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水文&水资源
  3. 内容

基于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研究探讨

 1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是保障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水资源安全问题是指人类社会在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无视水资源的有限性,不顾水环境的承载力,过度开发与非科学地使用,消费和挤占生态用水,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环境的破坏,引起水资源匮乏、水质污染严重等问题,进而威胁到人类健康、工农业可持续生产、国家安全与地区稳定[1]。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随着地球人口的不断爆炸,工农业的快速增长,城市的急剧膨胀,地球上的水资源日显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安全便为世界各国所关注。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断言“石油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将是水危机”,“水将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呼吁各国采取措施解决“水资源危机”。[ 2]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纷纷将水资源列为国家经济战略资源,将确保水资源安全列为“国家发展战略”重要目标之一。

处在高速发展中的亚洲到21世纪初将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处于缺水危机之中,中国缺水尤为突出。由于地球上可供生活、工农业生产用的水资源正在走向极限,水危机是耕地危机之后的第二个自然危机,前景不容乐观。如何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2  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现状

据测算,地球水圈中水的总量约14×108k,全球人均拥有量高达0.28 ×108,但绝大部分不能为人类所利用,因为其中97.5 %是海洋水、内陆咸水和高矿化地下水,2.1%是封冻在两极的冰川,只有约0.3 %是淡水。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108,约占全球淡水资源总量的6.7%。其中地表水为27115×108,其余为地下水,居世界第6位。而现实可利用水量只有11000×108,仅占淡水资源总量的39.3%。若按1998年底统计的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占有的淡水资源量约为2288,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第109位[3,4]。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降至1760。按国际上一般承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时即为用水紧张的国家[4] 。

我国水资源短缺和用水效率不高并存。实际上,由于多年来用水管理不力,造成的用水大量浪费也是十分惊人的。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只有20%~40%[5],而先进国家为70%~80%[6]。全国渠道每年渗漏损失水量约为1 700×108,水量浪费严重[7]。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75%~85%。全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以上[6]。工业和城市用水除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城市水重复利用率可达70%以外,大部分城市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仅有30%~50%[8]。总的来讲,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我国在面临水量危机的同时,水质危机更加严重,甚至因水质问题所导致的水资源危机将大于水量危机。据《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在经济增长7%的前提下,2001年度全国环境质量总体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2000年度水平。由于水污染的原因,目前流经城市的河流9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5%的湖泊水域富营养化;城市地下水50%以上受到严重污染[9]。据调查统计,1995年我国62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104;1998年有668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50×104[4]。

3  影响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因素

影响我国水资源安全的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人与自然不协调因素三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是我国可获取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就时间分布而言,降雨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有明显的枯水年和丰水年的交替现象。就空间分布而言,由于地理因素,我国的水资源形成了南多北少、东部潮湿西部干旱的严重不均衡局面,81%的水资源集中在耕地面积只有36%的南方地区。就人为因素而言,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水资源管理体制。

4  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水安全因素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为了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的安全、持续利用, 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应对。

4.1 提高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水资源危机和节水意识。德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宣传节水,现在城市居民的平均用水量只与我国缺水的西安市相当,说明生活节水潜力巨大。在我国,节水宣传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要强化对政府官员的法律、政策和理论认识上的宣传,使其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和水资源管理观念,在决策中自觉重视节约用水;要面向公众,发动群众,把宣传节约用水的重点放在公众中,放在基层;要从中小学生抓起,使公民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节水意识。利用经济杠杆节约水资源。奖励节水者,惩罚浪费者;同时进行城乡水价改革,城乡供水按全成本核算,减少过去用水的计划分配和低价供水,促进用水单位节约用水。依法管理,加强执法力度。

4.2 建立节水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无论何时何地,应从我国实际出发,把节水放在重要位置,对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应如此,对水资源相对富裕的南方也应如此。节水不只可以减少取用水量以缓解水源不足的矛盾,也是减少废污水的排放量,以减轻对环境压力的一个方面,节水要和定额用水联系起来,除用水技术和用水工艺的改进外,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地区间和跨流域间的水量调配,以使有限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全局结合起来,以加强水的安全保障作用。当然,节水需要投资,其关键是要使节水成本低于增加新水源供应能力的成本,也要计及节水对环境的贡献。我国目前水资源使用量的80%在农业,农业节水潜力很大。应全面推广各种节水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在干旱地区发展耐旱作物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三是挖掘工业节水潜力。应推广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提高循环用水的次数。四是建立节水型城市。应科学制定城市用水、节水规划方案,调整用水结构,加强用水管理,合理配置、开发、利用水资源,使城市用水量控制在本地区自然界提供的水资源量的范围内。

4.3 重视水环境的保护,减少水资源的污染

在不断增加用水量的情况下,废污水的排放量也必然增加,这就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在提高供水保障和安全程度的同时,必须注意因废污水排放量的增加而导致的环境不安全,以及因废污水的排放而致的水源地受到污染而丧失其可利用性的危险。因而供水与治污必须是同步的。应当采取的对策是加大对污水处理的力度,并尽可能使处理后的污水得以回用。水环境保护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控制源头,综合治理和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逐步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在具体方法上,应推广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的排放;应通过各种措施使工业排放的废水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再排入公共水体;应加强城市下水道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防止生活污水污染河流和湖泊中的水体;应科学使用农药、杀虫剂、化肥等化学药品,提高化学肥料的使用效率,减少农业污染源对水体的污染,防止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应建立水源地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严禁上污染型的项目。通过采取上述各种措施,切实保护水环境,还山清水秀的本来面貌。

4.4 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由于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多龙治水,使我国在防洪减灾、城乡工农用水、防治污染、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许多矛盾,造成水资源巨大损失和浪费。为此,国家级和各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和各省、市、县的水务管理机构,必须对江河上下游、城乡工农业用水、水量和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以供定需、用水和防污等,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这种办法过去很多专家都提出过,但一直未能实行,其原因是水资源的防洪、用水、治污、保护生态环境等,关系到各部门、各地方、各行业的切身利益,各不相让。对此,首先要进行教育,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其次要通过全国人大立法的途径加以解决。

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方法可以统称为供水管理,其主要特征是根据工农业用水需求,建设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它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某些地区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水利工程不断兴建,工程难度愈来愈大,成本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径流开发加大,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不断加剧,完全依靠增加工程来解决水资源问题已经不可能,运用综合手段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成为一种必然。供水管理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用水者节水的可能性,它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寄托在水源供给上,其结果是水资源浪费的增加和低效。必须变供水管理为需求管理。所谓的水资源需求管理就是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经济的手段来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人类行为,从而实现对有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它强调把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应着眼于现存的水资源供给,而不是自发地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资以满足未来对水的需求。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工农业水资源供给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我们必须依靠现有的水资源实现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需水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4.5 开发利用海水资源

 地球上的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除了海洋化工、海水养殖外,海水的直接利用也是世界各国水资源“开源”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工业冷却水在工业用水总量中比例较大(如日本为67.4%,美国为67%,荷兰为89%,我国为84%),工业冷却水对水温的要求高而对水质的要求不高,因而利用海水冷却成为各发达国家水资源使用中的重要选择之一。美国从20世纪60 年代开始大量利用海水作冷却水,1975年电力工业用淡水冷却的比重比1970年下降35%。1989年日本制造业中海水用量达21.1%。从经济效益看,用海水冷却的成本要明显低于用淡水的成本。青岛市海水综合利用研究所对此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用淡水的成本要比用海水的高2.16倍,淡水的生产成本越高,冷却水的成本就越高。一旦解决管道的防堵和防腐问题,在火电、钢铁、化工、石油等工业中用海水冷却可以替代70 %左右的淡水,甚至更多,而这些重化工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仍将有一个大的发展阶段,通过海水的直接利用可以使我国淡水资源紧缺状况有所缓解[10]。

4.6 合理开发地下水

首先应将开源与节流并举。我国地下水储量比较丰富,开采地下水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因此,在自然条件允许下,可适当开采地下水。而全球地下水仅0.1%可进行持续开采,重新补足矿物地下水储备需花几千甚至几万年时间,其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这一措施的执行。第二,开采利用中对地下水进行科学的检测和控制。这是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截至90年代,上海、江苏等16个城市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总面积达4.8万km2;在西安、大同等17个省市发现地裂缝共434处,山东半岛海水入侵面积达701.8km2。地面沉降、淡水盐化,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加剧地下水恶性循环。所以,必须根据经济建设要求,加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运用先进技术对不同地区开展相应的监控和整治,形成人与水间的良性循环。

5  结 语

(1) 21世纪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已成为直接危及21世纪人类的食物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乃至人类生存安全的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运用可持续发展、现代战略思维方法等,研究采取科学合理的流域系统化水安全战略,系统有效地全面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各类水安全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2) 针对21世纪我国水资源安全所面对的挑战和目前我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及实践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评价检验所研究制订的我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科学合理性,将具有重要意义。

(3) 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众多因素,既有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因素,也有人口状况、社会制度、科技水平、文化教育和发展战略等社会因素,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和工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各类水安全问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其相互之间互动影响的复杂关系。从流域综合利用管理的角度,综合分析水资源管理措施对整个流域水文循环等的短、中、长期作用,系统协调地全面有效解决流域水安全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2] 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 成建国.水资源规划与水政水务管理实务全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4-58.

[4] 李顺.淡水危机与节水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7-155.

[5] 方生,陈秀玲.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与展望[J].地下水,2001 ,23 (1):8-11.

[6] 毛显强,钟瑜.面向市场经济的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2):48-52.

[7] 周维博,李佩成.我国农田灌溉的水环境问题[J].水科学进展,2001,12(3):413-417.

[8] 姜文来.中国21世纪水资源安全对策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1,12(1):66-71.

[9] 阎世辉.关于我国水环境形势的分析及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2001(3):10-13.

[10] 王金亭.沿海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分析[J].中国水利,2003,(5).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基于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的研究探讨
http://m.civilcn.com/shuili/lunwen/shuiwen/1389496959243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