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杨峪小流域经过7年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流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了比较完整地反映青杨峪小流域建设生态高效农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情况,该文对青杨峪小流域实施综合治理以来的各项治理措施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评价。经测算治理后10年,农田共增加效益115.8万元,水保林增加效益22.6万元;经济林增加效益1035.5万元;其它措施增加效益27.5万元。治理过的荒山荒坡,植树造林后,林草覆盖率达到60%以上,对小流域的生态系统注入了良性动力。推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水土保持 小流域 高效生态农业 效益
1.概况
青杨峪小流域位于临朐县南部的砂石山区,属弥河流域。流域总面积4.05km2,水土流失面积3.6km2。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半湿润气候,流域属花岗片麻岩,土壤以粗骨棕壤为主,少量棕壤性土,质地较差。流域植被主要为针阔混交林,由于人为破坏因素,大多已演变为次生灌木林或残次林,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差。
该流域辖青杨峪一个行政村,两个自然村,175户,604人。治理前的1994年,生产基础差,基本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收入主要来源于粮食生产,全村粮食总产量12.8万kg,总产值50万元,年人均收入只有380元。全村有农田48hm2,经济疏林57hm2,水保残林91hm2,荒坡、埂坎、隙地164hm2,荒山、荒坡、隙地占49%,种植结构不合理。经过7年的治理开发,到2002年各业产量产值都有了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量增至22.9万kg,增长79%,总产值增至350万元,增加了6倍,人均纯收入3850元,增加了10倍。农田、经济林、水保林的种植比例由1:1.19:1.90改变为1:3.7:1.63,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初步达到了小康水平。
2.治理成果
青杨峪小流域的治理工作从1995年开始,经过1996-1998年3年的综合治理和近几年的巩固与开发,现在青杨峪流域已从过去破烂不堪的小山沟,发展成为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经济效益显著,全体村民整体脱贫致富的典型。青杨峪流域在小流域综合开发,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树立了榜样。
青杨峪村经过综合治理,共完成治理面积362.3hm2,其中水保林93.3hm2,完成水平梯田57.2hm2,并栽植了堰边桑,完成经济林211.8hm2,其中板栗占97.3%,已形成较高水平的整体园片。修建人字闸8座,拦沙谷坊12座,环山路10.6km,使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13%提高到现在的68.7%,水土侵蚀模数由7202T/km2.年降为1778T/km2.年,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整个流域的环境已进入良性循发展。
3.综合效益分析
青杨峪小流域经过7年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流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了比较完整地反映青杨峪小流域建设生态高效农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情况,现就青杨峪小流域实施综合治理以来的各项治理措施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进行分析评价。
3.1 经济效益分析
青杨峪流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高效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在对整个流域全面调查,根据逐年的质量检查和上报结果,以治理前1994年不变价格为依据,以1999-2001年实际效益为基础,对治理后10年所产生的直接效益进行计算。
3.1.1 青杨峪小流域综合治理各项工程完成的数量与投资情况
小流域综合治理各项工程完成数量与投资情况
表1
治理面积hm2 | 农田hm2 | 水保林hm2 | 经济林hm2 | 人字闸个 | 大口井个 | 拦沙谷坊个 | 完成工程量万m3 | 完成工日万个 | 完成投资万元 |
362.3 | 57.2 | 93.3 | 211.8 | 8 | 11 | 12 | 46.83 | 21.8 | 161.2 |
3.1.2 单项措施经济效益分析
各单项措施经济效益计算见计算分析表(表2)。表内数值为当年比治理前的增产效益,农田效益包括粮食、经济作物效益,其它效益包括地边条花、桑等,灌溉效益加在农田、经济林等项中计算。经测算治理后10年,农田共增加效益115.8万元,水保林增加效益22.6万元;经济林增加效益1035.5万元;其它措施增加效益27.5万元;拦沙谷坊增加效益16.3万元,总效益1217.7万元。
3.2 蓄水效益和保土效益计算
3.2.1 蓄水效益计算
3.2.1.1 治理后蓄水量 W
该地区多年平均径流模数M=2145m3/hm2,径流系数:农田57.76%,经济林47.24%,水保林36.72%。治理面积农田57.2hm2,经济林211.8hm2,水保林93.3hm2。蓄水池、拦水坝蓄水1.00万m3,则累计蓄水量为:
W=2145×(57.2×0.5776+211.8×0.4724+93.3×0.3672)×10-4+0.995=36.9(万m3)
单项措施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计算分析表
表2 (单位:万元)
序号 | 年份 | 农田年效益 | 水保林年效益 | 经济林年效益 | 其它措施年效益 | 拦沙谷坊年效益 | 年效益合计 | 经济效益累计 |
1 | 1999 | 5.1 | 0 | 47.6 | 1.0 | 0 | 53.7 | 53.7 |
2 | 2000 | 6.9 | 0.5 | 63.5 | 1.5 | 0 | 72.4 | 126.1 |
3 | 2001 | 8.6 | 0.8 | 79.4 | 1.8 | 0.8 | 91.4 | 217.5 |
4 | 2002 | 10.3 | 1.0 | 88.9 | 2.4 | 1.2 | 103.8 | 321.3 |
5 | 2003 | 12.9 | 1.2 | 95.3 | 2.6 | 2.0 | 114.0 | 435.3 |
6 | 2004 | 14.4 | 1.8 | 111.2 | 3.1 | 2.3 | 132.8 | 568.1 |
7 | 2005 | 14.4 | 2.7 | 120.7 | 3.7 | 2.5 | 144.0 | 712.1 |
8 | 2006 | 14.4 | 4.0 | 127.1 | 3.8 | 2.5 | 151.8 | 863.9 |
9 | 2007 | 14.4 | 4.8 | 142.9 | 3.8 | 2.5 | 168.4 | 1032.3 |
10 | 2008 | 14.4 | 5.8 | 158.9 | 3.8 | 2.5 | 185.4 | 1217.7 |
合计 | 115.8 | 22.6 | 1035.5 | 27.5 | 16.3 | 1217.7 |
3.2.1.2 治理前多年平均径流量
W`=2145×362.3(治理面积hm2)×10-4=77.7(万m3)
则保水率为:
W / W`×100%=47.5%
3.2.1.3 蓄水效益
流域内由于采取了各项工程,每年可拦蓄水量36.9万m3,每方水价格按0.20元计,则蓄水效益为:
B1=36.9×0.2=7.38(万元)
3.2.2 保土效益计算(治理面积内)
治理前泥沙流失量为
S`=35.7×93.3+40.5×57.2+36×211.8=13272.2 (t)
治理后拦泥沙量为:
S=(26.55×93.3+30×57.2+21×211.8)×50%+1000×2=6320.5 (t)
则保土效率为:
S/S`×100%=47.6%
3.3 社会效益
3.3.1 青杨峪小流域建设生态高效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良性循环,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
3.3.2 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已初步形成,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已形成农、林、牧、副各业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
3.3.3 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流域内人民生活水平开始步入小康,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变得山青水秀,人民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住房条件改善了,居民文化教育有了较大发展,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3.3.4 发展以板栗为基础的高产高效农业,使青杨峪不仅发展成为临朐县甚至全省的板栗生产基地,同时还带动了其它产业和周边市场的发展。
3.4 生态效益
3.4.1 提高了林草覆盖率:治理过的荒山荒坡,植树造林后,林草覆盖率达到60%以上,改变了原有的荒山秃岭的面貌。
3.4.2 优化了林地环境:原有的单调林草种类,治理后成了多样化,树种增加了十几种,灌草多为优质牧草,大面积的新品种树草明显地优化了自然环境。
3.4.3 提高了蓄水、保土效益,治理后三跑田变成水平梯田,蓄水能力大大提高,新植的林木加大了对降雨的渗透和保蓄,以及新建的蓄水工程,有效地减弱了洪水的冲刷,对小流域的生态系统注入了良性动力。
4 结语
4.1 通过小流域治理开发,建设生态高效农业,使一个人均收入只有381元的贫困小山村,变成了人均收入3850元的美丽富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七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增长9倍,效果十分显著,值得在同类地区推广。
4.2 水土流失是山区农业的大敌。通过治理,使当地水土流失侵蚀模数由原来的7202T/km2.年减少到1778T/km2.年,林草覆盖率由13%提高到68.7%,真正形成了良性循环。
4.3 搞好了小流域治理,推动了高效农业的发展。选准支柱产业---栽植板栗。是我们建设生态高效农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栽植板栗实生苗后,第二年嫁接,第三年有一定商品产量,第8年丰产园亩产板栗484.5公斤/亩,经济效益显著。
4.4 扩大了灌溉面积。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库塘、拦水谷坊、打大口井等水利措施,集蓄了水源,改善了整个流域的灌溉条件。
4.5 以支柱产业板栗为依托,大力发展其它产业。板栗是该流域建设生态高效农业的基础,现种植面积已达211.8公顷,生产和销售已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