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路基路面
  3. 内容

石方路基K140+254~K140+340试验段施工方案7p

  • 资料大小:13 KB
  • 运行环境:NT/2000/XP/2003/Vista
  • 资料语言:简体中文
  • 资料评级
  • 授权形式:资料共享
  • 更新时间:2013-10-11 11:11
  • 发布作者:学卿
  • 插件情况 无插件,请放心使用
  • 文件类型 RAR
  • 解压密码:civilcn.com
  • 安全检测 瑞星 江民 卡巴斯基 金山
介绍: 一、工程概况    K140+254~K140+340段路基为全段填方,我们选取该段路基左幅填方段第2层作为填石路堤试验段。 二、填石方试验段工作内容及目的    选取K140+254~K140+340宽度26.6米填方段作为填石路堤试验路段,通过现场有效的施工方法使填料达到规定的压实度,试验时记录:压实设备类型、最佳组合方式;碾压遍数及碾压速度;通过试验段确定松铺厚度、压实厚度、松铺系数、沉降差、最佳碾压遍数等参数,形成总结报告上报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作为今后填石路堤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 三、详细方法和工作程序   1.施工中所采用的标准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颁标准《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2. 路基填筑施工方案 2.1施工准备 机械安排:220型挖掘机2台,用于装车和辅助摊平。 红岩后八轮自卸车3部,用于运输填料 柳工50型装载机一台用于填筑摊铺 柳工-20T振动压路机1台,用于压实填方   检测设备:水准仪 1台 全站仪: 1台 水袋法测空隙率所用器具 人员安排:沈兴明:施工负责人          李建勇:技术负责人 王建国:安全负责人 常登平:质检工程师          刘光胜:试验负责人 张明: :测量负责人 另配民工13人,6人用于压实度试验及检测,7人用于边坡码砌和配合机械补平等工作。    2.2 测量放样    测量人员用由监理工程师确认的导线点放出路线中线及边线。    根据施工图的坐标点定出线路的轴线,以甲方和设计院提供的水准点为依据,定出各部位的标高线。    根据重测的地面标高,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的横断面图进行实地放样,定出填筑边桩(木桩),间隔10米远为一个断面,并在每个断面的木桩上画出填筑高度标志,然后挂线控制断面之间的填筑厚度,填筑边线采用白灰做出明显标记。    2.3.1本段路基最大填方高度大于10米,路堤基底为软弱土层,应做换填透水性材料垫层处理。    2.3.2填方路堤按路面平行线分层控制填料标高,填石作业分层平行摊铺,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控制在50cm以内进行填筑材料的堆放,每车填料的堆放间距根据经验验定,并有专人在现场指挥。每层填料铺设的宽度,每侧超出路堤设计宽度500 mm,以保证修整路基边坡后的路堤边缘有足够的压实度。破碎后的中硬质材料最大尺寸不超过压实层厚度的2/3,并均匀分布,以便达到要求的压实度。    2.3.3填石路堤填筑前,路堤边坡坡脚采用粒径大于30厘米的硬质石料码砌。    2.3.4逐层填筑时,及时安排好石料运输路线,专人指挥,按水平分层,先低后高、先两侧后中间卸料,采用装载机和挖掘机摊平。个别不平处配合人工用细石块、石屑找平。    2.3.5人工铺填粒径25cm以上石料时,先铺填大块石料,大面向下,小面向上,摆平放稳,再用小石块找平,石屑塞缝,最后压实。料径25cm以下石料,可直接分层摊铺,分层碾压。    2.3.6填石路堤分层进行填筑,使用工作质量20T的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进行压实,压实时人工随时用小石块或石屑补平及填满缝隙。   2.4压实要求(沉降量)   2.4.1填石层在压实前先整平,根据经验按1.12左右的松铺系数挂线控制松铺厚度,并作成2%~3%的横坡。碾压时,前后两次轮迹重叠50cm以上,并注意使该层整个深度内压实度处处均匀。    2.4.2第一次压实后,人工整平,以保证均匀一致和平整。每层碾压松铺厚度严格按计划松铺厚度控制,从第三遍开始,均实测填石层顶面标高,以获得正确的压实层沉降差。   2.4.3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根据以前的施工经验,先静碾二遍弱振一遍使不平的地方暴露出来用人工补平,再用强振碾压三遍,最后再静碾二遍收尾。碾压时先边缘后中间、先低后高,一直进行到在重轮下不出现石块转动,表面平整均匀,压实层顶面稳定,不再下沉(无轮迹)时为止。
点击进入下载 (需要 0 积分)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石方路基K140+254~K140+340试验段施工方案7p
http://m.civilcn.com/luqiao/ljlm/138146111456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