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绿色环保
  3. 内容

现有建筑资源的更新和再利用

 现有建筑资源的更新和再利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国各地工程建设欣欣向荣。但是,在这大规模建设的背后,也存在着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由此带来的能源危机、生态环境破坏等状况,深深影响着社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于此同时存在着资源短缺、循环利用率低、大量建筑垃圾无法处理的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显得非常突出。举例来说,欧洲住宅平均寿命为80年,我国一般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大量建筑使用年限还不到30年。众多壮年建筑被短命爆破拆除的新闻连续不断。现阶段我国不少城市建设仍然处于反复拆迁的恶性循环中,不但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对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现有建筑,更新再利用,可持续,创新

  一、引言

  在城市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存在于建筑产业中的各个环节里。从生产运输到建筑物整个生命过程结束,从建筑物被摧毁到循环再利用。建筑都是能源和材料需求以及二氧化碳副产品产生的主要来源。现在我国每年生产的建筑材料要消耗资源50亿吨以上,这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严重破坏了大量农田,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和粉尘。各方面追求各自价值复杂的社会发展因素,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城市化”和“城市老化”问题共存。例如,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资源。每天有5000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安全的饮用水。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森林消失。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八分之一的鸟类和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面临灭绝。四分之三的渔场已枯竭、废弃或面临减产的危险。物种死亡的速度超过其自然繁殖的1000倍。到2050年会有2亿人沦为难民。人类,这个地球上最顶级的食肉动物群、所有食物链的终端,用其二十万年的历史,暴殄地球四十亿年累积的遗产。昔日加诸自然的种种,正以各种方式回归人类自身。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继而修正人类自身的生态发展观。你我作为个体的存在,都拿不出一个关于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但这唯一的解决之道恰恰存在于68亿人群之中。

  这些现象也是我国现阶段城市更新发展的特点,尤其是以拆了建,建了拆为主的建筑更新形式,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城市发展更新的现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面通过对现在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具体研究城市建筑的发展形势和未来发展方向,明确既存建筑在城市发展中的更新方式和策略。对于经济建设量大,资源贫乏的中国来说,进行建筑的更新和改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现有建筑在我国存在及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灿烂的建筑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深刻认识到这些建筑资源所蕴含的巨大社会价值。传统的意识大都认为只有文物才是值得保护的文化资源,国家也把主要精力放在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政府部门对商业地产和旅游开发力度加大,人们对我国优秀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逐渐上升到城市规划建设日程。

  各地在地产开发时候都在发觉和研究历史建筑,在城市更新建设领域打文化牌,弘扬历史名人以及特有地域建筑流派。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现存古代建筑和近代建筑有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依托现行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步伐,为传统城市建筑及民间遗留建筑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撑。基于这些情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学习,希望能为城市建筑的更新发展提供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建国初期建筑形态及城市发展

  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治理城市环境和改善居住条件成为当时城市建设中最为迫切的任务。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大规模拆除旧建筑、建设新建筑,同时对当时城市中脏乱差环境进行升级改造。由于国家经济面临诸多困难,只能对一些环境恶劣以及问题严重的地区进行改造以解燃眉之急。例如,北京龙须沟改造,上海棚户区改造均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过去的经验在历史上形成的教训和经验告诉我们,在城市建设上缺乏长期规划目标是很糟糕的做法。建筑师应将研究对象扩展为各个地区或历史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逐步探索出对现有建筑进行更新的方法。我们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之上,更多的强调建筑整体空间和形象。当然,在当时的许多历史建筑被拆除也是十分可惜。例如,北京的老胡同建筑和上海的里弄建筑,以及西安的西大街大部分都被贴上现代化的标签。

  (二)、现有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市建筑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城市中大量工业建筑被废弃,许多民用建筑已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对这些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逐步引起各界重视,很多尝试和讨论也开始出现。例如,上海浦西老工业区遇到发展瓶颈,现在已经在世博会带动下开始有了起色,世博会的城市生活实践区也为我们对待此类建筑更新指明了方向。还有如上海新天地里弄住宅的改造,上海苏州河沿岸厂房和仓储建筑的改造等。从这些实践案例可以发现,虽然建筑师所展现的理念和方法各不相同,但却为我们提供了全新角度去思考,新的视野去探索现有建筑保护及再利用模式,给建筑师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我国目前面临城市建设量大,资源相对贫乏等问题。这些现状对现有建筑更新改造的研究有着重要性和紧迫性。纵观建筑发展历史,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通过更新改造来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形成了以拆建为主的建筑更新,基本上发映了我国城市的更新发展现状。现阶段城市建设规模巨大,几乎是老城大量更新改造,新城区成片开发建设达到再造新城的效果。眼下快速的拆迁和建设导致社会资源消耗巨大,造成了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威胁。

  三、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中,全部推倒重建在很长一段时期被认为是城市发展更新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许多旧的建筑被推倒废弃,老房子的面貌无声消失在历史里。取而代之的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的旧貌换新颜。粗放式的快速发展造成的后果是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产生了大量城市建筑垃圾等。最重要的是城市的文脉被割裂断代。城市品位以及文化底蕴缺失。千城一面的现象很是普遍,其中的快速大量开发,导致城市交通以及生活相关配套压力加大。同时城市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急剧膨胀也带来了城市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城市建设中发展的不协调

  在建国初期的一些老建筑设施及结构落后,规划设计经验不足。造成现在大量建筑拆迁安置现象。加之城市更新观念处于转变期,更新步伐不断加快,拆迁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许多现实问题难以短期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尤其现在处于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各地盲目引进外国方式,片面追求新奇和特殊。浮于形式的做法没有系统的规划设计理念。

  (二)、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方式

  改革开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经济粗放式发展,新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带来了不小的资源浪费的代价。现在我们随处可见,大拆大建的问题十分突出,强行拆迁带来的悲剧一幕幕上演。大规模拆建摧毁了城市发展传承的特有文化内涵,原有资源和特色渐渐远去。这样的后果是切断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脉。人们逐步认识到城市更新应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和规划设计。我们应该从目前激进的突发更新形式向稳妥和谨慎的方面发展。这样才会真正实现当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对话,进一步实现城市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筑形态的更新过程研究

  建筑大师们常常按照艺术的口吻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就是作为建筑方案艺术创作的人来讲,把建筑看做是有生命和灵魂的事物。其过程就形成了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运行使用以及到最后被爆破拆除。

  (一)、建筑资源消耗值得关注

  建筑资源消耗日益严重,我们也应该做到建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高效使用,做到建筑废弃物再利用。例如,使用建筑垃圾作为再生产砌体原材料,利用废弃建筑材料铺贴道路等。既做到了节约资源,又实现了节能减排,弘扬了低碳生活概念。受现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我国现有建筑使用寿命十分有限,建筑生命并不一定会随着其设计年限和使用功能寿命的终结而消失。大部分建筑还没使用多久,就因各种原因而被拆除;或者一些工业厂房和仓储被闲置。这样形成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恶性循环就难以控制,建筑垃圾和大量社会资源被浪费,环境和大气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下图为建筑废弃物堆场)

  (二)、现有建筑合理利用和更新

  其实我们可以在充分的分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基础上,对现有建筑形态进行合理分析和比对,进行现有建筑形态保护和再利用,逐步形成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例如,考虑建筑材料、建筑空间和结构等因素,挖掘其使用潜力减少空置率,达到合理利用资源。这样的方式就为建筑物再利用提供了可能性,其使用寿命得以延长。然后,在结合地区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逐步完场建筑更新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最终达到上海世博会地碳环保的号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例如,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由此可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能源危机与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用行动来使用和节约能源,才能保证我们未来的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现有建筑开发和再利用

  在生活当中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积极主动提倡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依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既有建筑积极开发利用、改造、保护等方式。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倡合理适度节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片面追求形象而忽视了多方社会效益。比如,可以改造建筑功能、改造建筑内部使用空间、更新外立面来达到建筑艺术效果,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建筑物也会重新散发时代特征和魅力。

  当然,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经济成本因素,结合经济因素综合考虑到社会、经济、环境等整体效益。对于任何一个项目而言,成本预算最终决定了项目的可行程度。在通常情况下,既有建筑物还没有达到其设计使用寿命,内部结构还十分坚固,改建后还可以比新建项目省去大量自己和社会资源。同时省去许多繁琐冗杂的各项政府和规划审批及备案手续。提高了建筑物利用率,节约了投资和时间且便于项目早日投入使用。

  五、创新思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有历史使命感的建筑师来讲,善于学习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创新思路对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我们在做住宅建筑设计的时候,以前不做节能设计,导致了建筑物综合能耗资源浪费很大;现在用天正节能软件作了节能计算以后综合节能50%以上,极大的节约了社会资源并达到了良好的环境效益。提倡生态建筑、环保建筑、节能建筑等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在利用合适的技术手段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发掘城市发展潜力,形成地域城市特色和历史文脉。例如,西安以大唐文化为背景建设的大唐芙蓉园就很成功,安徽以徽州文化为底牌建设许多农业生态发展实体,北京以长城为载体发展旅游观光经济发展模式等。这些措施都是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和模式。能更好的推动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反面的教训也是深刻长远的。例如,有媒体报道称,中国1/3以上的城市均深陷垃圾围城困局。另有数据指出,现在中国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与此相对应的,是仅为50%左右的城市垃圾处理率。一些早早兴建的垃圾处理设施,在城市的快速膨胀中,也迅速陷入超负荷运转的窘境。如承担广州市9成垃圾填埋量的兴丰垃圾填埋场,由于垃圾增幅过快,将于2012年被填满,而北京市的所有垃圾填埋场也将在5年内饱和。如今,面对如何拆除围城垃圾这枚巨型“炸弹”的问题,许多城市的答案又从填埋变成了焚烧。2000年以来,国家陆续发布了一系列鼓励垃圾焚烧产业发展的政策,目前我国共有62个垃圾焚烧厂。放眼全国,已经拥有焚烧炉的城市包括哈尔滨、大连、天津、北京、上海、深圳、宁波、温州、武汉、重庆、广州、太原……这个名单还在不断增加中。由此可见只有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我们的明天才能保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六、总结

  在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就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和长远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也相继编撰了相关规范和严密的发展蓝图。在我们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法中,我们也要不断完善和更新城市发展的方式和具体长远规划。例如,在北宋就有这方面的严密营造典籍。《营造法式》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营造法式》是宋将作监奉敕编修的。北宋建国以后百余年间,大兴土木,宫殿、衙署、庙宇、园囿的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华精美铺张,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致使国库无法应付浩大的开支。因而,建筑的各种设计标准、规范和有关材料、施工定额、指标急待制定,以明确房屋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艺术形式及严格的料例功限以杜防贪污盗窃被提到议事日程。

  按照现代的城市规划来讲,都是满足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而编制的规划设计,在古代国家建设发展也是不例外。例如,古长安城市的布局在《周官·考工记》中就有精确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国中,城内也。经纬,涂也。经纬之涂皆容方九轨。轨谓辙广,凡八尺,九轨箦七十二尺,雉长三丈,高一丈,度高以高,度广以广。)这些建制规范深刻说明了,城市发展的严谨性和长远发展策略,同时也造就了中华文明的文脉源远流长。以至于今天的西安古城墙成为了世界各国游客旅游观光的风水宝地。

  总之,对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既要承受第二次浪潮冲击的余波,又要迎接第三次浪潮的来临,同时承担着工业化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双重重任。为了顺利迎接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挑战,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与主导力量的城市规划部门必须坚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借鉴和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成果与有益经验,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做好本国城市发展和建筑资源的更新和再利用。

  七、参考文献

  [1]、《规划·建筑》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2.

  [2]、比尔·劳森.建筑材料能源与环境,朝向生态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范文兵.上海里弄的保护与更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耿惠志.城市中心区更新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1999.

  [5]、TBEC天正建筑节能分析软件;北京天正工程软件公司出版、发行。2008.1.

  [6]、马国馨、张祖刚、周畅等,《建筑学报》总第504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出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8]、杨昌鸣.建筑资源的再利用策略;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1.

  [9]、王军.兴旺背后的沉痛代价,北京市土地开发评析[J].瞭望,1996.1.

  [10]、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现有建筑资源的更新和再利用
http://m.civilcn.com/huanbao/hblw/lvse/1490925442296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