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基础理论
  3. 内容

建筑的审美

中国的建筑,正处于跨世纪年代,经历了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三次建设的高峰时期,建筑师的审美趣向经历五十年代追随苏联的古典主义,(特别是北京的十大建筑,作为时代的标志,反映出老一辈中国建筑师良好的基本功和严谨的创作风格,留下一批颇具风格和影响的作品,反映出老一辈中国建筑师的审美趣向)到八十年代,受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高速度影响,年轻一代八十年代毕业生在建筑市场唱主角,一批批现代风格,简明色调的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过二十年沉淀,最终褒少贬多,大部分经不住时代的考验,早已成为失宠的角色。结合当时经济建设、改革初期,建筑审美也属启蒙时期,玻璃幕墙与铝合金窗,白色外墙砖是建筑界宠儿,建筑亦象时装,简单、明快是八十年代的审美趣向,颇为年青建筑师和人民群众接受,一批批快速出炉的建筑在全国特别是经济特区大量出台。到八十年末至九十年代初,经济建设脚步放缓,人们对建筑细部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建筑文化有所进一步认识,对建筑细部要求进一步提高,已经对简单的中国现代派 作品感到不满,建筑造型上除了框架就是填充墙、贴面砖、安铝合金窗,再加一块玻璃幕墙,这个工作不用建筑师去做,结构工程师也能做,建筑的内含不应是这样肤浅。在现代派的作品中开始追求细部造型丰富的风格,这时, KPF作品中部分现代风格作品及西沙·佩里的作品开始备受推崇,特别是一批金融建筑以横向分格韵律,色带处理以及玻璃幕墙和金属幕墙组合:带有"平面表皮构成"和"立体几何构成"变化的现代派建筑迅速占领高档建筑地位。这批建筑固有平面及立体构成的审美趣向加之高档幕墙组合,横向线条韵律构成一道新的风景线,作品做到简洁、晶莹、耐看也因风格成熟,技术完善成就众多高层精品。例如上海陆家嘴的高层建筑群、广州六十三层的国投、南方世界广场、深圳帝王大厦和国际大厦。九十年代中期,KPF事务所作品中新古典手法作品愈来愈为中国的建筑界接受,其古典主义的立面分段,众多古典建筑语汇和现代幕墙技术有机的结合,理性地碰撞和细腻的表皮肌理构成,严谨的细部比例、材质划分组合,折射出建筑的文化、历史和现代感,让人们认识到设计活力所在。人们慢慢在比较中发现,我们的新建筑刚盖好时象时装一样漂亮,过两年象时装一样过时,无法折射出多少文化、历史,但建筑又不可能简单认为是时装,上海滩百年建筑还是那样有魅力,那样凝重,哪怕只露一个塔尖,人们马上想到上海外滩,古典主义作品的确魅力无穷;立面的细部处理,丰富的语汇色彩,给建筑师以施展拳脚机会,同时亦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一时间,这种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手法在中国流行,同时各种成套建筑技术,材料日趋完善,同时衍生出欧陆风格住宅,地方主义和各种带古典
符号的现代建筑在建筑市场唱上主角,象深圳万科开发的百仕园、万科俊园就是典型古典手法,成为房地产新的卖点,反映出从公众到建筑师审美趣向日趋成熟细腻。九十年代后期,建筑进入百花齐放时期,各种风格的作品不断涌现,特别一些大量工程进行国际招标后,世界上最新理念,优秀事务所作品在中国不断开花结果。特别是现代派中高技派、白色派、银色派、解构主义风格作品,在中国找到市场,象S0M事务所在上海设计上海金茂大厦让人在高技派手法中领略到中国塔的味道,英国事务所和上海华东院所合作设计的上海大剧院让人领略现代钢结构跨世纪建筑魅力,同时,点式幕墙结构,新型桁架结构、张拉膜结构、钢管、预应力混凝土等新的结构技术,在首都新机场、香港新机场中大量应用,新的结构语言给建筑带来崭新的造型魅力,同时让人们对现代派含义有了深层次地认识。
    在二十一世纪之时,历史已进入一个新时期,各种建筑技术、各种新型建材、各种风格建筑纷呈,作为这一时期的建筑师和开发业主,确实应该在建筑审美趣向上重新理性地思考,我们的居住建筑、公共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的审美定位,怎样辩证地看待我们的建筑和国外世界发达国家建筑差距的必然性,我们是否应该对建筑艺术美的本质加以分析,对流行趋势加以理性分析,找到我们的定位和方向,不再需要盲从,我们的市场、经济、建筑审美观已经到了产生我们自己东西的时代。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符合艺术审美的本质,现代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说:"在各个不同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可以说作为建筑,所有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对整体印象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决定一切建筑美之所以美的本质属性是其中的"关系",从建筑狭义上说,其中的比例关系、秩序关系(含对比统一),色彩关系决定了建筑美的本质。认清建筑的审美本质,对我们分析各种风格流派建筑美之本质所在极其重要,同时我们也为我们建筑创作找到理性根据,以便创造性地组合,创造性运用各种手法,成熟我们建筑的美学观念,摒弃简单地借用,生硬拼凑,
以致为社会留下不成熟、幼稚的建筑产品。
    建筑审美趣向第二个应明确的问题是建筑审美的层次。作为一门建筑艺术,符合艺术表现的本个层次:艺术表现、艺术重构和艺术创新。建筑作为一门工程造型艺术,技术功能和审美功能是其中一对主要矛盾,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有不同表现和侧重,一般厂房、住房、实用功能超过它的审美功能,而公共纪念文化建筑,审美功能趋于对等甚至以审美功能为主。工程技术则包括结构工艺、建材工艺、水电信息等技术。作为艺术表现层次,达到艺术创新层次较难,因为作为一门工程艺术,工程技术的创新才能带来建筑造型艺术的创新和崭新的工程艺术魅力。同时,作为建筑矛盾的主要面技术功能,作为一个艺术品建筑,它是向审美功能方面转化,
换句话说:技术功能演变为审美功能的主体。例如中国古典木结构的抬梁结构,斗拱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古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哥特建筑的券拱技术,现代钢结构的网架、悬索、桁架、幕墙结构,它们本身就是人类建筑智慧不断积累的体现,向人们传递着它们所在时代建筑技术的最高成就,工程结构的艺术美。之所以如此它们才决定建筑造型艺术本质内涵,才能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而其中的代表作品,才能成为艺术创新的精品,例如;巴黎埃菲尔铁塔,作为十九世纪钢结构一个极限产生,已载入历史史船,成为巴黎的象征。二十世纪悉尼歌剧院,也成为澳大尼亚人民的骄傲,中国的故宫也是古代木结构的极致作品。米斯的湖滨公寓,是现代玻璃盒子的开山鼻祖。而柯布西埃的萨夫伊别墅,是现代钢筋混凝土概念的完美诠释。赖特的考夫曼流水别墅,更是把钢筋混凝土的性能和地方材料,结合用到极致。小沙里宁的华盛顿机场候机楼,让人目睹悬索结构屋面的巨大造型魅力。
    作为艺术表现层次,作为一个有多年建筑实践的建筑师,在建筑语言有丰富积累的基础上,是很容易达到的层次。作为建筑师,能做到实事求是,娴熟忠实地在作品上再现建筑艺术美感,而非故意娇柔造作,牵强附会,已经是一个建筑师成熟地表现,而现实中大量的民用建筑,需要我们做到的正是这个层次的要求。而当我们在做这一层次的建筑时,我们的功能组合、建筑体型、建筑语汇可以借鉴和采用拿来主义。否则我们需要那么多建筑资料,作品集干什么;没有学习、借鉴,怎么产生我们自己的风格,前人所作的巨大贡献价值何在;建筑基础又何在;"天下文章一大抄,唯你会抄不会抄",这一句话并非都是贬意,在学习模仿的同时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在提高,手法在洗炼,作品的内涵在增多,关键是应用得恰当,定位准确。相信每位建筑师走
过一个学习、模仿、借鉴到产生自己风格、出自己精品的过程,所以为什么说建筑师成熟的年龄是40岁以后;因为都必须经历学习、模仿、变异创新、形成风格的过程。当然在当今信息量爆炸时代,建筑师眼界更宽,机遇更多,相对成熟的周期会缩短,出成就的年龄在不断年青化。
    作为建筑审美的第二层是艺术重构,作为大量公共建筑的创作,严格意义上是建筑审美的第二层次作品;这一层作品需要扎实建筑功底上随心所欲地运用,充分利用现在结构技术的可塑性,创造新的建筑形象、新的建筑语言和自己逐渐形成的风格。象 KPF作品中所体现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娴熟地运用古典三段论手法,古典语言变异简化,细腻的尺度划分,现代建筑技术和材质,创造出雍容华贵的新古典风格,符合大量公建个性。客观地说,九十年代后期,全国各地好的建筑层出不穷,风格各异,百花齐放,反映出中国建筑师审美趣向日趋成熟,各自在探索自身的风格,产生大量精品。我们年青一代建筑师客观地说从学校到工作,可以说是从赖特、米斯、柯布西埃、阿尔托、丹下健三、黑川纪章,贝聿铭、菲利浦约翰逊、格雷夫斯等建筑大师到SOM、KPF、HOK、福斯特、西沙佩里事务所作品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严格说受国外影响远远大于中国建筑的影响但我们的经济基础,全民的建筑素质,我们设计的运作机制,特别是在低收费、短工期,建筑往往只是当产品在生产,只能运用自身掌握的技术,无法进行探索和创新;同时我们的眼界,结构技术、信息设备技术和世界先进国家建筑师相比,还有差距,因此我们设计水品和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是必然的。这方面,我们应向祖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建筑师学习,他们在吸收世界先进建筑理念、现代结构手法、材料基础上,已能溶进东方人传统理念、空间构成手法,创作出颇具影响的现代建筑、环境艺术作品,在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应占有一
席之地。理性地分析差距,建立自身审美趣向,主动提高我们的鉴赏力,不断完善和不断尝试,探索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古罗马建筑,波特式高直建筑,其丰富的建筑语汇,成为建筑文化的象征,具有不可逾越的高度,其丰富的文化营养词汇值得每一位建筑师认真地吸取;中国古代宫殿、寺庙、园林、民居是世界建筑丰富的历史遗产,作为中国建筑师,这份遗产不能丢,他们中包含的儒家正统思想和道家崇尚自然思想完美结合的空间构思,精髓不能丢;"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应该是中国建筑师定位之本。世界先进建筑思想吸 收,消化不能少,对诸如钢结构,桁架结构,膜结构,张拉结构、智能数码科技等新技术学习了解不能少。对国外建筑师敬业精神、探索精神,协作精神,工作方法的学习不能少,对我们自身设计运作机制,政府管理机制完善,设计收费,设计地位提高的改革亦势在必行。
    建筑作为再现历史的载体,本身就是理性的产品,需要审美哲学思想和先进设备技术的完美结合才能成就时代精品,今天的时代,已具备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竞争机制和良好的经济环境加上完备的结构技术,先进设备,应该是一个出精品的时代,我们年青一代建筑师,肩负历史重任,同时又有良好的机遇,相信在不断完善自身和客观条件日臻完善的前提下,新世纪的中国建筑将会用崭新的语言,重新诠释我们的民族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占居一席之地的时候已不再遥远。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建筑的审美
http://m.civilcn.com/jianzhu/jzlw/jcll/1302856518139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