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搜集、整理了居住区绿化的有关资料,并进行了科学分析,从居住区绿地规划结构、规划原则、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特点、自然环境条件及居民游憩、娱乐习惯、植物特性等方面评细地探讨了居住区的绿化设计。
关键词:规划结构;规划原则;设计特点;植物特性;配置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科学家计算,一个城市中居住和生活用地如果占50%左右,居住区绿地规划面积应占总用地的30%以上,平均每人5~8m2,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时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因而其布置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
2 居住区绿地的类型
2.1 公共绿地
指居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一般为1 000m2左右,常与老人、青少年及儿童活动场地结合布置。根据居住区规划结构形式和自然环境条件,可分为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小游园、街头花园等几种形式。
2.2 专用绿地
指居住区内各类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旁的绿地,如俱乐部、影剧院、幼儿园、少年宫、中小学、商店、医院、旅馆等用地的绿地。
2.3 宅旁和庭园绿地
指住宅建筑四周的宅间、宅旁庭院的绿地用地,是最接近居民的绿地,可满足居民日常的休息、活动、娱乐需要。
2.4 道路绿地
指居住区道路红线以内的绿地用地。根据道路的分级、地形、交通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布置。
3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原则
3.1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居住区绿地规划要在居住区总体规划阶段统一规划。以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为中心,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住宅间绿化为基础,协同市政、服务、文化、环卫等建设综合治理,使居住区绿化自成系统,并与城市绿化系统相协调。
3.2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原有树木、建筑和现有条件,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节约用地和投资。
3.3 注意植物造景
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布置园林建筑与小品。植物材料的选择配置力求管理简便,富于季相变化,充分发挥改善环境的作用。
3.4 统一协调
居住区绿化要有统一的格调,同时也要注意与建筑布局协调一致。
4 居住区绿地设计
4.1 公共绿地
(1)居住区公园为整个居住区的居民服务,其布局与城市小公园相似,设施较齐全,内容丰富,有一定的地形地貌、小型水体,有功能分区,除花草树木外有一定比例的建筑、活动场地、园林小品、活动设施等。因居住区公园的游人主要为本居住区的居民,游园时间多在早晚,因而要加强照明设施,注意芳香植物的应用。
(2)居住小区小游园的服务半径一般为200~300m,利用率高,因此要位置适中。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原有绿化基础,尽可能和小区公共活动或商业服务中心结合布置,使居民的游憩和日常生活相结合。
(3)组团绿地通常结合居住建筑和道路旁的空间布置,主要是老人和儿童就近活动、休息的场所。组团绿地的服务半径为100~200m,使用率高,布置时要注意绿地周围道路系统及人流方向,留出足够的铺装地面,以方便居民休息活动。同时注意一个居住小区的各个组团绿地要各具特色。
4.2 专用绿地
在居住区内,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用地内专用的绿地,要符合各自功能的需要。专用绿地同时也是居住区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化应结合周围环境的要求加以考虑。专用绿地如能与小区公共绿地相邻布置,会使小区绿地更显宽阔,增大其卫生防护功能,并加强视觉效果。
4.3 宅旁绿化
宅旁绿化即住宅四周或两栋住宅之间的空间绿化,在住宅区绿化中所占比例较大,约占小区绿化总用地面积的50%,其用地面积不计入公共绿地指标内。宅旁绿化与居民室内外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绿地布置应与住宅类型、层数、间距、建筑组合形式、地形等密切配合,保持各幢楼之间的绿化特色。建筑物遮挡会造成大面积阴影,因而要选择耐荫树种,以保证其正常生长。
树木的栽植不要影响采光通风,高大的乔木要在建筑物5~7m以外种植,并注意与各类管线间留出足够距离。入口处灌木采用对植、丛植,注意不应种植有刺植物,以免扎伤居民。墙基、角落等处以绿色植物在建筑墙体与地面之间加以过渡,如种植铺地柏、鹿角柏、麦冬、葱兰、玉簪等。为防止西晒,可于西山墙种植攀缘植物,或在西墙外栽植高大的落叶乔木。住宅旁的生活杂务用地可用绿化将其遮蔽。如宅间有30m以上的空地,可在其中设置儿童或成人游憩等场所。适当栽植庇荫大乔木,树下设置儿童设施、坐凳、桌、椅等,以便老人、儿童就近休息。
4.4 道路绿化
居住区的道路将小区公园、宅间、庭院连成一体,是组织联系各类绿地的纽带。道路绿化应根据道路级别、性质、断面组成、走向位置、地上地下管线设施和两边住宅形式而定。道路一般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小道三级。
4.4.1 主干道旁绿化
主干道(区级)宽10~12m,有公共车通行时宽应10~14m,红线宽度不小于20m,连系着城市干道,与居住区内部的次干道和小干道相接,车行人行并重。其绿化可选用体态雄伟、树冠宽阔的落叶乔木作行道树,以行列式栽植为主,同时注意各条干道的树种选择应有所区别。转弯处绿化应留有安全视距,不致妨碍汽车驾驶人员的视线。在人行道与居住建筑间可多行列植或丛植乔灌木,以起到防尘隔音的作用。
4.4.2 次干道旁绿化
次干道(小区级)的车行道宽6~7m,连接着本区主干道及小路等,是组织和联系小区各项绿地的纽带。以人行为主,通车为次。植物配置应活泼多样,注意选择季相变化丰富的树种,令每条道路都各具特色。配置形式应与宅旁绿化、小游园的绿化布局协调呼应,以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次干道的地形常有起伏变化,当两边标高不同时,可在较低一侧配置常绿乔灌木以增强地形起伏感,在较高一侧种植草坪或低矮的花灌木以减少地势起伏,从而使两边绿化有均衡感和安定感。
4.4.3 小道旁的绿化
小道是联系各住宅的道路,3.5~4.0m宽,以行人为主。行列式住宅各幢楼前应选用不同树种,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布置,以便于识别门户。靠近住宅的小路旁绿化,不能影响室内采光和通风。同时注意乔灌木适当后退0.5~1.0m,以方便救护车、搬运车靠近住户。小路交叉口可适当放宽,结合休息场地布置,丰富道路景观。此外,在人流来往较多的地方,如公共建筑、商店门前等,可相应扩大道路铺装面积,设置花台、座椅、活动设施等,使其与小区的公共绿地融为一体,创造活泼的活动中心。
5 居住区绿化植物配置与树种的选择
植物配置要根据不同植物的形态、生态习性,满足不同的绿化需求;树种的选择要灵活多样,使植物能综合发挥其绿化功能。
以植物造景为主,提高绿化覆盖率,以达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考虑四季景观和及早普遍绿化的要求,采用常绿和落叶,乔木与灌木,速生与慢长,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方式;植物配置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树形、色彩要富于变化,种植绿篱、 花卉、草坪,使乔、灌、花、篱、草相映成趣,丰富空间变化,以打破建筑物的单调感,同时各类绿地应各具特色;管理方便,兼顾经济价值;多用攀缘植物绿化墙面、围栏,提高居住区立体绿化效果;儿童游戏场忌用带刺、有毒、有臭味、易引起过敏的植物。
6 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市民更加渴望能够拥有一个花园式的温馨、和谐的居住环境,相信不久的将来,科学合理、以人为本的花园式居住小区会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树国.观赏园艺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1.
[2] 李光晨.园艺学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新园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