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结构理论
  3. 内容

大体积混凝土典型施工技术交底

1 适用范围
工程中,超长、超厚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和薄壁结构,如大型设备基础、大型水池、构架基础等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2 引用标准、术语
2.1引用标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块体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YBJ224—91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91
2.2术语
    大体积混凝土:其规格尺寸,要求必须采取措施,妥善处理温差的变化,正确合理地减少或消除变形变化引起的应力,且必须把裂缝开展控制到最小程度的现浇混凝土。
大体积混凝土收缩:大体积混凝土收缩是由自生收缩、碳化收缩、塑性收缩、干缩、温度收缩组成的。其中干缩和温度收缩较大,干缩是指混凝土内多余水分蒸发引起的体积收缩。温度收缩是指由于混凝土温度下降引起的收缩。
外约束:指一个结构的变形受到其他结构的阻碍。
内约束:当结构截面较厚时,其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各质点变形的相互约束。
表面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释放大量水化热,使基础中部产生较高温度,而混凝土表面和边界受气温影响,温度较低,这样形成较大内外温差,就会产生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温度应力与温差成正比,温差越大,温度应力越大,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内外的约束力时,便会产生表面裂纹。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混凝土的厚度及水泥用量有关,混凝土越厚,水泥用量越大,内部温度越高。该裂纹多发生在混凝土升温阶段。
贯穿裂缝:当大体积混凝土降温产生的收缩和混凝土自身收缩受到地基或基础约束时,在截面中产生拉应力(称外约束力),当此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便会产生贯穿裂缝。该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降温阶段。
混凝土浇筑温度:是指混凝土浇筑入模后混凝土表面50~100㎜处的温度。
最高温度:指由于水化热所形成的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
内外温差:是指混凝土内部温度和表面温度之差。其中表面温度是指保温层下混凝土面上的温度。
内部温差:是指混凝土内同一点在不同时间的温度差值。
温度陡降:是指寒潮来临,冷空气影响,暴雨袭击,撤除保温层时间不当等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的突然下降,易引起表面裂缝。
3 施工准备
    目前,大体积混凝土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前应委托权威测试机构认真进行配合比设计,严格控制材料使用,特别是水泥和外加剂的选择。
3.1材料要求
3.1.1水泥:大体积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作用引起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混凝土内部实际最高温升,主要处决于水泥用量及水泥的品种,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前提下,应优先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品种,如如强度等级为32.5、42.5的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在符合设计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减少水泥的用量。  
3.1.2细骨料:采用中、粗砂,细度模数必须控制在2.3以上,含泥量控制在2%以下。因为采用细度模数为2.8比2.3的中砂每立方砼可减少水泥用量约30kg,减少水用量20~25kg,从而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和温差引起的收缩。泵送砼时,砂率应控制在38%~45%。含泥量<2%,
3.1.3粗骨料:目前泵送混凝土的碎石规格一般为5~25mm。根据试验,采用5~40mm石子比采用5~25mm石子,每立方米混凝土可减少用水量15kg左右,在相同水灰比情况下,水泥用量减少20kg左右,因此尽量选择大粒径粗骨料,在可能的情况下掺加洗干净的150~250㎜的石块,可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含泥量不得超过1%。。
3.1.4外掺料:由于粉煤灰颗粒呈球状,为中空结构,因此在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对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替代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少收缩,提高抗裂性,以及改善混凝土和易性与可泵性有着良好的效果。粉煤灰采用Ⅱ级粉煤灰,但应注意掺入粉煤灰后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较低,掺量应根据水泥的品种、不同的工程对象、施工工艺,通过试验确定。
3.1.5外加剂:为了满足和易性和减缓水泥早期水化热发热量的要求,应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缓凝型减水剂,以减缓混凝土的凝固时间,并利用混凝土的早期性能使浇筑的混凝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强度以抵抗因混凝土内外温产生的温差应力,提高混凝土的抗裂缝能力。亦可掺加膨胀剂,利用其补偿收缩作用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泵送混凝土中掺加的粉煤灰细度应小于或等于水泥,以少于水泥用量,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增加混凝土的可泵性,减缓水泥水化热的释放速度。外加剂的质量对混凝土的影响非常大,有些微膨胀剂与其他外加剂一起使用可能产生副作用,因此在使用前应经试验确定。
3.2 机具设备
3.2.1混凝土运输罐车应能满足施工需要,保证连续及时供应。
3.2.2施工水源、电源:检查水泵、管道情况是否完好;确保施工期间不得停电。施工前还应对相关配电箱柜、线缆进行逐一测试检查。
3.2.3各类机具设备按需要数量准备,按要求进行班前检查,记录详实,数据可靠。
3.2.4测温设备可采用电阻型测温仪、热电偶测温仪或玻璃温度计等三种仪器。
3.2.2 结构支模、扎筋、混凝土拌制、运输、浇筑等所需的机具设备,可根据不同工程对象按通常施工要求设置。但必须确保连续浇筑,并不得出现冷缝。
3.3 劳动组织
3.3.1科学、合理、严谨的施工组织是保证混凝土施工各环节的根本保证,从管理层到作业层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责任到人,并保证信息的有效畅通。
3.3.2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后勤人员、测温人员等应昼夜排班、倒班,坚守岗位,加强过程监控,各负其责,以保证混凝土连续工作的进行。
3.3.3 浇筑前与浇筑施工劳动力组织按不同工程对象的工作面大小、施工要求安排。
3.4 施工工艺流程(作业条件)
   施工准备(施工方案、技术交底、测温点布置、隐蔽验收、机具准备、合理选择泵送机位铺设泵送管)→ 清理杂物、湿润基层及模板→埋设测温装置→ 确定混凝土配合比 →外加剂选用→混凝土的预定→混凝土搅拌、混凝土供应站搅拌现场塌落度测试、混凝土强度试块制作→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泵车送料,混凝土的二次搅拌、进行混凝土塌落度测试→现场制作混凝土强度试块→混凝土泵送→布料→混凝土浇筑(分层)→混凝土分层振捣 → 混凝土表面压光→混凝土养护、测温→调整养护措施→拆除模板。
3.4.1 组织图纸学习与会审,熟悉施工图纸,详细了解各部分内容、结构情况和设计要求,明确各工序各专业间的配合关系,通过专题会议落实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管理人员及各专业工种的组织分工,并向参加施工人员作进行细致的技术交底。
3.4.2 编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方案,确定流水分段划分、浇筑程序、原材料运输、混凝土配料、搅拌、输送、浇筑、捣固、温度测量、养护方法、设备移动、施工平面布置方案以及水电、施工设备机具故障时的应急措施等。
3.4.3 按施工平面布置图要求,进行场地整平、清理;修筑现场内临时运输道路;敷设供水、供电、照明线路;搭设临时设施,布置浇灌场,地确定车辆进出次序及停放位置,以确保混凝土浇筑有条不紊进行。
3.4.4 准备好混凝土运输和浇筑机具设备,并进行一次全面检修,按施工平面布置图进行安装就位和试运转,施工需用工具亦按数量作好准备,放在规定地点备用。
3.4.5 混凝土基础内埋设的水、电、管道已铺设好;一次埋设的地脚螺栓及铁件已经固定好;基础内外模板已支设好,并支撑牢固;板缝已堵严,并涂刷隔离剂;经检查办理验收手续。
3.4.6 配制混凝土用的水泥、砂、石及粉煤灰、外加剂等材料,经检验质量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并准备足够数量,能满足混凝土连续浇筑的需要;试验室已按实际材料提供混凝土配合比。
3.4.7 根据混凝土浇筑方案,搭设好进入基础的脚手马道和浇灌脚手平台。
3.4.8 落实水电、施工设备机具的应急准备;与气象部门联系,落实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段的天气情况,并做好应急准备。
3.5混凝土质量检验:采用商品砼时,应事先对混凝土强度、塌落度规定现场抽验要求,确定抽验试块组数、塌落度抽验次数。混凝土强度抽检频数,混凝土试块:一般每100m3混凝土抽制一组试块,不足100m3混凝土不得少于一组,混凝土用量大时,当一次连续浇筑超过1000m3时,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2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次取样应至少留置一组标准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块的留置组数另根据需要确定。塌落度:每工作班二次,不足一个工作班不得少于二次。
3.6 浇灌令的签发: 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后,由施工项目经理组织部门负责人进行检查核实,再报请监理公司验收、建设单位确认以后,由建设单位签发混凝土浇灌令。
4 施工工艺
4.1 理论计算
4.1.1 最高温升
根据经验,在计算中可忽略水灰比、单位用水量、浇筑工艺及速度等次要因素。采用如下简化公式:
Tmax=T0+Q/10+V/50                   (1)
Tmax=T0+Tτ.ξ                       (2)
式中Tmax: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升(℃);
T0:混凝土浇筑温度(℃);
Q: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的实际用量(kg/m3);
V: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粉煤灰的实际用量(kg/m3);
Tτ:混凝土绝热最高温升(℃), Tτ=W Q/Cγ;
W:每公斤水泥的水化热(J/ kg);
      C:混凝土的比热,一般可取0.96×103 J/ kg. ℃;
γ:混凝土的容重,取2400 kg/m3;
ξ:不同浇筑厚度温降系数,见下表:

浇筑块厚度
(m)        1.0        1.25        1.5        2.0        2.5        3.0        4.0        5.0        6.0
ξ        0.36        0.42        0.49        0.57        0.65        0.68        0.74        0.79        0.82

Tmax取(1)(2)式中的较大值。
不同龄期时的ξ值见下表:

浇筑块厚度(m)        不 同 龄 期 (d) 时 的 ξ 值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1.0        0.36        0.29        0.17        0.09        0.05        0.03        0.01                      
1.25
0.42        0.31        0.19        0.11        0.07        0.04        0.03                      
1.5        0.49        0.46        0.38        0.29        0.21        0.15        0.12        0.08        0.05        0.04
2.5        0.65        0.62        0.59        0.48        0.38        0.29        0.23        0.19        0.16        0.15
3.0        0.68        0.67        0.63        0.57        0.45        0.36        0.30        0.25        0.21        0.19
4.0        0.74        0.73        0.72        0.65        0.55        0.46        0.37        0.30        0.25        0.24

混凝土中心点的降温曲线可根据以上不同龄期时的ξ值分别计算得出,也可通过制作试验块实测得出或参考类似工程降温曲线得出。
4.2 抗裂技术措施
4.2.1 设计构造措施
4.2.1.1 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一般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工期较长,上部荷载逐步施加,因此可以考虑采用龄期为45~90天强度代替28天强度,以减少水泥用量。
4.2.1.2 合理配筋
当混凝土的底板或墙体厚度较小时,增配构造钢筋,能起到抵抗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作用。但对于大块式基础,构造筋对控制贯穿性裂缝的作用略小。构造钢筋应尽可能采用Ⅱ级钢、小直径和小间距。直径约10~16㎜,间距100~150㎜,按全截面对称配置。全截面含筋率宜控制在0.3%~0.5%。实验证明,含筋率小于0.3%时,对混凝土的裂缝控制作用不大。当配筋率太大时,则容易引起混凝土的收缩裂缝,且不经济。大块式混凝土的钢筋宜分散多层设置,或在中截面处增配空间网片状钢筋作构造钢筋,不宜集中在底层或上下两层。
4.2.1.3合理设置施工缝
①“抗”的方法
即不设任何施工缝,通过采取措施减少被约束与约束体之间的相对温差,减少约束,改善配筋,减少混凝土收缩,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等,以抵抗温度收缩变形和约束应力。
   ②“放”的方法
   即以设置永久性伸缩缝的办法,将超长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成若干段,以释放大部分变形,减少约束应力。如GIS基础,长度为77.20m,设置永久性伸缩缝一道避免裂缝产生。
③“放”“抗”结合的方法
a、采用“后浇带”的施工方法
在施工期间设置作为临时施工缝的“后浇带”,将结构分成若干段,可有效削减温度收缩应力。如GIS基础,长度为77.20m,为避免出现温度收缩裂缝,可采取分段(块)进行,留设两道800mm宽的后浇缝带,主筋按原设计不切断,经60d后,再在预留的后浇缝带用高一强度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灌筑密实。
b、采用“跳仓打”的施工方法
将整个结构按垂直施工缝分段,间隔一段,浇筑一段,经过不少于5d的间歇期后再浇筑成整体。
c、采用“混凝土薄层浇筑”的施工方法
将底板水平分成几个施工层,施工层之间的结合按施工缝处理。分层厚度一般控制在0.6~2.0m范围内,层间间歇时间约取5~7d为宜。
4.2.1.5 合理制定温控指标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对施工阶段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体的最高温度、温度收缩应力进行验算,以此确定施工阶段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内表温差、降温速度及温度陡降等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包括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混凝土拌制运输过程中的降温措施、保温养护措施等),以达到控制裂缝的目的。
温控指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为了防止表面裂缝而控制内外温差和表面温度陡降;二是为防止贯穿性裂缝而控制内部温差。
①混凝土浇筑温度
根据经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度不宜超过30℃。
②内外温差
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应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温差不宜超过25℃。
③内部温差
《块体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YBJ224-91)规定:混凝土块体的降温速度宜不大于1.5℃/天。
④温度陡降
寒潮来临、冷空气影响、暴雨袭击、撤除保温层时间不当等均可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突然下降,引起表面裂缝。《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91)规定:温度陡降不应超过10℃。
4.2.2 原材料措施
配制优质混凝土,控制砂、石含泥量,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极限拉伸,增强抗拉强度。
4.2.2.1 合理选择水泥品种
选用C3S及C3A含量低的中、低热水泥。
4.2.2.2 合理选用骨料
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石子,以减少用水量和水泥
用量、混凝土的收缩和泌水性。粗骨料中的针、片状颗粒按重量计应不大于15%。细骨料以中、粗砂为宜。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石子控制在小于1%,砂控制在小于2%。
4.2.2.3 合理选用外掺料
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特性,减少水泥用量,减少混凝土的温升。同时可降低水化热释放的速度,延缓温度峰值出现的时间。
混凝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不仅能改善混凝土特性,而且能代替部分水泥,减少水化热。但应注意掺加粉煤灰后混凝土早期强度有所降低。
采用UEA补偿收缩混凝土:在混凝土内掺水泥用量10%~12%的U型混凝土膨胀剂,以部分或全部抵消干缩和冷缩在结构中产生的约束应力,防止或减少温度与收缩裂缝的出现,从而实现超长结构的无缝施工。
4.2.3 施工工艺措施
4.2.3.1 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为了降低混凝土的总温升,减少内外温差,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对混凝土出机温度影响最大的是石子及水的温度,砂次之,水泥的影响较小。因此,具体施工中可采取加冰拌和,砂石料遮阳覆盖,混凝土输送管道用草袋包裹洒水降温等技术措施,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
4.2.3.2 改进混凝土搅拌和振捣工艺,即采用二次投料和二次振捣的新工艺,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4.2.3.3 合理选择混凝土浇筑方案: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方法可采用分层连续浇筑或分段分层踏步式推进的浇筑方法。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分层连续浇筑。对于工程量较大,浇筑面积也大,一次连续浇筑层厚度不大,且浇筑能力不足时的混凝土工程,宜采用分段分层踏步式推进的浇筑方法。(详见下图)

 

 

4.2.3.4 混凝土振捣
     配备足够的劳动力和振捣设备,按顺序浇筑,混凝土摊铺面积宜小不宜大。根据泵送时形成一个斜坡状推进浇筑情况,每个浇筑层的前后布置振捣器,振捣工。第一道布置在卸料点,主要解决上部的振实;最后一道在坡脚,中间一道在中层处。
   1)混凝土浇筑时在每台泵车的出灰口处配置振捣器。
   2)采用垂直振捣方法,即振捣棒与混凝土表面垂直。振捣棒的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快插为了防止先将表面混凝土振实,而与下面混凝土发生分层、离析现象;慢拔为了使混凝土能填满振动棒抽出时所造成的空洞,排除气泡。在振捣过程中,宜将振捣棒上下略有抽动,以使上下振捣均匀。每插一点要掌握好时间,过短不易捣实,过长可能引起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每点振捣时间一般以30~40s为宜,但还应视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止。
为防止混凝土集中堆积,先振捣出料口处的混凝土,形成自淌坡度,然后全面振捣,严格控制振捣时间、移动距离和插入深度。
   3)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应在底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在上下层相交处,振捣棒要插入下层50-100㎜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振捣时要防止振动模板,并应尽量避免碰撞锚杆、测温线、钢筋、管道、预埋件等。
   4)振捣应按浇筑方向有规律进行,严禁无序振捣。振捣距离控制在400mm。
   5)采用二次振捣工艺,在浇筑上层混凝土前先把振动棒卧倒对初凝前的下层混凝土均匀振动一次后,立即浇筑混凝土。在捣固上层混凝土时,将振动棒再插入下层混凝土约5cm深振捣。浇灌后及时排除表面泌水,以提高混凝土强度。
6)混凝土必须振捣密实,增加其本身的抗拉能力。混凝土严禁漏振和出现露筋、蜂窝、孔洞现象。
7)施工时派专人看护钢筋、模板,发现有变形位移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并及时修整完好。
8)混凝土浇筑后约2-3h左右,应及时按标高用刮杠初步找平;在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再用木抹子抹压一遍;待混凝土收水后终凝前还应进行2-3次抹压,提高抗拉强度,减少收缩量,以闭合收水裂缝、消除混凝土沉降缝和表面风裂或龟裂。
9)混凝土的找平压光应保证劳动力充足,以防找平抹压滞后影响施工质量。
4.2.3.5混凝土的泌水处理
   应采取在侧模留设孔洞等措施将混凝土过程形成的泌水排出坑外。
4.2.3.6混凝土的表面处理混凝土表面处理:大体积泵送商品混凝土,其表面水泥砂浆层较厚,应做好表面的处理工作。在混凝土浇筑到顶后,先用长刮尺刮平混凝土初凝前用铁滚碾压数遍,再用木抹子打磨压实,以闭合收水裂缝;终凝前用铁板进行最后一次的抹平压光工作;在混凝土终凝前及时覆盖塑料薄膜及草袋,做好养护工作。
4.2.3.7加强混凝土养护
   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做好混凝土的养护,适当延长拆模时间,能有效提高混凝土强度,减少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梯度;降温时采取保温保湿养护,能使混凝土缓慢降温,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徐变松弛效应,消减温度收缩应力,促进混凝土强度的正常发展及防止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对大面积的底板面,一般可采用一层塑料薄膜作保温保湿养护。结构侧面可在模板外侧用两层草袋养护。养护工作必须根据测温值与温差,及时调整养护措施(调节降温率)。根尽可能多养护一段时间(一般不少于15d),拆模后应立即回填土或再用塑料薄膜保护,及早回填是较好的养护方法。此外,在控制内外温差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推迟保温层开始覆盖的时间,以避免增加混凝土的最高温度。
4,.2.3.8后浇带的设置:后浇带的作用主要是克服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降产生的裂缝,本工程后浇带待整体结构施工经60d后在施工,有利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在后浇带四周采取适当围护措施,顶部要进行遮盖,防止施工过程中的垃圾等污染施工缝结合面,防止钢筋锈蚀。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应清除钢筋表面锈层,同时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处理,清除混凝土表面杂物,并用压力水冲洗。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应提前24小时浇水湿润。后浇带所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比两侧混凝土高一级,且必须加入适量的微膨剂。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必须振捣密实,初凝后,终凝前,将表面抹压搓平、压光,同时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工作。
4.2.3.9信息化施工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只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初步成功,如何防止浇筑后的混凝土养护期间发生裂缝,尤其是深层裂缝,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因此,在施工期间,应对浇筑后的混凝土进行测温控制,随时掌握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大体积混凝土保温保湿养护中,应对混凝土的内表温度,顶面及底面温度,室外温度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对养护措施作出相应调整,确保温控指标的要求。以此来指导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使养护更为科学有效,实行“信息化”施工。
测温目的:在施工以前进行必要的混凝土热工计算,对混凝土的内部最高温度、表面温度、等进行计算,实际是否与其符合,且混凝土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何,养护效果如何等,只有通过现场测温,才能了解。通过测温,将混凝土深度方向的温度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即控制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小于25℃,降温速率小于1.5℃/d,同时通过测温,精确掌握了混凝土的温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缩短养护周期,使后继工序尽早开始,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成本。
布点方案:根据工程项目的平面形状尺寸、厚度等不同情况,合理、经济地布设测温点,并绘制测温点布置图。。每一测温点均测量混凝土底板的中心温度、混凝土表面温度。
使用设备:应采用建筑施工用职能温度巡回控制系统,高精度热电阻温度传感器,精度为0.2%。系统自动采样,屏幕显示全部点温度。在进行钢筋验收时,开始进行布点,用Φ14钢筋长度为浇筑层厚度+20cm,将温度传感器采用胶布固定在钢筋上的不同位置处,然后将钢筋与底板钢筋绑扎牢固。布点结束后,应检查传感器的完好性。测温点的位置详见测温点剖面示意图。

 

 

 

 

                     测温点剖面图

测温频率:混凝土浇筑开始,即开始监测,专人值班,随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动态,应设专人三班测温,并做好测温记录。1~3d每隔2h测温一次,4~15d每隔4d测温一次,15~30d每隔8h测温一次。每次测温后,应立即汇总整理混凝土内部温度场与温差数值,提供给施工指挥部门,以指导现场的施工。监测时间应根据混凝土温度降低情况,保证不会发生温度裂缝时间方可结束。
注意事项:混凝土浇筑时,应提醒施工人员,避开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在混凝土振捣时,应距离传感器50cm以上,防止损坏传感器,对导线加以保护。同时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尤其注意阴雨天的监测。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是复杂的、综合性的,因此以上控制的措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补充,互为联系,互相影响,施工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采取一种或数种措施同时使用。
5质量标准
5.1大体积的质量标准,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执行。
5.2成品保护
5.2.1施工中,不得用重物冲击模板,不准在吊帮的模板和支撑上搭脚手板,以保证模板牢固、不变形。
5.2.2基础侧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棱角和表面不受损伤时,方可拆除模板。混凝土浇筑完后,待其强度达到1.2Mpa以上时,方可在其上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5.2.3基础内预留孔洞或埋设螺栓,应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护。以避免预留孔洞内进混凝土或预埋螺栓牙被混凝土污染。
6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管理措施

号        作业活动        重大危险因素
和重要环境因素        可导致的事故        预防措施
1        砼运输        砼车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        人体伤害
损坏设备建筑物        司机上岗交底,施工道路路状较好,及时维修施工道路;设置警示牌、安全栏杆等交通安全防护设施。
2        临边作业        砼作业人员在高空的临边施工        高空坠落        技术交底;临边防护栏,孔洞防护;自身防护
3        倾倒
混凝土        无挡车措施        人体伤害
高处落物        设置有效的挡车及防护措施
4        夜间作业        光线不足        人体伤害        配备足够的照明设备,安排电工值班
5        振动        带电        触电        操作人员穿胶鞋,戴绝缘手套;机具使用带有漏电保护的开关箱。
6        砼浇筑        过剩砼处理        污染环境        集中堆放、填埋
7        搅拌机、
砼运输车
清洗        废水        污染环境        指定地点清洗,集中收集至沉淀池处理,达标排放
8        混凝土运输        扬尘        粉尘污染        定时对施工道路对行洒水。

6.1 混凝土浇筑应检查基坑、槽帮土质边坡变化,如有裂缝、滑移等情况,应及时加固;堆放材料和停放机具设备应离开坑边1m以上,深基坑上下应设坡道,不得踩踏模板支撑。
6.2 使用溜槽及串筒下料时,溜槽与串筒必须牢固地固定,人员不得直接站在溜槽帮上操作。
6.3 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振动器进行试运转,振动器操作人员应穿胶靴、戴绝缘手套;振动器不能挂在钢筋上,湿手不能接触电源开关。
6.4混凝土运输道路应洒水防尘。
7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7.1大型设备基础进行混凝土浇筑,为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和不出现质量事故,施工前应周密地规划解决好混凝土配制、运输、浇筑、下料、振捣、浇筑次序、质量控制、现场布置、运输道路、路线、劳动组织、统一指挥、各专业工种协调配合等一系列问题,制定详细方案、认真实施,使施工有条不紊和有节奏的进行。
7.2混凝土浇筑,为便于沿水平逐层上升并方便检查,应在基础内模板上每隔一定距离,测上标高,划上分层线,使之便于观测和控制;同时应注意使各浇灌区浇筑进度应大体均衡,以避免各区层次不一,高低不平,造成较大高差,而使模板走动;或震动低处,使高处已振实的混凝土受侧振而松塌。
7.3 振捣混凝土要避免振动预埋螺栓及铁件和固定架,大型预埋螺栓及铁件浇筑过程中,应对主要螺栓及铁件中心线进行监控,发现走动,应及时纠正,以保证螺栓中心线标高正确。
7.4 混凝土分层浇筑,应严禁大流动性混凝土与低流动性混凝土混合浇筑,或两种不同品种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混合浇筑,以免造成强度不均。
7.5 混凝土浇筑应注意使中部的混凝土略高于四周边缘的混凝土,以便使经振捣产生的泌水从四周侧模板缝隙、孔洞中渗出或排出,以避免混凝土表面产生大量浮浆,损害各层之间的粘结力,造成混凝土强度不均,影响混凝土质量。
7.6 在整个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各工种都要设专人加强对钢筋、模板、螺栓、预埋铁件的看管、修复,防止走动。
7.7 对地脚螺栓、铁件、预埋管道部位等的浇灌,四周混凝土应均匀上升;同时避免碰撞,防止造成位移或歪斜。
8 记录
8.1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测温记录
8.2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测温示意图
8.3混凝土搅拌记录
8.4混凝土浇筑记录
8.5混凝土养护记录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大体积混凝土典型施工技术交底
http://m.civilcn.com/jiegou/jglw/lilun/1314773762149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