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解放前,我国没有自己的标准规范。沿海和大城市建造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直接引用国外规范进行设计、施工。 1..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受原苏联规范HNTY123-55的影响较大。该规范采用三个系数(荷载的超载系数、材料的匀质系数、构件的工作条件系数) ,按三种极限状态(强度、变形、裂缝)进行设计。上世纪60年代初 ,我国基本照搬该规范颁布《钢筋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草案)。 2..上世纪60年代中期 ,修订颁布GBJ21-66《钢筋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GBJ10-65《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试验验证以及工程调研,核心内容仍是参照原苏联规范。 3._上世纪70年代初, 国家建委组织专家自主编制各种材料结构设计规范以及配套的荷载、抗震、地基基础等标准。1974年 ,颁布TJ10-74《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综合考虑荷载、材料、结构形式、受力性能等因素,采用综合安全系数计算方法,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原苏联规范的影响。 ➢起步阶段的这3批规范,在我国早期基本建设中发挥了应有作用。由于其从无到有的奠基地位,对以后设计、施工、科研、教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等历史条件所限,以及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片面地将”技术先进\"理解为“节约材料”。因此这三批规范、标准的安全储备都偏低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