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控制措施
1.1科学设计
对裂缝楼板研究分析,发现产生裂缝的部位是建筑四周的阳角处及框架柱外露边角,主要原因是该部位楼板受剪力墙或刚度较大梁约束,限制板面混凝土的自由变形,在温差作用及收缩力等因素作用下产生裂缝。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楼板刚度平衡及混凝土工作特性,对房屋的阳角及跨度较大的楼面板,可设置双层双向通长钢筋,阳角配筋应加大且增设放射筋;板筋应适当加大加密。管线敷设走向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容易产生收缩裂缝。在管线设计时,楼板内不应预埋水管。当预埋其他管线时,应布置在板上、下两层钢筋中的中和轴附近,并宜与钢筋成斜交布置。管线布置应避免立体交叉,严禁3层及3层以上管线交错叠放,必要时宜在管线集散处增设垂直于管线的钢丝网、增加双层双向抗裂构造配筋等加强措施,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1.2原材料的控制
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能有效降低水化热、减少内外温差,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尽量选用质量稳定的旋窑厂生产的硅酸盐水泥。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减少内外温差。对于有抗渗要求的屋面混凝土,可掺入适量膨胀剂起到补偿收缩作用,防止裂缝的产生。研究实践表明,在泵送混凝土中适量掺人高等级的粉煤灰(等级高于Ⅱ级)能替代部分水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因为粉煤灰含有60%以上的玻璃微珠,具有减水、润滑作用,改善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流动性,达到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能与水泥分解的石灰反应生成高强度水硬性水化物,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和抗渗性。但因其会降低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故其掺量不得大于水泥用量的15%。选用具有减水、增强和缓凝的外加剂,可提高混凝土的流动陛、粘聚性及泵送性能和抗渗性能。砂的粗细程度对于混凝土的强度有明显影响,研究表明当混凝土胶结材料总量、水灰比和掺合料品种数量一致时,砂细度模数越大,混凝土强度就越高,约可提高10%。在泵送混凝土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根据混凝土强度选择合理的砂率,在保证混凝土流动性基础上可减少用水量和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由于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为便于混凝土的运输、泵送,在相同水泥用量同时增大用水量,造成混凝土水灰比过大、坍落度过大,引起混凝土表面浮浆过厚,使水分过多、表面蒸发过快,产生干缩裂缝和沉陷裂缝,因此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是解决混凝土裂缝最有效途径之一。对抗裂要求较高的楼板,可采用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如钢纤维、杜拉纤维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
1.3施工工艺控制
对高层建筑板面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泵送出料口宜采用布料机施工作业,使混凝土在施工作业面布料均匀;要求做到振捣密实,严格防止混凝土漏振现象的发生。对面积大的板面,对浇筑后混凝土在振动界限前用平板振动器给予二次振捣,不但能防止采用振动棒振捣局部密实不均匀,而且能排除混凝土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钢筋在楼板混凝土中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产生的弯矩、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抵抗温差应力防止发生温差裂缝的作用,这一作用必须在钢筋上下有合理的保护层,使水泥有效与钢筋结合;在楼板混凝土施工时,对施工过程中所破坏的钢筋进行整修,特别注意支座等容易产生裂缝位置钢筋的保护。
1.4混凝土浇筑后养护
刚浇筑后的混凝土水化速度较快,可采用覆盖保湿的办法创造适宜的潮湿条件防止混凝土表明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加强混凝土表面养护,尤其在7d内使混凝土始终保持湿润状态。混凝土浇筑完后,待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在一般不宜≤24h方可允许在混凝土表面进行放样作业;同时要求主体结构施工必须有合理的施工时间。在施工作业时,调运材料应轻卸、轻放,并严禁集中堆放,控制和减小冲击振动力,以防楼板混凝土在强度不高情况下受冲击荷载或荷载过大造成受力裂缝。严格按规范要求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方可拆模,避免因混凝土下沉变形而产生裂缝;严禁先拆后顶,顶的不到位混凝土容易继续下沉,反之顶力过大混凝土向上位移也会产生裂缝。
2结论
泵送混凝土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由于流动性大、水灰比大,用水量大,混凝土收缩变形较大,容易产生楼板裂缝,这成为建筑工程施工的一个普遍问题。在施工中应根据工程特点加以认真分析研究,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加以控制,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提高易发生裂缝位置混凝土抗拉性能,减少裂缝的产生,保证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