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园林相关
  3. 内容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园林意境的体现

        [摘要]中国园林历史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追求自然、人工之间的和谐以及含蓄、通幽的意境。黄河风情线作为兰州市政府精心营造的大型开放园林,在建筑风格上秉承了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格。 

   [关键词]黄河风情线;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 

   一、前言 

   “景观”一词最早见于《圣经》,被用来描述耶路撒冷所罗门王子的神殿以及具有神秘色彩的皇宫和庙宇;其初始意义是指瞬间产生的一种庄严、典雅的场景,有戏剧化的含意,这种场景或许只是特定时间与特定角度的产物。因而传统的景观概念,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均极重视幽雅的效果,即客观物像的完美与和谐。通常情况下,二维的风景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成了二维画面,因为从特定的角度去透视一个既定的环境,尽管有科学的光学原理会使观者主观产生二维的感觉,但客观事物的成像过程乃至结果终究拥有极强的二维特征。那么,既然景观具有画面特征,传统的造景过程就极讲求画面的美学法则,比如构图无论对称、不对称都一定要有均衡感,景物轮廓线的起伏要有节奏和层次,色彩的构成要丰富而不失统一。植物、建筑与自然土壤及水气之间的色彩要相互呼应,产生和谐美。从我们所知的初始景观概念出发,可以看出景观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自然风景,还包括建筑、广场、雕塑等人造景观,但在传统的视野里,该类人工景观因素所占的比重较小,同时古典的建筑或雕塑造型中均包含着很强的人性内容,如人的尺度、比例以及人物形象特征的变形,人工硬质景观在材质使用方面也均以天然材料组成,因而传统景观中各组成要素是充满自然气质而和谐的,硬质和软质景观之间无论形态变化或色彩构成、质感对比方面均没有过强的冲突,依据平面造景法则去描绘景观之方式非常适宜。这时人虽穿梭于景观之中,但其路径却是线状的,方向很单一,这样就为其最终获取画面的完整性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在满足现代城市环境的营造时如何继承、借鉴传统园林以及如何创造出现代中式风格的园林仍然是当代设计师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兰州黄河风情线的设计为研究案例,尝试概括其设计中所包含的传统造园手法以及所体现的传统意境。 

   二、黄河风情线中的传统造园元素 

   任何建筑设计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物质、精神的需要,采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来组织特定的空间。例如园林建筑就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植和建筑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因此,现代城市的园林设计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并富有诗情画意,同时在建筑设计方面要做到“构图无格”,即在追求自然与人工之间和谐的同时,园林设计应“随基势之高下,体型之端正,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以及“得景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致,错则屏之,嘉则收之”,以达到“精而合宜,巧而得体”,这样才能表现出不同意境的景观内涵。 

   黄河风情线带状公园以穿城而过的黄河为依托,其“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中“或傍山林,欲通河沼;如方如圆,似扁似曲,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充分利用黄河水流向曲折以及各河段不同的状况,在河边台地上将部分滨河台地垫高,营造突兀的层次感,并利用黄河两岸各处不同的面积使各处景观或圆、或长,而无定式。 

   黄河风情线带状公园在设计上秉承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格,同时还借鉴了不少西方园林的设计元素。 

   园林建筑是一种占有时间、空间、有形有色的立体空间塑造,它强调景观效果,突出意境创造,也就是《园冶》中反复强调的“景得随机,因境而成”。风情线的设计者便以此为依据,发挥想象力,从而提高意境。以南滨河路东段绿色公园为例,这一区间面积较宽广且离河较远,所以植草为场,中间辟小道,供游人散步,草坪中间零星缀以花坛,并且植立林木,不仅在色彩搭配上给人以轻松明快之感,在构园手法上更是抑障结合。而北滨河路因为临近行车道,缺少宽广的面积,设计者便采用了规则式园林设计,注重线形的连续性,所以这侧园林多为狭长连续的绿化带,散落点缀雕塑公园。 

   (一)植物造景 

   园林建筑是山与水并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而构成的环境,所以树木、花卉、草坪的栽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植物的配置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尽量仿照自然,园林中各色植物展现的色彩斑斓的花木世界,其作用在于模拟自然的生态氛围。植物尤其是草坪的种植,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天然氧吧,而且还丰富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生活,突显其生态与文化功能。 

   《园冶》中虽没有固定章节来论述植物对园林造景的重要性,但是零星的文字表述还是贯穿始终的:“围墙隐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竹屋寻幽,醉心即是。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从中可以看出,竹、柳、梅等植物的明暗搭配,为园林增色不少。南滨河路中段的绿化带中花木种类繁多,搭配种植于草坪中间正是因为植物具有富于色彩变化、鲜明的季节特征等特点,设计者经过精心经营,使树木花草与四季、晨昏结合,从而构成不同的城市画卷。 

   同样,植物也可以用来组织空间,突出曲折、错乱的变化,以达到相邻景象相互渗透的效果。浓郁的树木,有时可以完全阻隔视线,使空间得以划分。在风情线中如此手法的利用屡见不鲜,因为滨河路本身为市内交通要道且多道路岔口,所以浓郁的树木可以使游人忘却自身所处的喧闹都市,而醉心于相对封闭的宁静空间。 

   在一个景区的结束处,点缀几株植物,还可以对另一个景区的空间起到引导与暗示作用,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样的暗示与引导,风情线的设计者谙熟此法,并广泛地应用于实际规划中,狭长的公园布局随黄河的流向多变折处,在转折处,这样“柳暗”向“花明”过渡,很好地解决了景区衔接问题。 

   植物还常常用来拓展园林的空间感,风情线范围狭小,且多临近车道,人们在其中漫步,边缘的栏杆与街道往往会出现在视线范围内,浓密的树木与灌木丛的遮挡,使街道与栏杆在视线中消失。这样不但消除了局促感,而且使人们感觉仿佛在树木之后还有景区空间的延伸,在心理上拓展了园林空间。 

   园林造景中,还常常会有古木,给人特殊的艺术感受。设计者则将风情线中存活的百年国槐加以保护,力求增添整个景区古朴典雅的气质,提升整个园林的艺术意境。 

   (二)山水造景 

   山水是自然风景的重要内容,同样是园林艺术的构成要素,他们有其独特的表现风格,山的雄、水的流动、花的娇艳使整个园林呈现“繁花覆地,千峦环翠,万壑流青”的生动画面。 

   山峰的突兀能为园林增加空间立体感,而风情线夹于南、北两山之间,所以南、北两山可以作为整个开放园林中浑然天成的峰峦,绵延数十里的峰峦本身的凹凸、绉平、高低变化,以及在阴雨风雪时所显现的明与暗、透与实的差别可为整个景区增色不少,可谓“峰峦秀而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雅从兼于半土”。 

   山为主,石为辅,随时铺路于花木流水左右,同样为园林增色不少。风情线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增添游人的盎然游兴,特在花木丛中开辟长且曲折的细石蹊径,以求“路径寻常,阶除脱俗,莲升袜底,步出个中来,翠拾林深,春从何处”,使景色在平凡中得到升华。 

   掇山理水并不是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模仿,而是对自然的艺术再现,如同自然界的水一样,园林中的水,也有湖泊、池塘、河流等,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然而在风情线中,黄河同南北两山一样是景区内的自然景致,虽然不似园林内的精致小巧,却多了份自然所独有的宏伟奔放。设计者利用黄河多曲折的特点,将景区沿河岸分布,并间隔地堆砌石块为台,不仅方便游人近邻河水,坐观河水东流与夕阳斜照,陶醉于暮色的宁静,而且还使得石岸高低错落,变化有致,增加空间变化,再沿河堤配植垂柳,使波光粼粼的水面与摇曳的垂柳相互映衬。 

   山有石的搭配,水有桥的陪衬,古典园林中因有“斜飞堆雉,横跨长虹”方可“不羡摩诘辋川”。在风情线中坐落有六七座桥梁,它们作为连接南北交通的工具,虽不似古典园林中桥的那般曲折,以衬托水的深远,但也不是毫无审美价值可言。设计者对每座桥的桥头都缀以装饰,并且注意桥的细节处,就是希望这些桥梁成为山与水、花与木的媒介,从而使景区联为整体。 

   三、结语 

   现代景观设计师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意义,要激活历史,创意未来,本土文化只有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营养,才能富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成功结合。对于目前迅猛发展的景观设计产业和新兴的景观设计学科来说,景观设计的发展前景应该是多元化、生态性、自然性、科学性。对于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大量地汲取当代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及相关设计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参加景观设计的实施是尤为重要的。面向未来,中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更加多元化、复合化、生态化,要与环境艺术相结合,注重中国景观精神文化、形象的创造和体现。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88.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园林意境的体现
http://m.civilcn.com/yuanlin/yllw/ylxg/1506155424340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