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水利治理
  3. 内容

广德县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初探

简介: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广德县生态建设的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内容以及生态分区建设与环境整治。通过生态环境调查,采用定性分析法将全县划分为北、中、南三部分,根据不同的区域生态环境的分析,找到生态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区域生态建设,南部地区主要有应用水土保持耕作法治理水土流失;抓好水利建设提高抗灾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环境保护与优势特色产业的共同发展,中部地区主要有城区生态建设;郊区稻田养殖技术的利用;利用土地处理方式处理造纸废水;控制农业污染,北部地区主要有粉煤灰资源化利用;旅游生态建设;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
关键字:广德县 生态建设 环境整治


1 区域特征与概况

  广德县位于皖东南端,皖、浙、苏三省结合部。幅员2165平方公里,其中山场占70.2%、耕地占13.9%、水面占10%,素有“七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谓。广德县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常年日照时数2162.1小时,平均气温15.4度,平均降水量1328.1毫米,无霜期229天,主要灾害有洪涝、倒春寒和连阴雨。丘陵地区以红壤、黄红壤为主,宜栽竹、树、茶、果;平原谷地以水稻土为主,宜种粮油作物。广德县环境优越,资源物产丰饶,毛竹面积、蓄积量、年采伐量均为全省第一,久有“毛竹之乡”之誉,并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萤石、煤炭储量和产量在省内占有重要地位,年发电量530万千瓦时。县境山清水秀、风光绮丽、古迹遍布,为皖南旅游圣地之一。广德县经济发展较快,农业生产稳定,云雾茶、丰产林、肉鸡饲养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工业以机电、医疗化工、竹产业、玩具服装、农副产品为主。(其它情况见下表)

表1 广德县2000年-2003年基本情况表

项目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人数 (万人)
50.8
50.9
51.1
51.08
节水灌溉面积 (公顷)
1.30
1.30
1.50
1.64
造林面积 (公顷)
1382
1220
6227
2283
木材采伐量 (公顷)
25691
22800
24700
21800
水土流失面积 (公顷)
17.10
17.30
19.10
45.95
粮食产量 (吨)
178550
187264
178588
157311
茶叶产量 (吨)
1541
1739
1995
2600
棉花产量 (吨)
101
194
92
171
油料产量 (吨)
28619
32065
21980
27116
水产品产量 (吨)
8000
8300
8900
9500
农药使用量 (吨)
398
394
504
520
农用化肥施用量 (吨)
9998
8704
10582
7638
平均工资 (元)
6328
8081
9326
9850
农民纯收入 (元)
2408.88
2496.06
2571.25
2568.3

 

 

 

 

 

 

 

 

  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局.2001年-2004年安徽统计年鉴

  目前,广德县政府提出招商引资的政策,这对广德县生态建设提出了要求,创造优美和谐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带动广德县人民走致富之路。

2 广德县生态建设的原则、基本内容、意义

  2.1原则

  生态建设是从区域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根据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把特定空间划分为不同生态特征的区域单元,其目的就是根据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区域单元的划分和合并,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方向上的差异性的空间区域,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区域进行全面的生态环境分析,针对主要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生态环境整体性原则。自然环境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场所,它制约着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方向和程度。自然环境结构特征的不同,人类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生产的方向、方式和程度就随之不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方向、途径和措施也就具有明显差异。因此,遵循自然环境一致性和差异性是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二,社会环境结构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相似性原则。社会环境结构的特点主要取决于人类本身的素质,社会环境的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的特点、方式和程度,而这些因素又决定着环境改造、经济发展、生态破坏的性质和程度,影响着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方向和对策,因此,遵循社会环境的区内相似性和差异性是生态建设的又一重要原则。

  2.2 基本内容

  第一,生态要素的调查与评价。首先通过调查、网上查找、阅读地方丛书,对全县自然、社会、经济三大要素做全面的了解,掌握全县的基本情况,并得到相关的数据文字材料,然后对其进行生态分析与评价,找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生态建设做好基础工作。

  第二,生态功能区划。考虑到全县各区域生态要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影响生态建设的区域对策,为此,运用定性分区的方法,依据地形图、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农业综合区划图,进行重叠分析,将全县划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

  第三,环境整治。在前两项基本工作的基础上开始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全区进行环境整治。如:南部低山区的治理水土流失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建设,中部地区的城区生态建设,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控制农业污染,造纸废水的处理工程建设,北部地区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建设,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建设;

  第四,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南部低山区是毛竹的基本分布区域。鉴于社会、生态、经济三效益的考虑,提出实现环境保护与优势特色产业共同发展的思路。

  第五,资源利用与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在中部地区利用郊区优越的地理环境进行稻田养殖,以及北部地区旅游生态环境建设。

  2.3 意义

  广德县生态建设与广德县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是联系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的桥梁,是协调城乡建设、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促进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持续共生、协调发展,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3 广德县生态分区建设与环境整治

  根据地形图、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农业综合区划图、运用叠置分析法,将各要素重叠最多的线条作为生态区划的界线,将广德县划分为北、中、南三部分。

  北部地区包括的主要乡镇:下寺、邱村、赵村、新杭、流洞

  中部地区包括的主要乡镇:桃州、祠山岗、花鼓、誓节、东亭

  南部地区包括的主要乡镇:柏垫、凤桥、四合、杨滩、月湾、卢村

  3.1 南部低山区生态建设

  3.1.1 生态环境分析

  南部低山区海拔500—864米,相对高度大约200米,面积150.6万亩。(具体情况见下表)占全县总面积的46.4%,山地坡度陡峻,因流水切割活跃,花岗岩类的山体风化强烈,离居民点较近的山体植被遭到破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局部母岩裸露,低山间的冲田,日照少,年均温12.3—15.4度,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为3600—4900度,年降水量1400—1500毫米,地表水多年平均产水量为82.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南部地区的河流多为全县河流的源头,因此源头水源保护尤其重要。此区以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为主。树种有青冈栎、冬青、杨梅、青栲、石楠、马尾松、杉等几百个。广德县是著名的毛竹产地,竹林也基本分布于此,面积达33万亩。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1.7%。

表2 广德县南部低山区分乡镇土地面积

乡(镇)
辖区面积(平方千米)
耕地面积(亩)
山场面积(万亩)
柏垫
101
12036
11.1
凤桥
98
11665
11.5
四合
214
21653
19
杨滩
130
11855
15
月湾
137
18255
12.4
卢村
160
17482
16.6

资料来源:广德县志

  3.1.2 生态建设

  3.1.2.1 应用水土保持耕作法治理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耕作包括横坡耕作、覆盖栽培和整治坡面水系配套。横坡耕作就是改局部坡陡和减少坡长增加雨水停留时间,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覆盖栽培主要是进行农田网化建设,形成点(居民点村庄林)、层(空地层林)、带(河渠林带)、网(农田林网)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逐步建立起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整治坡面水系就是理好背沟,打好厢沟,挖好拦山沟,设置沉沙渠,做到水走水路,水不乱流,坡面雨水产生径流通过沉沙渠沉积泥沙后,流下山坡去。

  3.1.2.2 抓好水利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水利建设应考虑“顺其自然”的原则,因地制宜加以利用,可以返还为水域进行养殖,种植高效的水生植物,坚持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在低山地带适当修建一些中小型水利工程,增加对当地径流的拦蓄,调节洪水,通过流域涵养林的兴建,加强水土保持,改善河道,增大库容,增强排洪能力,并把养殖、加工、灌溉结合起来,发挥综合效益,保证农民生产的稳产高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3.1.2.3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环境保护与优势特色产业的共同发展。

  利用毛竹产地,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天然的竹笋加工成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毛竹可以加工成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和工艺用品,依据优势,发挥特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和定单农业,保证结构优化,以优势特色产品占领市场。在大力推进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同时,实行“谁使用,谁种植”的政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2 中部平原、岗地区

  3.2.1生态环境分析

  本区绝对高度小于200米,相对高度小于50米,面积139.9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3.2%。平均气温14.7—15.6度,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为4160—4660度,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地表水多年平均产水量75.8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地层表面为紫砂岩及网红土,盆地中心即县城周围多为近代山河冲积物,由于长期流水作用形成了开阔的河谷平原和岗冲起伏的地貌组合,是本县粮油生产的主要基地,人口比较集中,因长期垦殖、耕作,已无自然植被。主要为农作物栽培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经济作物以茶叶居多,少量为棉花等。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2.2%,造纸厂排污严重。

表3 广德县中部平原地区土地面积

主要乡(镇)
辖区面积(平方千米)
耕地面积(亩)
山场面积(万亩)
桃州
130.36
43374
7.3
祠山岗
80
32134
1
花鼓
143
41841
5.5
誓节
179
43157
14.6
东亭
98
25207
6.1

资料来源:同表2

  3.2.2生态建设

  3.2.2.1城区生态建设。

  为了美化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县城环境,应号召广大群众积极植树,在建筑布置时应注意选择好的朝向,提高建筑材料保温隔热性能,尽可能采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采用节水型卫生洁具,通过水的再次利用解决厕所冲水、绿色浇水、景观用水等,对生活污水进行无公害处理,达标排放,使生活废水达到最小化,还可以通过分质供水、雨水回收等技术来节约水资源。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避免对土地的破坏,对垃圾分类集中,回收再利用,发展第三产业,引入无污染企业、职业学校等,避免环境噪声和光污染,

  3.2.2.2 降低农作物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控制农业污染。

  推广抗性强的新品种以及先进应用的生产技术,如抗棉铃虫的棉花新品种;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使用生物农药和饲料,保护蛇、蛙等;推广使用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如利用畜禽等的粪便发展沼气,在提供能源的同时,将沼渣和沼液进行分离,给不同作物进行施肥培肥。

  3.2.2.3 郊区稻田养殖技术的利用。

  稻田旁的沟涵水环境,富含有机碎屑,漂浮生物和多种昆虫,这正是鱼、虾、蟹、鳖等水产的美食;而这些水生动物一旦进入稻田水环境,即为自己找到适应生存的栖居地,又能消除稻田害虫,改善水质和土壤质地,而且还为稻田增加了肥力,达到水稻、水产双丰收,形成“稻香,鱼跃,水产肥”的和谐局面。因而,稻田养殖就是利用稻田水环境,使动、植物互利共生,充分利用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此外,又可节省大量的土地、水面资源,节省了数目可观的鱼塘开挖费,使有限的水土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单一的作物田块中创造立体综合效益,以满足城区人民生活的需求。

水稻区

水稻区

水稻区


沟涵水环境,放养鱼、虾、蟹

水稻区

水稻区

水稻区

图1 稻田养殖布局示意图

  3.2.2.4 利用土地处理方式处理造纸废水。

  具体流程为用水泵把造纸厂混合排放的废水通过管道送入采用酸化技术的沉淀池中,水中大部分悬浮物可以在沉淀池中沉降下来,然后送入污泥自然干化厂。沉淀池出水进入储存—稳定塘系统,稳定塘出水抽升到土地漫流田中进行处理,在农业生产用水季节,部分稳定塘出水用于水稻的灌溉,漫流田混合水稻的退水送入芦苇湿地,经湿地处理后,最终出水进入鱼塘用于养鱼实验。这样污水中养料促进了水稻生长,促进了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充足的水源保证了水稻生长旺盛;田间杂草的减少,降低了田间管理的工作量。

漫流田

湿地 地1

稻 田

稳定塘

沉淀池

原水

 

排放

鱼塘

图2 污水土地处理方式流程图

  3.3 北部丘陵区

  3.3.1 生态环境分析本区绝对高度小于5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面积33.69万亩,(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4 广德县北部丘陵地区土地面积

乡(镇)
辖区面积 (平方千米)
耕地面积 (亩)
山场面积 (万亩)
下寺
192
27184
19.4
邱村
107
51757
2
赵村
83
24208
6
新杭
158
21374
13.1
流洞
127
31329
9.18

  资料来源:同表2

  占全县总面积的10.4%,平均气温13.1—14.7度,大于、等于10度积温为4160—4660度,年降水量1100毫米,地表水多年平均产水量62.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由于受人为的影响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由于线状、片状流水的强烈冲刷作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石灰岩广泛分布,发育并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其中太极洞、桃姑迷宫,已辟为重要游览景点,在国内已负盛名,煤炭总储量1.02亿吨,萤石、大理石、黄砂等资源也很丰富,但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

  3.3.2 生态建设

  3.3.2.1 粉煤灰资源化利用。

  由于煤炭工业的发展,粉煤灰污染严重,而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气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为此可以用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可以将粉煤灰应用于建筑材料、道路工程和土壤改良剂等,其固体废气物用来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变废为利,减少污染,提高综合效益。

  3.3.2.2 旅游生态环境整治。

  旅游生态首先要做好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给游客提供洁净的条件、优美的环境等,特别是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应达到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同时要注意建设的生态化,建筑设施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相协调,力争做到有地方特色,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理土地,严格控制周边地带工业化,对旅游接待容量进行科学规划与严格控制,另外还要加强工作人员及游客的环境和文化教育,以达到经济、文化与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旅游业逐步成为广德县经济新的增长点。

  3.3.2.3 矿区废气地的生态恢复。

   矿产的开采造成土壤及植被的破坏,无论是表层开采还是深层开采都造成土壤被大量迁移或被矿物垃圾堆埋,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排土场为土石混杂堆积物,土质瘠薄,植物稀疏,这种废气地首先用大型推土机平地,排石整地,建立草、灌、乔结合的林网草地。矿区闲置草坡,因坡度大,土层薄,应采用沿等高线开挖坑沟的方法,在坑内种植树木,以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

4 结语

  本文将生态环境分析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考虑,找出生态环境薄弱环节,从理论指导上和工程建设上有针对性进行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都将有效的改变广德县的生态环境,以达到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博,扬持,林鹏.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80-398

  [2]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85-296

  [3]吴涛,龚海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境与保护,2003,11:45-46

  [4]扬迅周,蔡建霞,魏艳.小城镇生态工业发展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40-43

  [5]李其林,刘光德,黄昀等.紫色丘陵地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生态学杂志,2003,22(6)144-146

  [6]安徽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4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广德县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初探
http://m.civilcn.com/shuili/lunwen/zhili/119883275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