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建筑材料、建筑符号和建筑色彩三种建筑语汇出发,解析了现代建筑中传统建筑语汇的适用,分别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中传统建筑语汇的应用方法,并从美学的角度逐一对其进行分析。传统建筑元素应用至现代建筑设计,应当推陈出新,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路径将传统融入现代,从思想和精神层面理解传统建筑语汇的内涵,不应当因循守旧、简单融合。
【关键词】传统建筑;建筑符号;建筑美学
1、问题的提出
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代社会,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传播成本越来越低,流行文化越来越成为主流趋势。但是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旗帜鲜明地批判了现代主义建筑中同质性和物质功能性,建筑师在创作中更加注重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精神性,亦可称其为本土性。
在此影响下,现代建筑越来越多地吸收本地域的传统建筑元素。传统建筑语汇在现代建筑的创作中显得至关重要:其一,建筑本身是民族文化的客观外化,传统建筑中彰显民族特色元素固然会随之传承。其二,不同地区各异的传统建筑元素是体现建筑独特性的关键,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增加本地域传统建筑语汇,能够更加凸显建筑的个性,避免建筑作品的同质化、庸俗化。其三,优秀的传统建筑语汇能够提升建筑本身的创造性与艺术价值,建筑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空间场所,还是一种艺术与美的体现,优秀的传统建筑元素注入现代建筑,能够提升现代建筑的美学价值。
在现代建筑的语境中讨论其中涉及的传统建筑语汇,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现代建筑发展与传承的脉络,实现现代与传统的互联与有机融合。本文将从传统建筑材料、传统建筑符号和传统建筑色彩三方面,分别举例解析在现代建筑中传统元素成功运用的典例。
2、传统建筑材料
材料的选择是影响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质感与属性,随着当代科技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新型建筑材料涌现出来,建筑材料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交叉融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应当拒绝因循守旧,不能依然固守传统建筑的表现方法。现代建筑设计使用传统材料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与新材料相结合,通过将新材料加入传统材料,实现对传统材料功能性的弥补,克服传统材料在功能上的局限性。例如2007年由卒姆托设计位于德国科隆的科伦巴美术馆(图1),为了利用原有基地上的哥特教堂残存墙体,其根据本来的石头和砌砖墙面,专门定制了一种灰砖,使之从色彩、造型和黏合手法上都与原有的建筑基础相契合,既保有了建筑本身的历史情感,也融入了一定的设计感。
2.与新的加工工艺相结合。建筑材料自身难以有巨大的突破,不断改变加工工艺才能令其焕发新的活力。建筑师隈研吾在设计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船厂1862(图2)项目时,针对建筑外部的砖幕墙专门将砖块的定制尺度改为345mm*120mm*60mm ,比通常使用的砖块要大一些,充分体现出该墙体的颗粒感和混杂感。
3.与新的结构形式相结合。以全新的结构形式使用建筑材料,能够使建筑材料产生于以往不同的状态与内容。冯继忠先生的作品何陋轩(图3)是材料与结构和谐融洽的典作。所有竹节处设计师都用油漆做了相应的描绘,使其看起来仿似钢结构。钢结构作为西方的诞生物,却被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竹子轻巧地表达了出来,这种空间的精神是现代的,但孕育的文化气息却能让人感受传统材料的美。
3、传统建筑符号
建筑符号学的热议伴随着现代主义的兴起,建筑的价值在于将自身作为一种符号,再现(represent)其他客体(他者)所蕴含的意义。建筑符号的使用,可以表现出不同建筑的文化差异性。建筑符号是从建筑本身抽象出的元素,形成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建筑符号分为具体象征符号和抽象象征符号,具体象征十分具象化,例如云纹象征吉祥。抽象象征符号不能直接带给人明确的信息,而是引起人们的知觉和情感体验。例如螺旋表示升腾超脱、球体表示完满、直线代表坚定等。
建筑符号的使用在学术上一直有所争议:过度使用某种建筑符号,是否会造成符号化取代物质性、图案化替代逻辑结构的后果。[1]现代建筑中运用传统建筑符号并不应当只是简单的模仿或者混合,建筑符号的简单移植不是现代建筑的应有之义。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认为对于传统建筑,应当“抽象继承”,将传统建筑的精髓抽象提升成为精华,应用至现代建筑的创作中来,这是现代建筑推陈出新、传承的新进路。抽象是关键,是将具体的形式或者符号图像转化成为纯粹的形体或体块的组合。整个抽象的过程十分考验设计水平,现代建筑中存在许多成功抽象传统建筑符号的佳作,例如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位于北海道的水之教堂(图4)是其代表作之一,其作品并不是简单的建筑符号的堆砌,而是将日本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和东方美学体现在其作品中,安藤的作品不是对深远出檐、外廊等日本建筑元素的简单复制,更多的是深入客观背后的情感。
4、传统建筑色彩
建筑设计需要色彩表现其艺术风格,古希腊通过大理石的色彩表现其宁静,埃及神庙利用花岗岩本身的黄色产生光影上的对比,伊斯兰教教堂用色华丽,中国古代建筑使用的建筑颜色饱和度高、面积广泛。建筑颜色的合理使用一方面可表现建筑本身的特质,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将建筑融入环境之中,使得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中国传统建筑在色彩上的运用十分大胆,梁思成曾评价“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来看,中国古代的匠师可能是最敢于使用颜色、最善于使用颜色的了”[2]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框架结构,所以色彩的使用多为在木质结构上漆色的手法,进而发展出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色彩美学。
中国建筑的色彩美学可大致分为两种审美类型,一为繁华富丽,一为素雅别致,这两种色彩使用的审美在中国现代建筑中的体现比比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图5)是繁华富丽的典型代表,整个展馆主体采用的是最能代表中国特点的红色。红色自古以来就是鼎盛、富贵的象征,中国美术学院研究所的专家经过多次打磨,借鉴故宫宫墙的色彩构成,终于确定了一种七种红色、层层变化的色彩方案。这样既能发挥出红色本身的文化性,又可避免强烈视觉刺激引起的不适感。2006年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图6)则是典型的素雅别致的代表,該建筑以造型和用色充分表现出了苏州的魅力。利用经典的黑白灰的建筑构色,采用明色调、粉白墙体,使得建筑具有了苏式的淡雅与空间感。 5、传统建筑语汇引入之再思考
上世纪四十年代,郭沫若先生批判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提出:“凡是世界上适合自己的最进步的东西,无论是精神的或物质的,我们都须得尽量的摄取。经过我们本民族自己的创造,便自然的赋予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也就是所谓的‘民族形式’。”[3]传统的民族形式在他的概念中,并不是单纯本土文化,而是在反复扬弃后的结果。回归建筑的语境中,在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两个异质文本之间,建筑师应该进行穿越、杂糅的融合尝试和相互渗透,才能避免简单的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建筑中的复制和再现,而这样的方法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解构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上揭提到的何陋轩,冯先生的设计最为精妙之处在于他通过简单的设计,让传统的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结构有了一种十分舒适的对话关系,产生了和谐的搭配,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结合。这种设计方式本身就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的自由精神与和谐的思想。反之,一味强调大屋顶的“中式”建筑,则是建筑师在现代建筑形体和结构之下,被传统文化所裹挟,而被迫做出的生硬的组合,这是在强势的西方建筑文化威逼下被迫选择现代化道路的困局。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等一些历史名城兴起的大屋顶风即是这种粗暴嫁接的典型代表。以北京西站(图7)为例,该设计从传统建筑中提取了外形上最为显著的表征,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坡屋顶。坡屋顶被置于各式建筑形体之上,这样的建筑是否真正地产生了独特性,是否能够具有中式空间精神,是否就异于常见的“大陆货”建筑。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该种模仿方式只是通过符号化完成了形似的任务,而真正能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更应该是神似,当代建筑的本土化表达早已不应是简单地套用地域性或者传统性的形式语汇或者符号。
如何处理全球性与民族性、现代和传统关系,是当代建筑创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解决的方式既应包含实践层面上手法,技巧的问题,也应包含有思想层面上态度和策略的思索。如何将代表传统与地域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建筑创作之中,这是十分复杂又迷人的问题。对于建筑师来说,真正用心的设计,并非简单的材料堆砌,传统建筑概念的加工和运用,反而成了设计的关键。
结语:
传统建筑语汇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传统建筑材料、传统建筑符号和传统建筑色彩三方面。传统建筑材料应用于现代建筑主要的路径有三,一是将其与新材料混合,二是利用新工艺改进材料,三是与新的结构形式相结合。传统建筑符号的应用不应是简单的符号化堆砌,而应是有理念、有生命的融合,这样才能使得建筑体现其精神内涵。传统建筑色彩主要以中国为例,现代中国建筑应用传统建筑色彩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繁华富丽为特色,一种以素雅别致为风格,建筑色彩的应用完全影响了建筑的审美与风格。在引入传统建筑语汇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引入方法与手段,尽量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弥补传统语汇在适用上的局限,完成建筑的功能性与艺术性兼容。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不应简单地移植传统建筑元素,应当将传统元素抽象化,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从思想层面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参考文献:
[1]王颖.《式样”与“中国风格”的创造》,载《建筑师》2011年第3期.
[2]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史六稿绪论》,载《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1982年第一期.
[3]旷新年.中国20世紀文艺学学术史(第二部下卷),上海文艺出版社,第2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