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国施工管理体制形成于“一五”期间,经历了创业阶段经济调整阶段、十年动乱阶段和改革开放等4 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首要任务是迅速地发展生产。
关键字:项目法施工 施工企业走向市场
1 施工管理体制的历史问题
我国施工管理体制形成于“一五”期间,经历了创业阶段经济调整阶段、十年动乱阶段和改革开放等4 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首要任务是迅速地发展生产。国家重点工程和工业基地的建设任务促进了国营建筑业的兴起。在“一五”期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刚刚结束,我国面临着生产发展水平低下,生产资源极为短缺的形势,要求建立一种能快速集中施工力量,搞好重点建设的管理体制。当时,前苏联帮助中国建设156 项重点工程,在资金、设备、科技和管理人员方面给予我们很大支持,同时也把他们一整套建筑业和施工队伍以产品经济思想为基础的集中计划管理模式带到了我国。加之,当时主要大施工企业是由军队集体转业改编的,所以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计划和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基于上述客观条件形成的。这种行政属性,固定性施工单位的建立,在一定历史时期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我国经济以较高速度发展,在短时期内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了“一五”计划的后期,这种单一平衡计划管理体制暴露了许多问题,以后虽经调整和改革,但改效甚微。特别是在文革时期,基本建设中的“资金缺口,在实践中淡化。十年改革开放,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处在新旧交替中,建筑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传统的施工管理体制仍然占据一定位置,影响了我国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实践证明:加大施工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是发展建筑业生产力的关键。
2 施工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施工管理体制正处于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的阶段,高度集中行政计划向市场经济市场体制过渡,两种经济体制互相冲击、相互交错的时期。一方面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仍存在许多形式主义的干预;一方面建筑任务市场与要素市场正处于发育阶段,一方面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仍然占有很大的势力;一方面施工企业的经营机制正在积极转变,一方面大量存在着等待、依靠上级的倾向。施工管理体制改革,要从根本上克服旧管理体制的弊端。以固定建制单位为基点的管理,必然产生按各单位完成施工产值分配和组织施工任务的施工组织方式,这就是“产值法“组织施工。
施工企业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决定因素是思想观念的变革,虽然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有一个过渡时间,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已经确定,那么施工企业步入市场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在关键是施工企业十年改革的实践理论工作者和企业家们的艰苦的探索,总结出项目法施工的模式,项目法施工是施工企业步入市场的必由之路。
3 项目法施工在施工企业走向市场中的作用
项目法施工是我国施工企业根据经营战略和内外条件,按照企业项目的内在规律,通过对生产诸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动态管理,实现项目合同目标,提高工程投资效益和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项目法施工的特点是: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独立核算制不同层次的经济承包责任制;管理层和作业层的两层分离;生产要素实行动态优化组合;按科学方法组织施工。项目法施工是改革实践的总结,企业家富有战略眼光的改革实践和理论工作者的艰苦探索,都汇集到项目法施工总体战略发展的思想上来,这就证明了项目法施工是我国施工管理体制改革的普遍规律。推行项目法施工的实质是:改变企业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生产关系,破除行政管理层次过多、行政建制过死和施工生产要素固定化配置体制的束缚,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内部新机制。影响建筑生产力发展的症结是固定建制管理体制和按产值法组织施工。施工项目管理是建筑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强化企业项目管理和与之适应的企业配套改革是建筑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项目法施工是深化施工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这是历史的选择。项目法施工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中国施工企业独创的符合生产力规律的企业管理模式,是施工企业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的一个转换过程,也就是说企业新体制和新制度形成后,建立起了项目管理运行体系,项目法施工的阶段性目标就实现了。从当前企业内部和外部所具备的条件看,要想超越这个历史阶段,使国际惯例的项目管理机制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因此,推行项目法施工强化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独立核算制,并促进经营决策层和施工作业层两层分开,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生产要素,实现项目管理的目标优化和建立企业内部运行新机制,应用项目法施工这一整套的科学管理模式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钥匙。施工企业走向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理论和实践证明了项目法施工在施工企业进入市场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