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基础理论
  3. 内容

吴文化的句读---苏州传统民居建筑

 吴文化的句读---苏州传统民居建筑

       摘要:本文对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地理环境和其与吴文化的关系进行概述,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共性以及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的个性,寻求在未来的居住建筑的发展道路上要继承传统民居的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的发展之路。

  关键字:苏州,传统民居,发展

  1引言

  居住文化就是文化中的关于人们的居住的部分,包括一切和人类的居住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因素,这些因素的核心是居住,而居住文化的物质载体往往是建筑。按照一般的关于人类文化的分析和阐述,居住文化分为三个层面由内到外可以分为核心层,中层和表层。核心层也就是观念层,包括中国人的居住观念、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居住伦理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中心层即心物结合层,包含中国古代的居住形态、居住制度、居住建筑的艺术和技术层面等;而表层就是观念层和心物层的具体物质形态,即居住文化的物质层。苏州民居,它们共同记载和反映着观念层和心物层的大量信息,成为居住文化的载体。

  作为吴文化语言符号的苏州传统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中国建筑深层次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在如今我们如何对其传承和发展、保护与更新成为重要课题。

  2苏州的地理概况与吴文化

  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苏州是吴国的都城,吴文化的发源地,苏州古城是吴文化的精华和重要标志物。吴文化在建筑上可以体现为:水文化是苏州规划与建筑建造的核心;苏州建筑古朴、精致;苏州建筑崇尚文化;苏州建筑的开放兼容。

  苏州的传统居住文化是中国南方的水乡特色文化吴文化的代表,是苏州民居在吴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个性,以及吴文化在建筑上的个性。

  3传统民居建筑与苏州传统民居建筑

  3.1民居建筑文化

  文化可以作为广义的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产品的总和。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民居建筑文化是建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括了人与建筑、建筑与社会两个层面。由其内部层面与外部层面共同构成的完整体系,同时包含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已涵盖居住建筑形态、居住观念、设计理论等与居住建筑相关的所有要素。

  3.2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属性

  民居建筑作为一种与人类生活行为联系最为紧密的建筑形式,其建筑文化自然表现出其独特的共有的基本属性——地域属性和人本属性。地域属性,不同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社会文脉重新成为居住建筑的最根本出发点。人本属性,首先,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的最基本需求的以人的行为、活动为核心,合理安排各个功能空间的种类、数量、尺度和不同功能空间的相互关系。其次,民居建筑必须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居住者的不同需求。再次,不同地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社会风俗成为影响居住建筑文化的价值观念层面的潜在要素,产生了居住建筑文化的特异性和差异性,也使城市居住建筑的文化内涵大大拓展。

  (1)传统民居建筑的构图

  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构图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哲理基础的影响;材料结构技术的影响;民族审美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造型构图理论,包括单体建筑构图,群体建筑构图,以及多层建筑构图等,其主要特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单体建筑构图的稳定性,群体建筑构图的完整性和不同类型建筑构图的丰富性。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造型构图,实质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中和”思想与对于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

  (2)传统民居建筑造型比例的保持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造型比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比例的哲理性;比例的整数观;比例的线性观及比例的严谨性和稳定性。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造型有着良好的比例关系,使得建筑的形象和谐稳定,它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实用理性精神与追求和谐的思想的体现。

  (3)传统民居建筑造型元素的运用

  中国传统木构民居建筑集东方美学、华夏智慧和植根于中华大地的材料、技术于一身,具有独特的形式并蕴含着深厚的内涵。传统民居建筑中飘逸舒展的屋顶,夸张传神的斗拱等等,诸多建筑造型元素可以为我们在当代建筑造型设计中借鉴,是我们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3.3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属性

  地域,特指本乡本土。地域性指与其他地方不相同的特征和特性。建筑的地域性是指某一地方或者地区的建筑所具有的,能够代表一地地域特点的独特性质。苏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其民居代表着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中国江南居住文化、水乡文化,在建筑形态上显示了人们在封建社会的江南的居住方式与生活趣味。

  (1)苏州的建筑技术与思想

  苏州的建筑闻名于世,与苏州的优秀的建造技术密切相关。主持设计和修建北京紫金城宫殿的蒯祥就是苏州香山人,因其建筑技艺高超而被尊为“香山帮”鼻祖。是明清以后中国传统建筑在江南的重要流派。在中国园林史上,有两部经典著作,《园冶》、《长物志》,都出自苏州人之手。这些为民居建筑的设计提供了的理论,也提高了民居建筑的审美情趣。

  (2)苏州民居建筑与河

  苏州城镇民居大多沿河而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前街后河的民居形式,当路河之间较宽时,就有了进深较大的严谨的古典大宅建设,而当路河之间的距离较小时就会出现前街后河的普通民居,河边即路,路河平行。当路河相交时,就有了桥。由于桥的存在,车辆用的较少,近距离步行,远距离运输一般都是走水路,正因为这一交通因素,决定了村镇的布局。一般村镇沿水而建,乡村沿河长发展在河网交叉的地区,乡镇往往成团发展。水乡居民的各种建筑也尽可能地接近、利用水体,形成亲水空间效果。如临水开门窗、设水埠、纳水内凹,以及船转弯等,居住建筑本身,则多用披、出挑、吊脚、枕流等方式,扩大建筑空间。

  (3)苏州民居建筑与街巷

  面河式面河式的街市空间形式,依据河道与街巷的关系,可划分为两街一河与一街一河两种,采用此类方法的河道相对比较宽阔,水陆交通较为顺畅,客货流量大。

  背河式通常的模式是建筑——街巷——建筑——河流,街巷作为通道,又是公共的商品交易之所。河流提供运输、日产生活。沿支河的小街巷,临河一面,有自家私用的河埠头,往往隔一段设有半公用水埠,以供对面居民生产、生活使用,又是附近居民的交往空间。

  (4)苏州民居建筑与生产活动

  由于苏州乡镇商业与服务业较为发达,众多家庭参与其中,故乡村民居的店铺与宅第往往合二为一,成“前店后宅坊”、“下店上宅”,或兼而有之等形制。所谓“下店上宅”,就是底层为店堂,上层做住宅。临街房间做店铺,临河为厨房、厕所或仓库等,中间为起居室、卧室,楼上也作卧室。这种平面密度高,水陆联系方便,空间利用充分。所谓“前店后宅坊”,即沿街为店面,后部是居住用房或作坊,其间为天井、厢房等,店面的一侧或正中开门或通道,联系前后。这种住宅,多为沿街民居及中产店主采用。如兼顾手工作坊,则成“前店后坊”。

  (5)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处理

  间是苏州民居的基本单元,多以三至五间的单数横向连成建筑物成为落,落与正面庭院形成进,多进的纵深串联再以高围墙封闭组成住宅,这就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进的住宅,这样的住宅还可以横向组合成为多落多进的大宅。规模取决于住户的出身,职业,经济实力,一般把苏州民居按照规模分成大、中、小三种类型。

  明代是封建大统一的时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极大地限制了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传统的家族形制与民居建筑空间布局——累世同居,形成了一种规模巨大的民居建筑。讲求宗法制度,是指儒家讲究秩序的观念,包括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避。这些思想贯穿在民居的总体布局之中。如建筑及台基高度亦因建筑位置而有所差异,以表现尊卑关系、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的“避弄”的广泛使用,正是儒家“男女有别”的体现。

  苏州建筑装饰,以轻便灵巧、构图优美、雕刻精致、吉祥富丽为特点,其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民居装饰不仅仅是一般的美化,而且通过装饰的吉祥图案,寄寓了主人祈福迎祥的美好愿望。苏州传统民居往往在正门里面设置屏风门,可以挡住外人的视线,屏风门都是设置在中轴线上,大门打开时,民居院内的情况被屏风门挡住,院外的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满足了居住者对住宅私密性的要求。主人平日从屏风门的两侧出入,在有重要客人来时,打开屏风门,贵客可以直接出入,以示尊敬。

  (6)苏州民居建筑结构、空间与气候——采光通风、遮阳防雨、防寒隔热

  1)利于采光通风的室内空间格局

  在苏州传统民居中,以庭院或天井的形式采光,甚至还有在建筑与后围墙间为了采光而留下很小的空间,被称为“一线天”。此外,天井围墙的白灰刷饰,墙壁反射出的漫射光,可增加厅内照度。各厅堂装修皆为可拆卸的落地长窗,平时可长开不闭,厅井相通,互为因借。遇有节日,卸掉长窗,厅井连为一片,室内外交融。

  2)利于遮阳防雨的屋顶结构

  民居天井比例横长,这种处理,正是可以避免夏日阳光的照射,以及湿热的季节风。为保护墙面免受雨淋通常采用前檐出大挑木以增大出檐,并采用楼层出挑、出廊,大量使用悬山顶、山墙或楼层加设披檐等手法。一般屋面以坡顶瓦屋面为主。在封闭式的石构天井的沿边有一圈深沟,叫明堂沟,及时排除流入院内的雨水。

  3)利于防寒隔热的构造措施

  苏州民居的屋面望板改为望砖,提高了隔热性能。墙面多采用空斗砖,既可隔热,亦可防寒。为了冬季保暖,采取第二层活动落地长窗的设置,这种长窗南北均设,冬季安装以后使原来单层的门窗变为双层,增强了室内的保温效果。

  (7)苏州民居建筑的地方材料——木材

  1)受木材限制的建筑形体空间

  木材结构特点是不会产生厚重的或弧形的、弯曲的构图。由于木材不能建造大跨度的空间,减少了内部的空间变化。因为木材不容易用于高层建筑,所以传统民居都为平房。木材怕雨淋,产生了出挑的各种技术,挑檐、披檐、挑厢、垂挂等。这些都赋予民居以特殊的形象。

  2)天然材料形成的民居审美情趣

  木材颜色与质地与自然环境非常接近,从艺术效果上看更为平和自然。木材易于雕刻的性质也使得苏州民居的木雕艺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木制的各种花罩、格架、壁板、家具、挂屏、匾额、联对等木制品对室内空间产生极大的美化作用。木材这项建筑主材是民居形制的主导因素。

  (8)苏州民居的生态意识

  苏州传统民居中一般没有厕所,宅内马桶的下料由各家妇女清晨提至菜园或倒入陶制大缸中积肥,作为饲料或肥料回归田园,形成一种自然的循环。传统民居的厨房一般都很大,安排在临河的一面。炉灶大多设计成两大眼,两小眼的形式在大眼灶上炒菜蒸饭时,利用炉膛到烟囱间的余热,便能将小眼上的水烧开,这样就充分地节省了能源。

  苏州地区河网密布的地形决定了苏州民居临河的布局,居民的生活用水、灌溉用水、交通运输以及污水处理等在当时较为落后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都离不开河流,河流对苏州民居的选址与布局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另外一方面,苏州地区的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有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了地方民居空间结构特点利于遮阳防雨的屋顶、檐廊利于采光通风的天井利于防寒隔热的而又形成灵活的空间布置以及构造措施。可以看出,地方气候决定了地方民居的空间特点和构造措施。此外,按照就近取材的做法,苏州民居都是木结构的建筑,制约了民居的体型和高度,同时形成了地方民居特有的审美特点。

  4苏州传统民居建筑的继承与发展

  苏州的传统民居建筑不仅有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所共有的“中和”思想与对于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以及对传统民居建筑造型比例的保持和建筑造型元素的运用。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思想意识等。

  我们在创造新建筑的同时,要会对历史建筑进行疏理:一是对传统建筑,特别是文物建筑进行保护维修,还其原貌,从历史建筑中取其精华,对于一般具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则为改造或更新;二是从传统历史建筑中寻找创作的因素,包括建筑语言符号的直接借鉴运用或者提炼总结后的间接运用。此外,我们还要做到,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历史与现代交融,关注现实问题。

  现在,苏州的一些新建筑、度假村、住宅小区等,都相应地采用了传统民居的某些创作手法或符号,经过提炼,运用到新建筑中去,效果良好。可见,传统民居与现代建设结合起来后,不但保护了民居,恢复它的历史文化面貌,而且,还可以丰富新建筑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传统民居是蕴藏在民间的、土生土长的、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真正要创造我国有民族特征和地方文化风貌的新建筑,优秀的传统民居和地方性建筑就是一个十分宝贵的借鉴资源和财富。

  5结语

  在中国传统居住文化和居住建筑中,有很多符合中国人自身情况的观念和手法是可以借鉴的,对传统居住文化的继承发展,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有着历史悠久、成绩辉煌的传统。但是我们不能复制传统,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对传统进行挖掘,从形式、手法、内涵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弘扬精华,摒弃糟粕,更好的继承中国建筑深层次的传统和精神内涵,使得真正优秀的中国建筑传统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从传统民居建筑形成的规律探索民居研究的方法.国内研究方法与述评,2005

  [2]周培杰.居住建筑传统元素的现代传承与表达.合肥工业大学,2006.4

  [3]曹婷婷.民居文化生态解析.华东师范大学,2008.5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吴文化的句读---苏州传统民居建筑
http://m.civilcn.com/jianzhu/jzlw/jcll/1493002911299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