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农田水利
  3. 内容

分析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

        摘要:目前我国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前提下,推广应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根据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特点,分析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节水灌溉技术及改善农田水利建设的节水措施。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1-0111-3 

  1.引言 

  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节水之路,农业是用水大户,在未来用水总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节水事业,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水和谐。由于我国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农田水利建设要以节水灌溉为目标,合理布局、统一归划、综合治理、科学管理,借助节水灌溉技术,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推动农村人民生活条件的逐步完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特点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水利体系的重要内容,和老百姓生活、农村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农业水利工程对存蓄降雨、调剂用水、保障和促进农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有四个特点:(1)农田水利建设以政府领导为主,层层分解责任制,工程项目按地区平均安排难以突出各自的开发建设特色,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变政府主导为行政主导工程的选择。组织实施以农民为主体,政府进行适当指导。(2)随着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以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原有水利工程理念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从工程经济向环境经济发展,已成为21世纪农田水利建设的方向。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要站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建设环保型社会这一高度,不但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它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以往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人力投入主要是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资金的投入主要靠国家、地方政府投资,随着两工的逐渐消失,原有的投入渠道已不再适应。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由国家技术为主逐步转到以社会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道路上来,在政府的总体规划下,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广泛吸纳企事业单位、社会经济实体、个体大户以及其他社会闲散资金,真正实现以家田水利建设促发展,以发展促农田水利建设。(4)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有以下特点:①工程逐步由数量规模型转到质量效益型上来;②单一的工程项目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水源工程、节水灌溉,防洪除涝、水土保持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建设系统化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③工程建设不是大而全,而是少而精,真正起到开发一处,辐射一方的引导示范作用;④工程建设由注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抵御自然灾害逐渐向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3.农田水利建设的节水灌溉技术 

  农田水利建设应要着重运用节水灌溉技术,农业节水关键技术通常可归纳为工程节水措施和非工程节水措施。其应用范围大致分布在4个基本环节中:(1)减少灌溉渠系输水过程中的水量蒸发与渗漏损失,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率;(2)减少田间灌溉过程中的水分深层渗漏和地表流失,在改善灌水质量的同时降低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用水量; (3)减少农田土壤水分蒸发损失,有效利用天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 (4)加强管理,制定合理、细化的灌溉措施,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和用水效益。 

  3.1灌溉输配水技术 

  在灌溉输配水技术研究中,渠灌区应重点以渠系防渗抗冻胀新技术,渠系高效输配水技术为主。减少灌溉渠系过程中的渗漏损失与水量蒸发,提高农田灌溉利用率。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大,约占到水量的50%~60%,一些土质较差的渠道渗漏损失高达70%以上,据有关资料分析,全国渠系每年渗漏损失水量约为1700多亿m3,是灌溉水损失的最主要方面。因此,渠道防渗一直是我国发展高效用水灌溉的主要技术措施。渠道防渗不仅可以显著地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减少渠水渗漏,而且可以提高渠道输水安全保证率,提高渠道抗冲能力,增加输水能力。渠道防渗还具有调控地下水位,防止次生盐碱化,减少渠道淤积,防止杂草丛生,节约维修费用,降低灌溉成本的附加效益。据测定,浆砌石防渗较土渠减少渗漏损失50%~60%;混凝土防渗较土渠减少渗漏损失60%~70%;塑料薄膜防渗较土渠减少渗漏损失70%~80%。 

  3.2地面灌溉技术 

  地面灌溉技术研究应包括膜下滴灌技术、覆盖贮水灌溉技术、膜孔灌溉技术、非充分灌溉技术、免耕及膜垄沟灌技术等。其中,膜垄沟灌技术和免耕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的重要措施,应加大研究力度和速度。膜垄沟灌技术是在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中的田间垄作技术即在垄上覆膜种植作物。沟内进行灌溉与传统地面灌技术相比可节水20%。 

  3.3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作物灌溉制度 

  对各种灌溉方式下主要农作物非充分灌溉需水规律和灌溉制度,尤其要根据该片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侧重开展大田经济作物和温室经济作物灌溉制度的研究工作,重点从事蔬菜、花卉、中药材、抗旱树种等经济作物的灌溉制度的研究。 

  3.4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结合当地的特点,探索不同形式的推广服务组织,使节水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逐步由零散分散型向专业化、系列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应以地方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主导、基层水利和农业服务组织(水管站、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实施主体、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地方政府应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允许地方科技人员参与技术服务、转让、承包的效益分配,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4.改善农田水利建设的节水措施 

  4.1改进地面灌溉湿润方式, 发展局部湿润灌溉 

  改进传统的地面灌溉全部湿润方式, 进行隔沟( 畦) 交替灌溉或局部湿润灌溉, 不仅减少了课间土壤蒸发占农田总蒸散量的比例, 使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而且可以较好地改善作物根区土壤的通透性, 促进根系深扎, 有利于根系利用深层土壤储水, 兼具节水和增产双重特点, 

  4.2改进放水方式, 发展间歇灌溉 

  把传统的沟、畦一次放水改为间歇放水, 进行间歇灌溉。间歇放水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 由于土壤孔隙会自动封闭, 在土壤表层形成一薄封闭层, 水流推进速度快。在用相同水量灌水时, 间歇灌水流前进距离为连续灌的 1~3 倍, 从而大大减少了深层渗漏, 提高了灌水均匀度, 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0.8~0.9。 

  4.3改进沟畦放水设施 

  改进沟畦放水设施, 采用虹吸管或地面移动闸门孔管放水, 与人工开口放水相比, 田间水利用率可提高 5%~10%。由于目前这些设施在我国仍处于试验阶段, 尚未批量生产。因此, 有必要开展联合攻关, 对这些设施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进行深入研究, 向着技术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推广应用普及化方向去发展。 

  4.4大力发展节水保墒膜上灌 

  膜上灌是我国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它是将地膜平铺于畦中或沟中, 畦、沟全部被地膜覆盖, 从而实现利用地膜输水, 并通过作物的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入渗给作物的灌溉方法。由于放苗孔和专业灌水孔只占田间灌溉面积的 1-5%, 其他面积主要依靠旁侧渗水湿润, 因而膜上灌实际上也是一种局部灌溉。 

  5.结语 

  大力发展高效益节水型农业,是符合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规划的体现。从资源利用和技术应用的角度着手,正确的把农田水利工程和节水灌溉技术结合起来,进一步为农民服务,为农业水利体系服务,尽力节约资金,减少投资,降低农业用水成本,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学红.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3. 

  [2]马寺辉,马军霞,赵玲,等.河北省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比选[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 

  [3]王天雄.张掖地区节水灌溉模式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4).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分析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
http://m.civilcn.com/shuili/lunwen/ntsl/1504851886336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