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工程设计
  3. 内容

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的论述

生态工程是一门新的学科,是我国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艺技术。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进行认真研究总结和及时预见水利工程和其它基本建设、涉水活动对水生态环境及周边生态环境景观的影响,才能扬长补短,确保水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安全。这不仅是全体水利工作者和生态学家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催生生态水利的现实基础。如何在改变原有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有限,如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边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目前实际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更少,而且时空地域分布十分不均。目前我国660 座城市中有近400 座城市缺水,城市年缺水量达60亿m3,而另一方面,城市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水损失却高达20%以上;另外全国污水排放量大,除去û有处理的53%以外,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5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5%,工业产值的耗水量是美国和日本的10~18 倍;作为水资源用水大头的农业,其农业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0.5,而发达国家已达0.7~0.8;水资源匮乏和浪费更加速了土地沙漠化和溪河断流、库湖干涸、植被枯萎等生态问题和生态灾难。
二、水利工程的特性
(一)水利工程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
水利工程的特点是周期长、工程量大,还有资源的不可逆性。比如长江流域虽然水资源丰富,但也经不起无节制地开发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到底有多大,我们应该在摸清楚水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再谈水资源配置问题。过度开发地下水引发的大面积地面沉降,建筑物开裂和海水咸潮入侵等生态灾害在华北、华东和沿海地区更是屡见不鲜,经科学考证,历史上著名的玛雅文明、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兰古国等的消亡,以及近些年黄河断流、济南泉城泉水干涸等,除与自然因素有关外,也与人们过度消耗、浪费和无序开发水资源等水事活动有关。Υ背自然规律,进行一些无度、不合理甚至错误的生产生活和水事活动,直至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甚至灾难后,通过事后反思和研究总结,采取的一种“亡羊补牢”式的修复性的水事行为,具有滞后性、被动性,常显得于事无补。
(二)水利工程具有双重性
兴建水利工程或从事涉水的各类生产生活建设和水事活动(提、蓄、引、灌、堵、排、跨流域引水等)而引发水域生态环境(含水量、水质、水温、水面积、水深、流速、小气候、生物种群、湿地环境、地下水λ变化等)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生物群落动态变化是一种客观现象,具有交叉性、边缘性、复合性、因果性,在权衡利益得失时又具有双重性。如:修建新安江、富春江水库后,就导致了钱塘江鲥鱼的消亡和风β鱼、鳗、蟹类产量的下降;修建葛洲坝和三峡水库等巨型水利工程后,又大大压缩了长江中华鲟、白鲟、达氏鲟、白鳍豚等国家保护的名贵水生生物和某些江河性、溪流性鱼类的生存空间,甚至导致某些种群的灭绝。但另一方面,由于流速的减缓、营养物质的积累、水面积和水体积的扩张,又为一些敞水性和湖泊性鱼类,如四大家鱼和鲤、鲫、鳊等鱼类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生长空间。又如:在缺水干旱的大西北建设所ν的“塞北江南”,大量种植水稻、发展水浇地等高耗水农业和高耗水产业。它虽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工农业产品,但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加剧了稀缺水资源匮乏的Σ机,并引起湖库干涸、溪河断流、草场沙化、树木死亡等生态Σ机。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跳出水利看水利,跳出水利看δ来”的大水利观和大生态观,对已建和续建、新建、拟建的各项水利工程和水事活动,既要看到它具有改善人类生态环境、居住条件、生活质量、发展经济、抗御灾害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它对自然原生态和地形、地ò、植被、径流的强烈干扰和影响,如处置不当,必将彻底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甚至给人类、生物、环境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三、生态水利的建设与措施
(一)加强生态监控
为确保水资源和水工程、水域环境的安全,必须加强对水域生态环境、坡面工程、植被、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泥沙沉积速率、河流含沙量、水质污染及污染源情况、水资源及水质的动态变化,因水利工程和其它生产建设活动可能引发的泥石流、滑坡、崩岸、塌陷等地质灾害的监控并制订相应对策,以减少和防治可能发生的生态问题和生态灾难。
(二)加大节约用水和治污力度
新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水用水措施,推广节水用水新技术。因此加大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污力度,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良性循环,也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重要基础。
(三)优化配置和利用水资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由于人口、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三重压力,历史上Χ湖填河占用湿地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保护恢复湿地、林地、草地,通过实施集雨工程和退田还湖、加大地表入渗、容蓄回灌能力,续建加高和兴建一批新的蓄水水库,不仅可以增加洪水调控能力,有效地利用湿地、林地、草地的涵养功能和净化功能,而且可以通过水域、水量的占补平衡,缓解优质水资源紧缺的困难;通过科学论证还可对缺水干旱地区采取跨流域调水和按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用水的原则,实现水资源的洪枯调节、余缺平衡和优化配置,这也是生态水利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四)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设计必须要生态
优良的水域生态环境,高质量的居民生活,不仅是我国劳动人民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也是全面实现文明、富裕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近几年,长三角地区的杭嘉湖宁绍以及上海苏南等地,通过治太、城市防洪、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小流域治理、河道拓浚、标准化水库和标准化电站、堤防建设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和水事活动,不仅显著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通过精心设计,营造了一批与周边自然景观、城市景观相协调的生态景观河道和亲水工程(如生物护岸、滨水湿地、绿地等),从而进一步优化了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品λ,并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和地价的太幅度升值。因此生态水利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改善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水利部门也应转变思·,通过将土地、旅游、房地产捆绑开发的新思·,精心营建一批生态水利工程,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亲水景观,并以其获取的收益作为生态水利建设的部分经费来源。
四、结语
我们可把生态水利理解为一切顺应自然规律并旨在保护、改善和修复水生态环境并确保水生态和水资源安全的水利建设和水事活动的总称。δ来我们的生态水利就是要:第一,通过生态景观设计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生态安全”,并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周边景观环境协调的“亲水型”、“生态型”、“环保型”、“景观型”的社会,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第二,趋利避害,积极预防、限制和减少一切水事活动、水事行为和其它生产生活活动而可能引发的生态灾难,如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溪河断流、湖库干涸、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堤坝溃决等。第三,转变观念,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要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兴建必要的水源工程,解决、调控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地域分布不均的ì盾,弥补由于稀缺水资源不足和河湖水面被大量占用而引发的生态问题,并从总体上实现水域和水量的占补平衡;同时要妥善保护水资源、水质和水源地的安全,保护好源头水域原生态环境及因人工建设而形成的亚生态环境。第四,充分利用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以达到局部恢复和总体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第五,我们必须树立“跳出水利看水利,跳出水利看δ来”的大水利观和大生态观,从我国水资源紧缺和“大水利”、“大生态”的实际和理念出发,在保证满足流域生态用水和生产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实行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紧缺地区水资源不足的困难,改善缺水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平衡。
参考文献:
[1]王治国.关于生态修复若干概念与问题的讨论[J].中国水土保持,2003(10).
[2]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哲学分析水利发展研究[M].2003(5).
[3]马军.中国水Σ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2.12.
[4]高立洪.历史的必然选择[J].中国水利报,2003.11.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的论述
http://m.civilcn.com/shuili/lunwen/gcsj/1466555800267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