下室裂缝时先在裂缝位置上贴医用白胶布,再用窄毛刷沾浆沿裂缝来回涂刷封缝。当裂缝封闭时间超过10min把胶布条拿掉,露出小缝,粘贴注浆嘴用键包严。加固技术处理裂缝会造成周围产生新的裂口,此时需反复灌浆处理。正确的加固流程是由上往下注浆,灌浆结束后可进行1~2次的补浆加固处理。

  4.3开凿技术

  此处理方法是对原先的裂缝进行扩大处理,为裂缝修补操作提供方便。开凿技术适用于宽度超过0.5mm的裂缝,配合环氧树脂、聚硫橡胶、水泥、砂等完成修补。如:对砂、水泥按照标准的比例调配混合,再把环氧树脂、聚硫橡胶等均匀调配。通过抽样检测确定修补材料符合要求,再将其注入已开凿的裂缝里,对于宽度较大的裂缝也可结合开凿技术处理。

  5.结论

  总之,混凝土是建筑工程必备材料,在行业技术改革的推动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显著改善,钢筋混凝土成为了高层建筑的常用混合料。考虑到地下室的特殊性,施工单位采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地下室结构以保证整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对维护高层建筑的使用性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地下室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措施
http://m.civilcn.com/jiegou/jglw/jgzh/1505466966338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