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建筑技术
  3. 内容

低碳建筑发展趋势与技术措施分析

 低碳建筑发展趋势与技术措施分析

       摘要:当前,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已成为受到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海世博会更是把“低碳、绿色”提升到全球化的高度。本文从低碳建筑的角度出发,对低碳建筑的发展趋势,在我国推广低碳建筑将会遇到的阻力及政策措施等方面做简要阐述。

  关键词:低碳建筑,发展趋势,技术难度,政策措施

  

  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做出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减排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而建筑行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耗能大户,碳排放量几乎占全国碳排放总量50%。因此,要达到温总理的承诺目标,建筑行业首当其冲。

  一、我国建筑行业碳排放量情况介绍

  近年来,房地产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同时也是典型的高排放行业。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的碳,建筑建成后运行过程中,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但同时也说明,房地产业也是我国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2006年我国既有建筑总面积为400亿平方米,我国每年新建建筑20亿平方米,到2020年我国建筑总面积将达700亿平方米。我国《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明确指出,到2010年,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地区执行节能65%的设计标准。这意味着,未来的建筑市场将是节能低碳建筑的天下。

  事实上,建筑物不单单是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碳,在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和排碳量也很惊人。以每年新建建筑10亿平方米、每平方米排碳1吨计,若单位GDP节能20%,每年可减碳2亿吨,每年可节约运行费用1000亿元。因此,在我国通过推行低碳建筑,从建筑行业入手实现节能减排是完全可行的。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低碳建筑从思想认知统一到产业政策制定,再到技术解决方案是三个层面的课题,它们之间还各有一段距离。其中涉及到的大量理论研究,政策制定,技术推广工作,而这些在我国仍然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因此大力推广低碳建筑,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二、当前在我国推行低碳建筑困难重重

  1、政策法规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对“低碳”提出明确的强制性规定。虽然近期我国也出台了一些标准和技术细则,但是仍存在部分项目为评级、评星而建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行业管理体系,使得一些企业在建设低碳建筑的过程中,不惜代价堆砌高新技术,忽视建筑的成本和功能,违背了推行低碳建筑的初衷,究其原因在于评估体系不完善,忽视了对运营过程的综合评估。

  2、技术难题难以短期攻克

  目前低碳建筑在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不少业主和开发商对于进行低碳建筑实践也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例如墙面外保温隔热层、太阳能集中采暖、中水利用、小区地热系统等低碳住宅常见的应用手段很多都没有达到真正的低碳标准。更有甚者,设计的是低碳节能建筑,实际上因施工工艺和技术不过关,很多设备成了一种摆设。 

  3、市场需求不旺

  市场需求是推行住宅建筑的瓶颈所在。在房地产市场以节能作为卖点来宣传的楼盘还很少,以低碳为主打牌的更是凤毛麟角,而用景观、用其他概念作为卖点的楼盘却比比皆是,因为将钱花在景观或者外观、功能布局上对消费者来说比较直观,更有吸引力。

  三、推行低碳建筑的可行性措施

  (一)制定低碳型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在评估体系的标准制定上,要从实际国情出发,注重可操作性。具体地,在国家层面上,规定绿色建筑应该达到的总体要求,提高相关节能技术标准,降低最高能耗标准。在执行层面上,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特点,由地方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标准,中央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论证和评估。应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出既不违背国家法规,又适合地方区域发展的标准体系。

  (二)改变居民的低碳高成本观念

  其实,低碳建筑市场的成熟更依赖于居民的积极主动性,让更多的居民购买并使用低碳建筑是市场形成最根本的工作。让居民从中得到实惠,尝到甜头,使用户因使用低碳建筑的利益在经济上得以体现。比如建筑节能做得好的,中央空调的机房面积往往不到普通机房面积的一半,机组容量也减少很多,这对平衡综合造价是非常有利。更重要的是,要让居民住户逐步认识到建设成本的增加,会带来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降低。国外研究表明,建筑从建设、运营、改造到拆除这一全生命周期中,建筑成本只占25%.如果你购买了真正的低碳住宅,每月要缴的水、电和煤气费可以减少很多。

  (三)、行业人员要做低碳建筑设计的排头兵

  低碳设计是指采用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乃至负碳技术策略,实现低碳、零污染、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计方法。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侧重点不同。绿色建筑更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是减少碳排放,低碳建筑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可以把低碳技术策略和目标打造的绿色建筑称之为低碳型绿色建筑。 

  1、从建筑布局及朝向上考虑“低碳” 

  我国大部分地区所处纬度适中,在建筑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到自然气候对房屋通风采光的影响。在具体设计时,楼房走向、楼层设置、幢与幢甚至套与套之间都应该考虑到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效果,这样就从基础上为低碳住宅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2、从再生能源的利用上考虑“低碳” 

  “低碳”就是尽可能少地耗能,尽可能多地利用大自然本身的东西,通过能源的转化来满足各种生活需要。比如光转化为热,可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光转化为电,可通过太阳能路灯;地源热泵更是将土壤里的热能转为采暖用的热源。比如,设计师杨键的一个节能住宅小区,他就巧妙地将一年四季16摄氏度常温的新安江水通过循环系统转为空调的冷热源,这样这个小区的居民使用空调不管夏冬季都可省下大笔电费。  

  (四)、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加大低碳建筑施工技术支持力度 

  打造低碳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原材料的获取、加工、运输一直到产品完成后整个过程都要考虑降低能耗,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任何施工工艺及技术方面的问题解决不了,低碳建筑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1、 太阳能采暖

  众所周之,利用太阳能采暖可以减少能耗,但在国内,这种采暖系统由于江南日照少,很少使用太阳能采暖,很多小区只能同时配一套电采暖系统,太阳能采暖反而被闲置。

  2、墙面外保温生产工艺

  保温材料在生产工艺上没有达到标准是国内低碳住宅名不副实的主要原因。墙面外保温真正的保温材料聚氨酯保温性能好,强度好,且十分牢固。但国内常用的外保温材料多是聚苯板。这种聚苯板有很多局限,它受外墙的材料限制很严格。如果外墙用干挂石材,保温效果会比面砖涂料要好,如果外面刷涂料,保温寿命可能只有20~30年;用在多层住宅上效果很好,但是如果用在高层建筑上,这种材料就有变形的危险。

  3、再生水利用

  再生水利用就是对用过水的再利用。但这套系统很贵,相比使用自来水来说,显得性价比不高,即使开发商投入了也很难推广应用。再比如地源采热系统,费用也很高。

  上述这些材料的生产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成本很高,即使采用了也只能用在一些豪宅项目。如城市芯宇外墙用了石材,保温技术就比较好,但有多少住宅用得起石材立面?城市芯宇还采用了中水利用和地热系统,这些成本也是很高的。

  4、建筑低耗材料选择

  建筑材料节能涉及到方方面面。以建筑用玻璃为例,玻璃在建筑节能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统计,透过门窗,也就是玻璃所导致的能耗损失要占整个使用能耗的35%~45%。也就是说,改善门窗的性能对降低能耗是非常重要的。

  玻璃要做到节能,主要是夏季能够隔热,冬季要保温好,这两项做好就是节能的玻璃。上世纪80年代我们用的单片透明玻璃,90年代采用透明中空玻璃,单片透明玻璃遮阳率非常高,接近100%,到透明中空玻璃降调87%,以此来实现对太阳辐射的遮挡。现在透明单片玻璃在大型城市已经退出市场,普遍用的是透明中空玻璃,透明中空玻璃是节能发展中的一个产品,但是远远不够。有Low-E膜,如果在夏热冬暖地区节能性又提高了,只是中空玻璃能耗的60%,使用Low-E节能玻璃,对严寒地区贡献最大,在严寒地区能耗比会变成0.31,采用Low-E中空玻璃可以透过门窗降低建筑约60%的能耗。可见,对建筑材料的把握与控制,对降低能耗的作用不可小觑。

  因此,建筑企业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在先进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上占得先机,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五)对现有建筑的低碳化改造

  据统计,中国现有存量建筑总面积约为430亿平方米,但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建筑只有29.3亿平方米左右。对于具有较好节能潜力的建筑,其节能改造的经济效益其实是非常可观的。目前在我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技术也已经逐渐趋于成熟。深圳三洋厂房的改造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这本来是一个老厂房,但招商地产控股有限公司非常成功地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节能建筑,作为自己的总部办公楼。

  但目前对于现有建筑的低碳改造还需要解决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政府要想办法充分调动现有建筑物业主的节能改造动力,一方面,应当制定能耗定额,实施超定额加价制度,撬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财政支持力度。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建立起科学、公正的能效检测与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能效测评机构,消除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障碍。

  四、结束语

  目前,在中国建筑行业推行低碳还存在很多局限,无论是技术层面上的,还是投资成本上的,都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只有有国家的政策支持,有行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使低碳意识深入人心,零排放、零能耗的房屋必将逐渐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张英《关于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的几点相关建议》北京青年出版社2009.10

  【2】 王雪飞《对低碳建筑的理性思考》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02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低碳建筑发展趋势与技术措施分析
http://m.civilcn.com/jianzhu/jzlw/jzjs/1493014778299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