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总结了城市公园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与特征,并提出了公园设计的策略、方法及途径,以期为今后公园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促进人们以宜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公园;城市空间;造景设计;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0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居住环境的优劣越来越成为人们择居的关键。而城市公园就是城市居住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宜居与否的重要因素。怎样让公园,这个城市的“肺部”更加健康,更富活力,是我们创建宜居城市的重点问题。
1 城市公园存在的问题
1.1与城市缺乏有机联系
封闭的公园区域和购票制限制了许多公民享受自然的权利,已经不符合现代都市“以人为本”的要求。封闭的公园与外界的城市功能缺乏联系和“对话”关系,使得自身的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成为了孤立的体系。
1.2 公园的功能分区不尽合理
科学合理的布局与功能分区,是提升公园品位、丰富内涵、调控游客感受的重要途径。传统公园的功能和空间模式是由内及外的,是由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向心式架构,而开放式公园基于融入城市的需要,注意与城市开放空间保持连续,是由外及内的功能和空间布局模式。与此同时,公园的功能分区也需作出相应的调整。
1.3公园地域特色文化缺失
1.3.1地域与地域特色
文献[1]给出适用于园林学科的地域主义概念:地域主义是指园林在立足地方自然环境和气候、尊重地方传统与文化、合理应用当地材料应用适宜技术的基础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使现代园林展现出特定的地域特色。
所谓特色,从一般的意义上说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突出或独有的性质、特征。地域特色是特定区域的土地上自然和文化的特征,它包括在这块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也包括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的景观。
1.3.2城市公园地域特色现状
在现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城市中人们的生存空间、街道景观等都越来越相似,现代城市公园的设计模式、内容也都越来越国际化,“千园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虽然这种国际化的公园能够满足现代人对其功能使用上的要求,却满足不了人们心灵上的需求。人们期望公园能突显其地域文化的特色,唤回自己对家乡土地和风俗文化的回忆,延续其潜在的文化脉络。
1.4公园景观类型和功能过于单一
公园景观空间类型单一、空间结构简单,园中活动内容相对贫乏,仅有一些简单的休憩设施,人们只能在园中进行简单的逗留,步行。公园不能满足现代居民、游客的需求和形势的发展。
1.5 公园景观要素存在不足
1.5.1 地形
地形是一切室外活动的基础。地形在户外空间的主要功能有生态学功能、美学功能和使用功能。
①地形缺少变化,空间感单调
公园景观空间的变化可通过地形的起伏、高差变化来丰富公园空间感受。部分城市公园大小地形丰富但缺少统一的规划,从而不能使得地形之间大小空间穿插,互相之间缺少有机联系。
②地形边界处理缺乏景观性
地形与道路、局部小广场之间缺少有机联系,边界处理形式单一,多以自然式绿地为主。挡土墙及边界的处理形式呆板缺乏景观性,没有充分利用地形形成丰富的小空间。
1.5.2 园路
公园中的道路对于公园景观的联系及营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引导交通,联系各个景区和景点,同时还可以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
①级别不明显
现在一些公园主次干道等级不明晰,对人流的引导性也较差,且重要路段不符合紧急消防的要求。
②景观价值低
一些公园中的园路材质单一,各级园路仅使用沥青路面,材质、形态缺少变化,不能与周边环境形成有机联系,影响公园景观质量。
1.5.3 水景
水景是自然界最壮观、最活泼的因素。在公园中,水体是不可缺少的景观要素。水可以构成多姿多态的园林景观,艺术地再现自然。水具有流动、多变、渗透、聚散、蒸发的特性。以水造景,动静相生,声色相依,虚实相映,可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和魅力。
①水体形式单调
部分公园中水资源丰富,但大小水面变化不明显,且局部水面过小,造成局部死水现象。与公园周边水系不能有效贯通,造成水体流动性差,缺少活力,水体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公园水体规划结构简单,水面缺少变化,大小空间不能有效分隔。水面空旷,景观效果单调。
②驳岸设计粗糙
驳岸作为支持和防止边坡坍塌的水工构筑物,在园林水体中主要用来保持稳定的湖岸线,以防止地面被淹,维持地面和水面的固定关系。在城市公园建设中,水体驳岸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置石驳岸、松桩护岸、草坡入水式驳岸、亲水平台、卵石滩等。驳岸边配置高低错落的水生、湿生植物,形成丰富多样的滨水景观。
但是,倘若从深层次的角度去研究会发现,以上诸多形式的驳岸,大多着眼于满足游人视觉需求而设,水线以上丰富多样,而水线以下的池底池壁做法却较单一。
公园水体驳岸主要的做法是毛石砌筑、混凝土挡墙、松桩护岸或自然草坡。为了防止驳岸不受湖水冲刷侵蚀而崩塌,防止湖水渗漏而水位下降,从而影响景观效果,前两种做法最为普遍。
水线以下部分硬质驳岸做好后,再通过工程手段,将水线以上布置成景石、草坡、亲水平台等形式。但城市部分公园中水体周边驳岸设计简单,原有驳岸多采用毛石挡土墙,过于呆板、重复而缺少变化,不能形成景观,且湖边无驻足的空间。
③缺乏亲水性
人具有亲水的天性,一些公园中的驳岸处理呆板,水岸线高差变化较大,缺乏亲水设施,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1.5.4 植物
植物是公园中有生命力的个体。它不仅能为人们庇荫纳凉,同时还能提供优美的景观视线,形成动态的季相变化。
①植物配置单调,缺乏艺术性
一些公园植物的生长比较凌乱,树形较差,植被受到一定的破坏,使整个园内的植物造景比较粗糙。虽然园内植物种类比较多,但植物景观比较单一,缺乏植物造景,植物的群落比较单调,地被缺乏,开花地被更少。
绿地养护上比较粗放,一些原来比较精致的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为的破坏正在走下坡路,表现出来的不合理的植物配置没有及时进行调整改造,许多灌木淹没在丛林之下,枝条徒长,叶子稀疏,根本看不到花,没有达到应有的景观效果。
②植物景观混乱
园林中植物种植讲究艺术设计,一些公园中虽然植物较多,但分布不均匀,植物的搭配上,乔、灌、草层次感不强,四季景色植物缺乏。公园植物景观季相变化不明显。同时公园由于长期管养不到位,植物生长凌乱,植物景观大打折扣,也制约了植物景观的生态效能。
2 应对措施
2.1公园应向敞开式设计方向发展
传统封闭式的城市公园用一道道围栏阻碍了城市开放空间的功能和交通的连续性。近年来我国开放式公园的建设是两条腿走路,新建加改建,数量越来越大。开放式公园不仅仅是管理上的“开放”,更为重要的是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的真正融合。
因此,当公园以开放的姿态回归城市时,其规划建设应首先在视景、游憩、生态和文化等方面融入城市。
2.2合理功能分区
公园内功能分区不能生硬地划分,尤其是对于面积较小的公园,分区比较困难时,要从活动内容上作整体合理的安排。面积较大的公园规划设计时,功能分区比较重要,主要是使各类活动方便开展,互不干扰,尽可能按照自然环境和现状特点布置分区,应因地制宜地划分各功能区。
2.3 公园应体现地域特色
“一个公园必须继承该地方的景观与文化。公园在整体上作为一种文明财富存在,必须保持它所在地方的自然、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特色。”文化景观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如何发掘、如何表达、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应该成为规划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2.3.1 公园传统文化要素的保留、挖掘及再现
公园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文化的承载形式上,现代城市公园对文化传统的表达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形式的借鉴与继承,借助于传统的形式与内容去寻找新的含义或形成新的视觉形象,既可以使设计内容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又可以结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使设计具有现代感。
传统文化形式的保留及再现不能仅仅局限于整体风格及具体材料方面,重要的是能够挖掘出真正的文化内涵。可以使用现代的一些布置手段,利用具有现代感材料的处理方式,借助园林要素的形式或符号,在设计中选用“只言片语”的传统形式汇插到现代园林中。
2.4 塑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
随着城市的发展,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得人们邻里关系淡漠,越来越远离自然。公园,作为社会公益事业,也是提供公共交往和各种休闲的场所, 如健身、赏景、唱戏、交友等。
因此在公园中增加公共空间是一个明显的趋势。综合公园的对象主要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各种各样的活动需要相应的空间形式来配合。
2.5 园林景观设计措施
2.5.1地形
在公园中,地形是公园的骨架,不同的地形为居民提供了多样的游乐、户外活动、休闲方式。
①塑造多样的活动场地
过去的一些公园,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多以自然式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共休闲、健身、娱乐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公共活动需要有一定的场地,因而在公园中,增加多种的活动场地,以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
2.5.2 园路
综合公园中的道路、场地及铺装对于公园景观的联系及营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引导交通,联系各个景区和景点,同时还可以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效果。
①明确园路级别
公园园路分为不同级别,主要道路联系全园,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m。次要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m。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m,单人0.6~1m。
②丰富园路形态
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林、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形成路随景转、景因路活、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2.5.3 水体
① 水是园林中最壮美的景素之一,流水和瀑布可形成动态美、声音美。水域可扩大空间,水中的倒影还可产生虚实相生的效果。水体的规划应与全园结构相结合,根据公园的风格特征确定水体形态、结构等,使水体景观效益最大化。
②营造生态式驳岸
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木工程、非生命植物材料的结合,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驳岸的改造设计应注意景观变化与丰富性,随着与水相关的构筑物在空间中不断地变化,其边界处理的程度也相应需要变化。
③增强亲水性
人们向往水,希望悠闲地沿着河流或湖泊漫步,在水边休息以享受其声其景,或穿过河流到达彼岸,这是人们亲水的特性。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创造出水上风情,设置水中渡船、水边音乐台、水上休闲茶坊、湖边剧场等活动内容,既为市民提供一个功能齐全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又有效地增添公园的魅力。
为了增加亲水性,可结合湖岸增加趣味,设置木质栈道、小木桥、临水建筑等,可供人眺望水景,增加亲水性。
2.5.4植物
①合理配置植物,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
植物配置应注意全园的整体效果,应做到主体突出,层次清楚,具有特色,应避免“宾主不分”、“喧宾夺主”和“主体孤立”等现象产生,使全园既统一又有变化,以产生和谐的艺术效果。
植物配置应重视植物的造景特色。植物是有生命的材料,不同于建筑、绘画等,它随着季节的变换产生不同的风景艺术效果。同时,随着植物物候期的变化,其形态、色彩、风韵也各不相同。因此,利用植物的这种特性,可配合不同的景区、景点形成不同的美景。
②充分利用本土植物,体现地域特色
公园设计中植物景观应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乡土树种。以植物群落为基本单位,将自然引入公园,局部恢复乡土群落结构。树种选择时注重乡土树种的运用,以种植当地常用树种为主,体现本土特色。
3结语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绿地、重要的景观节点。其设计必须以人的需求为根本要求,通过公园造景因子营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黄发祥.中国城市湿地公园地域特色塑造[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2~23.
[2]李仲信,刘学.园林空间设计[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200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