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水利治理
  3. 内容

浅谈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摘 要:长期以来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流失的治理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发展是以水土保持作为基础和保证,两者是相互作用和不可分割的。全面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对水土流失进行强有力的控制,使其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全面的发挥,改善自然环境,创造美好山川。 

  关键词: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146-02 

  水土保持工作与生态环境建设,一直以来都受到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经过50余年的努力,创造了辉煌的成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不容回避的事,我国毕竟是全球水土流失现象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经过长期的治理,发展速度大幅减缓,但是其恶化的势头,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遏制。而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发展是以水土保持作为基础和保证,怎么理解和掌握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是在今后进行水土综合治理工作和建立生态环境建设新成果的重要依托。 

  1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概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开展了针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并且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果,以黄河、长江为主等几大流域进行了大范围的与水土保持工作有关的工程,创立了近30个重点治理区域,进行了包括山、水、田、路等综合治理工作。通过这一段时期的不懈努力,已经使约1千多万人口脱离贫困状态,极大程度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与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针对水土流失的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不同的地理区域都进行了大量的勘测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域的水土流失成因、发展历程、未来状况和水土流失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改变等都开设了大量的专题讨论。通过建立模型和实地检测,结合自然与人为的综合因素开展了专项研究。对我国各个区域各种水土流失类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掌握,并且在以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综合分析为基础,建立侵蚀状况的模型。加快步伐进行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制定了水土流失控制办法。通过反复的实验和改进明确了小地形的改变和水土的高效利用为中心的农田作业办法。提高植树绿化技能,为土地植被覆盖恢复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多形式的水土保持工程来实现减少径流和拦沙的目标。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逐步由被动防御向开发性治理的转变。在众多的小流域中以水土控制为基础,与各区域的地理优势相结合,进行多类型的开发研究和建设。在这些成果的不断推动下,使得水土保持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作进一步的发展。 

  2 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2.1 农业结构不合理造成水土破坏 

  形成水土资源破坏的原因多种多样,农业结构的不合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如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长久以来一直是重视谷物的种植和生产,并因此而开垦草地或是倒山种植。在些作业方式的影响下,水土的流失与农业的单一化生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在如今,矿山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矿业开采和冶金等快速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却一定程度的忽视了对水土资源的保护,使生态环境影响。特别是由于开采所产生的土石与废渣不断的进入河流,使河流形成阻塞和泥沙的下泄,对黄河下流的生态和河道安全都构成了不小的威胁。甚至在个别的区域出现破坏程度大于治理恢复程度的现象。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各别地区粮食供应不足,对粮食的需要占有主导地位;(2)还不能健全与还林还草相协调的利益体系;(3)农业体系的经济模式没有作到科学合理的调整。 

  2.2 农业产业化机制落后 

  自古以来农业的生产模式就是以粮食的产出作为核心,相应的经济作物与畜牧业这样产值和经济效益大的产品所占的比重极小,因此使农业生产不能最大程度的产生利益。虽然目前已经对农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依然处在摸索的阶段。具体表现为这一阶段的思路不明确,没有能起到带动作用的地方或企业。同时,西部大部分区域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平均水平,农业生产人员还是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传统的粮食生产中,依然是落后的小农经济模式作为主导的生产思维,不具备产业化生产的思路和投资。 

  2.3 各别地区缺少正确的生态环境建设计划 

  生态环境的建设应该坚持当下的环境和资源作稳步的有针对性的治理,先将简单的问题解决再逐渐加深治理的成果。然而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在个别地方还是存在着,盲目的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规划,没有结合当地的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或是为了更多的争取国家的资金投入而进行不切实际的规划设计,还有的地方不能建立长远的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目标,而是一届政府一个政策,导致各个计划之间相互冲突,相互矛盾。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在建立的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建设的计划或技术中,不能尽快的使其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经济效益相联系,因此在推广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3 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容忽视,必须做到协调一致,建立一个可以作持续性发展的长远目标。因此首要解决的,就是以下关系的协调。首先要解决的是集中治理与生态恢复之间的协调,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重视自然界的自身所具备的可恢复性,以此为基础进行与地方区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统一治理与生态建设;其次还要解决好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要把保障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作为首要的考虑,使之与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能够作到有效的结合,使各项措施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支持;再次还要掌握要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设与维护的关系,不但重视治理,还要重视维护,要把已经取得的成果切实的进行管理和维护,避免发生二次恶化,再进行生态建设战果的扩大;然后还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恢复之间的协调,大致来说应该使经济建设服从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在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建设的发展,才是真正和谐和长远的发展战略;最后还要处理好技术培训与法制管理之间的关系,要重视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态保持意识的培养和有关技能的培训,同时也要进行适当的法制监督,两者之间要有机结合,相互作用。 

  作好以上各项关系的协调之后,为了使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要尽快加大水土保持的科技创新和制度的完善,具体来说应该要作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掌握好宏观调控,要建立健全以与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断的进行管理制度的完善,要建立含有经济建设程度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指标来指导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其次要重视与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联的科学技术的创新。当前的科技环境下,生物工程技术不断发展,要有效而充分的利用农业生产技术构成先进的综合性生产模式,努力改善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扩大植物覆盖,强化土地的抗蚀和保水能力,将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和供应。如水土保持规划的制定和技能教育及科技成果的推广等;最后是组织建设的作用也必须要重视起来,将整个社会可开发力量和资源进行充分的调动和整合,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联合组织,做到河流管理和农业林业畜牧业及渔业的发展能够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发展;还要善于借鉴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式,来为自身的法制和政策的完善服务。加强政府的领导作用采取多元化的资金收集,掌握治理者多受益的原则,最大程度的提高广大人民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4 结语 

  如今,我们已经建立和确定了治理水土流失的宏伟目标,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最终胜利时期确定于21世纪的中叶。相信只要全社会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合理投入,加强生态建设,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一定会使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陈群香.中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现状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7(3):135. 

  [2] 左长清.简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水土保持研究,2005(3):34. 

  [3] 谷裕.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J].甘肃科技,2005,21(3):129-130. 

  [4] 王日鑫.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初探[J].水土保持学报,2005(6):115.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浅谈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http://m.civilcn.com/shuili/lunwen/zhili/152058533735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