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砖混结构是中小城市及农村广泛采用的传统结构形式。其质量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施工技术有较大的发展,但仍有很多质量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砖混结构施工质量控制。
关键词:砖混结构;砌体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砖混结构建筑由于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工程造价较低,至今被人们广泛的采用。由于砖混结构是一种脆性结构,对各种荷载和位移变化较为敏感,受材料和施工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应加强砖混结构建筑的施工质量的控制。
1、砖混建筑物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砖浇水湿润程度不够
砖在砌筑前浇水湿润是一道不可少的工序。砖浇湿后,灰缝中砂浆的水份不会很快被砖吸收,从而使砂浆强度正常地增长,并且增强了砖与砂浆间的粘结,还能使砂浆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从而便于操作,有利于保证砌体的砂浆密实饱满。但是,如果砖浇水过湿,或对砖现浇水现用,砖表面的水不能渗进砖内,滞留在砖面上形成水膜,使砌筑砂浆流动性增大,砌体内的砖产生滑动使砌体变形,墙面平整度不易控制,而且使清水墙墙面不能保持清洁。因此,对砖的含水率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而且还要规范浇水的方法。砖浇水湿润后的理想含水量为饱和含水率的2/3,约10%~15%,且不应在使用时对砖临时浇水,应提前1天浇水湿透。
1.2、砌筑砂浆
砌筑砂浆在施工工程中经常发生质量问题,因素很多,如原材料用砂控制不严,砂浆不试配,水泥用量少等。原材料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规定控制:砂浆用砂宜采用中砂并应过筛,不得含有杂物,含泥量不应超过5%。控制配合比的具体做法是标准化,施工现场砂浆应严格控制随拌随用,严禁使用超时砂浆。
1.3、对砌体表面平整度、垂直度
灰缝厚度、砂浆饱满度平整度、垂直度偏差大会改变砌体的受力状态,影响结构安全。砂浆饱满度、灰缝厚度是影响砌体强度的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控制“四度”,就要督促施工单位建立随砌随检查的岗位责任制,检查要贯彻自检和专检相结合的原则,特别强调改正和处理的及时性,平整度和垂直度较正应在砂浆初凝前进行,最迟不超过终凝,否则就会影响砌体质量。实践证明,实行”三一”砌砖法即”一块砖、一铲灰、一揉挤”的砌筑方法,是能够保证砌筑质量的较好方法,它的每一个环节在操作中都不能缺少。
1.4、砌体间断处的处理
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墙体,纵横墙同时砌筑可使交接处衔接牢固。但实际中有时要在交接处临时间断,这在“规范”里也是允许的。但也提出一些要求:“砌体临时间断处的高度差,不得超过一步脚手架的高度”;”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留斜槎确有困难时,除转角处外,也可留直槎,但必须做成阳槎,并加设拉结筋:”砖砌体交接处的牢固程度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整体性及抗震性,这种影响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在正常情况下有时潜伏着,当遇有地震等外力作用时就会毁于一旦。因此砖混结构房屋建筑中,纵横墙交接处的质量是非常关键的,最好内外墙同时砌筑。
1.5、组砌形式错误
实心砖砌体的组砌形式在“规范”中也是提出要求的,如墙体宜采用一顺一丁、梅花丁或三顺一丁;砖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这个问题过去很少被人重视,近几年有的工程圆组砌形式错误,而使砌体的承载能力削弱,造成隐患或倒塌,其中尤以砖柱的包心砌筑而造成的倒塌事故更为突出。由于随意组砌,碎砖又集中使用,因此在很多工程的墙体中出现多皮通缝,最多的达十多皮。砖砌体一般多是受压的,因此要考虑砌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砌体中的丁砖数量多,就能增强横向拉结力。错误的组砌形式、包心砌筑砖柱、多皮通缝等都会影响砌体的质量。
2、砖混结构施工质量控制
2.1、砌体工程方面的控制点
2.1.1砖和砌筑砂浆强度:有的施工单位不重视砌筑砂浆的配比和砖的选购,使配制的砂浆等级和砖的强度等级普遍偏低,均达不到设计要求。
2.1.2砌筑砂浆饱满度:水平及垂直灰缝的饱满度过低,尤其是垂直灰缝的饱满度过低,使砖与砂浆的粘结力降低,影响了砖墙的结构整体和抗震能力。
2.1.3纵横墙交接处马牙槎的留设:要保证多层砖房的抗震能力,首先应确保房屋结构的整体性,特别是纵横墙之间的交槎砌筑。国家各有关设计、施工规范(规程)中均有明确规定,杜绝在纵横墙交接处留直槎,但有的施工单位以赶工期或施工方便为由,经常出现留直槎的现象。
2.2、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方面的控制点
2.2.1混凝土强度等级:有的施工单位认为圈梁和构造柱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中是非承重结构,未意识到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发生地震时,圈梁和构造柱的作用,因而忽视了圈梁和构造柱的混凝土材料及其配合比要求,导致混凝土的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2.2.2构造柱根部:许多项目构造柱经常烂根,其原因是有的单位在施工时对构造柱根部圈梁处未采取凿毛、清扫等措施,使根部留有落地灰碎砖块、碎木屑等;或由于构造柱采用整层高度一次浇灌,无法确保浇灌质量,使构造柱上部的混凝土结构离散,骨料堆积;或由于振捣不密实等原因,使构造柱根部出现严重的蜂窝、麻面和露筋现象。
2.2.3构造柱插筋:从基础、基础梁或地圈梁内伸出的构造柱插筋移位。为使插筋与上部构造柱搭接,强行将插筋扳到构造柱竖筋位置,这样做不仅削弱了构造柱的构造使用,而且对抗震设防也极其不利。
2.2.4墙体拉结筋的绑扎:构造柱与墙体水平拉结筋施工不规范,表现在:拉结筋的平面位置不符合设计要求,有的钢筋距墙皮的距离太小,而有的将两根钢筋置于墙的中部;拉结筋沿墙设置不符合要求,加密区未按要求加密,其他部位设置也不符合要求,或间距过大,超过了设计要求,拉结筋不直,影响拉结筋在灰缝中的握裹力;有的施工单位以赶工期为由,在纵横墙交接处留了直槎,预留了拉结筋。为了施工方便,施工人员常常将拉结筋随意弯起,砌筑时随意放下。这样做,会降低钢筋的拉结效果。
2.3、预制空心楼板安装工程
2.3.1空心板堵头:预制空心板堵头达不到标准图要求,施工中极易出现以下问题,即用砖头堵孔时堵头外表面距板端面距离太小,然后用水泥砂浆抹干。这样,细石混凝土灌缝后,板端无法形成销键,影响楼面、屋盖的整体稳定性。正确的做法是用>M5.0的砂浆块或砖块堵头,堵头外的表面距板端面20~30mm,浇灌端缝时,细石混凝土灌入该板端形成销键,以确保楼面、屋盖的整体稳定性。
2.3.2空心板坐浆:空心板吊装时,常常将坐浆撞坏,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坐浆,导致预制板不稳定,严重影响楼面、屋盖与墙体的整体性。
2.3.3空心板灌缝:板缝宽窄不一,板缝过窄,细石混凝土无法浇灌,板缝间落入的砂子、落地灰、杂物不易清除,均会影响细石混凝土灌缝的质量。当缝较宽时,有的施工单位未按要求放置拉结筋,吊模时底模没封严,极易出现严重的漏浆现象。
3、施工过程控制重点。
3.1、旁站:施工过程中,要针对上述质量控制点,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旁站,检查施工过程中材料及混合料是否符合有关规格标准,施工过程中是否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规范或批准的方案施工。
3.2、检测:监理人员对己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几何尺寸进行测量、验收,若不符合要求,要及时进行整理。
3.3、试验:对各种材料、混合料配合比、混凝土、砂浆强度等级等,监理人员应随机抽样检测试验,施工单位要提供条件。也可以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监理工程师与施工单位有关人员一起到试验室进行试验。采用指令性文件工作方式,施工单位房屋建设监理人员的工作来必须以文字为准,监理人员对质量的控制或质量问题的处理应有文字记录和说明,施工单位必须重视或整改。质量监督机构主要监督砌体使用的砖是否符合要求,砂浆是否经过试配和按配比配合;砌体临时间断处是否衔接牢固,构造楗是否有夹层弓断柱情况,是否与砌体衔接牢固;组砌形式是否有严重缺陷(如包心砌筑砖柱)。对地震设防区的砖砌体更要严格要求,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临时间断处留直搓。对砌筑质量差、不能保证砌体整体性与稳定性的一定要进行处理。
4.结束语
提高砖混建筑的质量,必须在施工阶段就加以控制。同时,还要不断改善施工技术及提高工业化程度。提高操作工艺。
参考文献
[1]邹绍明.砖混结构墙体裂缝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技术措施[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6
[2]邓秋云.砖混结构建筑的构造柱施工质量问题与控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
[3]杨士林.浅析混凝土楼面裂缝的防治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