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绿色环保
  3. 内容

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微

1984年8月,兰州交通大学建立了环境工程专业,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进一步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于2009年9月,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成立。已培养本科生3000多名,硕士1500名,在读博士40多名。 

  近年来,兰州交通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在学术队伍、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现有的培养模式存在较多弊端,使得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率受到较大影响。 

  本文以兰州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环境工程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前瞻了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最后对建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了探索。 

一、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导师监管机制缺乏。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明确设为双导师制[1-2]。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双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发挥起作用。从我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来看,“双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企业导师数量少,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与校内指导教师研究领域配合度较差;其次,由于大部分企业导师工作较忙,无法保证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投入足够的时间,使得学生企业指导教师的沟通明显不足,所以形成了企业指导教师“无心顾及”研究生指导工作,“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往往流于形式。 

  2.难以保证研究生论文质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其学术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培养效果的关键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可以综合考察研究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环境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是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应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强化专业背景,学位论文应针对专业方向,着重分析解决实践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由于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研究生学位论文往往多偏重于理论性、学术性,与实践实验环节结合不紧密,缺乏实证型研究,研究内容不够合理、研究方法不够科学、未能体现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导致论文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改革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 

  1.强化指导教师责任。通过以下几方面可以强化指导教师责任:(1)为了提升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在注重指导教师学术水平的同时,也应多鼓励指导教师多深入设计院和企业,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在工资水平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2)学校应成立工程实践中心,为研究生提供较好的试验平台和渠道,增加实践学习的机会。学校在考核时,不要将科研课题和论文数量作为衡量指导教师业绩的主要指标,通过这一渠道,可以明显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此外,在遴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方面,也可以对科研条件(主持科研课题、职称、学历)等方面适当地放宽要求,从而可以实现优秀指导教师的选拔。(3)建立明确的奖励机制,对优秀学位论文和获奖成果,在经济等方面给予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一定的奖励,从而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得到强化,并快速提高了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2.建立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通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可以体现出其研究、学习及创新能力。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过程中,要具有明确的实践背景和工程背景,其获得的研究成果也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工程价值,其学位论文要解决具有较大难度的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创新性[3,4]。为了获得较高质量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建立较完善的保障机制。完成选题后,研究生通过开题报告来理顺研究内容,其论文也要在校内外双重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指导教师也要经常对学位论文进行检查,答辩之前,通过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审阅。具体来说,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一定具有较强的工程研究和实践创新背景,获得的结论通过具体的试验数据得到充分验证,导师严格指导和把关论文的阶段性进展,关注论文中实践创新能力的凸显,做好学位论文盲评和匿名抽审工作。 

  3.重视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环节,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工学类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应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应积极参与工程创新实践活动[5]。由于“双导师”制,使得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的指导教师部分来自企业,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理想的实践创新学习基地,使得研究生直接获得了参与企业实践创新项目的机会,所以,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应长期建立有效密切联合机制,为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依据硕士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统计情况,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工学类研究生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显著缺乏,其中大部分硕士生并未直接参加科研活动,仅仅完成了较少的虚拟科研活动[6]。因此,我们应该鼓励研究生进入企业生产实践、进入实验基地,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研究,强化研究生的工程意识,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环境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应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为基础,优化课程实践体系建设,坚持产学研合作与教学科研互动的培养模式,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强化导师责任制,形成与企业共同培养联动的呼应态势,最终培养出“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环境工程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微
http://m.civilcn.com/huanbao/hblw/lvse/1625100135403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