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结构理论
  3. 内容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1.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3)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2.采用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时,楼板应现浇,梁小线宜与柱中线重合,扁梁应双向布置,且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扁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并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规定:

  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粱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小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12-29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4.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

  (2)一、二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

  5.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6.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圆柱直径不宜小于350mm.

  8.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12-3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

  注: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时应允许减少0.1,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应增加0.10.

  2)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9.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宜对称配置。

  (2)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4)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5)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6)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l0.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500mm三者的最大值。

  (2)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外尚应取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取全高。

  (4)框支柱,取全高。

  (5)一级及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11.柱箍筋加密区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

  12.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

  注:①普通箍指单个矩形箍和单个圆形箍;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复合螺旋箍指由螺旋箍与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指全部螺旋箍为同一根钢筋加工而成的箍筋;

  ②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最小配箍特征值应比表内数值增加0.02,且体积配箍不应小于1.5%;

  ③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9度时不应小于1.5%;

  计算复合螺旋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其非螺旋箍的箍筋体积应乘以换算系数0.8.

  13.柱箍筋非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50%;箍筋间距,一、二级框架柱≤10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框架柱≤15倍纵向钢筋直径。

14.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按本章6.3.8条采用,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0.08且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和0.4%。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核心区上、下柱端的较大配箍特征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

                                                   室内(土中)  露天

框架结构

装配式

75

50

现浇式

55

35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露天栏的数值取用

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12m

对下列情况,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
  1
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起)低于8m的排架结构;
  2
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的排架结构;
  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用下的结构;

  5材料收缩较大、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等。

 

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环境类别

板、墙、壳

≤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

≤C20

C25-C45

≥C50

20

15

15

30

25

25

30

30

30

a

-

20

20

-

30

30

-

30

30

b

-

25

20

-

35

30

-

35

30

-

30

25

-

40

35

-

40

35

注:
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40mm;当无垫层时70mm.

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本规范表中相应数值减10mm,且≥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15mm.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力类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压构件

全部纵向钢筋

0.6

一侧纵向钢筋

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45ft/fy中的较大值

注:
1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R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0.1
2
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3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4
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

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板计算跨度l01/4(10.1.6)


≥≤

10.1.7   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8mm,间距≥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1/3;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1/5;在双向板中≥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1/4;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亦应沿柱边或墙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上述上部构造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梁内、墙内或柱内;
  2
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其上部与板边垂直的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板短边跨度的1/7;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该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板短边跨度的1/4;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该方向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沿非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根据经验适当减少。

  
10.1.8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250mm,直径≤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200mm.
  
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0.1%
  
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

1.         当梁高h≥300mm时,10mm;

2.         当梁高h<300mm时,8mm

梁上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钢筋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 30mm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下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25mmd
  
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纵向受力钢筋根数,当梁宽b≥100mm时,不宜少于两根;当梁宽b<100mm时,可为一根。   

 

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5%;圆柱中纵向钢筋宜沿周边均匀布置,根数不宜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
  2
当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h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为10-16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3
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净间距50mm;对水平浇筑的预制柱,其纵向钢筋的最小净间距可按本规范第10.2.1条关于梁的有关规定取用;
  4
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300mm.

 

柱中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2箍筋间距400mm、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1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
  3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
  4
当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3%时,箍筋直径8mm,间距10d(d为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
  5
当柱截面短边尺寸>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400mm但各边纵向钢筋>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框架梁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
  1
截面宽度200mm
  2
截面高度与宽度的比值4
  3
净跨与截面高度的比值4

 

框架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震等级

梁中位置

支座

跨中

一级

0.480ft/fy中的较大值

0.365ft/fy中的较大值

二级

0.365ft/fy中的较大值

0.2555ft/fy中的较大值

三、四级

0.2555ft/fy中的较大值

0.245ft/fy中的较大值

  2框架梁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抗震等级0.5;二、三级抗震等级0.3
  3
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表11.3.6-2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抗震等级

加密区长度(mm)

箍筋最大间距(mm)

箍筋最小直径(mm)

一级

2h500中的较大值

纵向钢筋直径的6倍,梁高的1/4100中的最小值

10

二级

1.5h500中的较大值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100中的最小值

8

三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150中的最小值

8

四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150中的最小值

6

注:表中h为截面高度。

 

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
  1
柱的截面宽度和高度均300mm;圆柱的截面直径350mm
  2
柱的剪跨比宜>2
  3
柱截面高度与宽度的比值≤3

框架柱和框支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
11.4.12-1规定的数值,同时,每一侧的配筋百分率0.2;对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配筋百分率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采用;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11.4.12-1

 

柱类型

抗震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

框架角柱、框支柱

1.2

1.0

0.9

0.8

注: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表中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表中数值增加0.1


  2
框架柱和框支柱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符合表11.4.12-2的规定;

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11.4.12-2

 

抗震等级

箍筋最大间距(mm)

箍筋最小直径(mm)

一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6倍和100中的较小值

10

二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和100中的较小值

8

三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和150(柱根100)中的较小值

8

四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和150(柱根100)中的较小值

6(柱根8)

注:
底层柱的柱根系指地下室的顶面或无地下室情况的基础顶面;柱根加密区长度应取
该层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箍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剪跨比λ≤2的框架柱应在柱全高范围内加密箍筋,且箍筋间距≤100mm

框架柱和框支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配筋率≤5%。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截面尺寸﹥400mm的柱,纵向钢筋的间距≤200mm。当按一级抗震等级设计,且柱的剪跨比λ≤2时,柱每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1.2%

框架柱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应取柱截面长边尺寸(或圆形截面直径)、柱净高的1/6500mm中的最大值。一、二级抗震等级的角柱应沿柱全高加密箍筋。

柱箍筋加密区内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200mm;二、三级抗震等级≤250mm20倍箍筋直径中的较大值;四级抗震等级≤300mm。此外,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当采用拉筋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勾住封闭箍筋。

 

1 、当无混凝土墙()分隔的直段长度,120(100)厚墙超过3.6m180(190)厚墙超过5m时,在该区间加混凝土构造柱分隔;

2 120(100)厚墙 当墙高小于等于3,开洞宽度小于等于2.4m,若不满足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180(190)厚墙当墙高小于等于4m,开洞宽度小于等于3.5m,若不满足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关于框架结构构造柱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墙长超过层高的两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由于计算简图是的构造柱是不受力的,所以一些技术人员认为构造柱顶不能与梁相连以避免构造柱对框架梁产生受力影响,但构造柱成了悬臂柱,无法阻止墙体在地震水平力作用下的出平面变形和破坏。起不到增强墙梁连接的作用,违背了设计初衷。所以应明确构造柱顶部必须与梁底部连接,构造柱两端钢筋应插入梁内并满足锚固长度要求。
  
一般框架结构中,当未设置构造柱时在荷载作用下,框架梁会各自按受荷大小和框架梁柱的刚度比值产生跨中支座弯矩和竖向位移。设置构造柱后,若不考虑构造柱的轴向变形,则框架各层梁在构造柱处的竖向位移是相等的,这就使框架各层梁按各自抗弯刚度分配构造柱的轴向力,框架成为空腹刚架,受力情况变的复杂了。刚度较小的楼层梁弯矩减幅较大;而刚度较大的楼层梁弯矩增幅也较大,存在着偏于不安全的倾向。所以在实际计算中应分别考虑设置和不设置构造柱两种情况,按最不利内力进行配筋。
  
  
构造柱顶部应与梁底部连接,构造柱两端钢筋伸入梁内250即可.构造柱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填充墙的稳定性.并不考虑其受力.它是在主体框架梁柱拆模后,砌完墙,再浇注混凝土形成的.这时,框架梁至少已承受楼盖的梁板自重,已产生相应的弯曲变形.而后砌的填充墙(包含或不包含构造柱)施工时总是要求贴紧梁底的.所以,如果仅某一层的框架梁有自重以外的竖向荷载作用,那么,直接受荷的框架梁就象卧置于弹性地基上的梁一样,而弹性地基的刚度取决于填充墙的压缩刚度和其下框架梁的刚度.这种情况下,对直接受荷框架梁是有利的,而其下的框架梁,所受到的梁顶压力也不会超过其设计荷载;如果各层框架梁承受的荷载都一样,下挠都一样,那就互不影响.因此,实际情况不会如楼主所讲的那样严重.否则,早有这方面的工程事故了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http://m.civilcn.com/jiegou/jglw/lilun/1278066104122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