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工程事故分析
  3. 内容

砖砌体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摘 要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砖墙、砖柱裂缝的现象,这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我们发现大部分裂缝表现为:斜裂缝,窗间墙上水平裂缝、竖向裂缝、底层墙的水平裂缝、最典型的是位于房屋顶层墙上的“八”字裂缝等等。这些裂缝影响了建筑的功能和美观,严重的甚至导致结构安全度降低,抗震性能差。因此,在施工管理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裂缝产生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 砖砌体 裂缝 成因 质量通病 
  一、裂缝产生原因 
  (一)地基与基础不均匀沉降 
  1.斜裂缝。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裂缝,建筑物中间沉降大,两端沉降小,墙上出现“八”字形裂缝,防治出现倒“八”字形裂缝。这种斜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地基不均匀变形,使墙身受到较大的剪切应力,造成了砌体的主拉应力破坏。 
  2.窗间墙上水平裂缝。这种裂缝一般成对的出现在窗间墙的上下对角处,沉降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小的一边在上,也是靠窗口处裂缝较宽。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地基沉降不均匀,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以上两种裂缝的共同特征是:裂缝大部分出现在纵墙上,分布在墙身相对饶度较大的断面附近,下部裂缝较多、较宽。在建筑物体型较复杂时,裂缝出现在平面转折处或高低层相接处附近。 
  3. 竖向裂缝。一般产生在纵横墙顶部、或底层窗台墙上。墙顶竖向裂缝多数是由于窗口过大,窗台墙起了反梁作用而引起的。两种竖向裂缝都是上面宽,乡下逐渐缩小。 
  4.底层墙的水平裂缝。这类裂缝比较少见,主要原因是地基局部陷落而造成。 
  以上原因裂缝出现时间往往在建成后不久,裂缝的严重程度随着时间逐渐发展,也有少数工程施工中已经出现明显不均匀地基下沉而造成墙体裂缝,严重的甚至无法继续施工。 
  (二)温度变化 
  1.墙中产生斜裂缝。不同的建筑材料膨胀系数和收缩值都是不一样的,而砖砌体收缩不明显,混凝土收缩就比砖砌体大很多,当环境变化或材料收缩时,两种不同材料将产生各自不同的变形。当温度升高时,钢筋混凝土变形大于砖,在墙体中引起拉应力和剪应力,当墙体中的主拉应力超过砌体的抗拉应力时,就会在墙中产生斜裂缝。 
  2.在顶层纵墙两端出现八字裂缝,这种裂缝往往是在夏季屋顶圈梁、挑檐混凝土浇筑后,保温层未施工前,在较大温差情况下,纵墙因不能自由缩短而在两端产生八字斜裂缝。而且房屋越长,裂缝越明显,南墙比北墙严重,纵墙比横墙严重。 
  3.水平裂缝多发生在平房顶层檐下或顶层圈梁2~3皮砖的灰缝位置或较长的多层房屋楼梯间楼梯休息平台与楼板邻接部位发生的竖向裂缝。 
  4.在L型房屋的转角处,是温度应力集中区域,且双向墙体互为约束,导致在横墙和纵墙产生斜裂缝和垂直裂缝。 
  (三)施工不当导致的裂缝 
  1.砖及砂浆标号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大多数砖砌体裂缝都出现 在砂浆中,因此,尤应防止砂浆强度不足。 
  2.砖墙在砌筑中由于组砌方法不合理,重缝、通缝多等施工质量问题,在混水墙往往出现无规则的较宽裂缝。 
  3.留脚手眼的位置不当、断砖集中使用、砖砌平拱中砂浆不保满等也易引起裂缝的发生。 
  二、处理措施 
  1.加强地基的检查与验收,对复杂的地基,在基坑开挖后应进行普遍钻探,当探出软弱部位时,必须待加固处理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2.开挖淤泥及淤泥质土的基槽时,要注意不扰动其原状结构。 
  3.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在基础施工时,当相邻建筑物间距较近时,一般应先施工较深的基础,以防止基坑开挖破坏已建基础的地基。当建筑物各部分荷载相差较大时,为减少其不均匀沉降,一般应先施工重、高部分,后施工轻、低部分。 
  4.限制伸缩缝间距,按规定或图纸要求留置伸缩缝,对体形复杂,地基沉降不均匀沉降值大的建筑物更应严格控制。以减少温度变化对墙体产生的影响。 
  5.宽大窗口下部应考虑设混凝土梁或砌石,以适应窗台反梁作用的变形,防止窗台处产生竖直裂缝。为避免多层房屋底层窗台下出现裂缝,除了加强基础刚度外,还可在窗台下的砖砌体中配通长筋来加强。 
  6.砌体工程的顶层和底层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砼窗台梁,高度不宜小于120 mm,纵向配筋不少于4Φ10,箍筋Φ6@200,其他层在窗台标高处,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板带的厚度不小于60 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纵向配筋不宜少于3Φ8。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应一次浇筑完毕。 
  7.顶层圈梁、卧梁高度不宜超过300 mm。外墙转角处构造柱的截面面积不应大于240 mm×240 mm,与楼板同时浇注的外墙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大于300 mm。 
  8.顶层门窗洞口过梁宜结合圈梁通长布置,若采用单独过梁时,过梁伸入两端墙内每边不少于600 mm,且应在过梁上的水平灰缝内设置2-3道不小于2Φ6@300通长焊接钢筋网片。洞口宽度大于2 m时,两边应设置构造柱。 
  9.屋面女儿墙不应采用轻质墙体材料砌筑 。当采取砌体结构时,应设置间距不大于3 m的构造柱和厚度不少于120 mm的钢筋混凝土压顶。 
  10.当采用混凝土屋盖时,宜设保温层或隔热层。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应采用符合节能规范和标准的保温措施。 
  11.合理组织施工进度,以减少温差,防止裂缝。大的温差难免会引起砖墙裂缝,如能选择合适的季节控制混凝土的施工温度,或在施工中采取适当的保温或降温措施,就可大幅度的缩小温差,防止温度裂缝。 
  12.砌筑时砖要浇水润湿,保证干砖不上墙。 
  13.为确保砂浆强度,砌筑砂浆应采用中、粗砂,严禁使用山沙和混合粉,严格按配合比计量。顶层及女儿墙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7.5。粉刷砂浆中宜掺入抗裂纤维或采用预拌砂浆。 
  14.采取措施改善砂浆和易性,提高砂浆饱满度和砖层间的黏结。砌体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小于80%。 
  15.每天砌筑高度宜控制在1.8 m以下,并应采取严格的防风防雨措施。砌体结构砌筑完成后宜60 d后再抹灰,并不应少于30 d。 
  16.严禁在墙体上交叉埋设和开凿水平槽,竖向槽须在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用机械开槽,且在粉刷前,加贴钢丝网片等抗裂材料。 
  17.宽度大于300 mm的预留洞口应设钢筋混凝土过梁,并且伸入每边墙体的长度不小于250 mm. 
  18.不得在下列墙体或部位设置脚手眼:(1) 120 mm 厚墙、料石清水墙和独立柱;(2) 过梁上与过梁成60°角的三角形范围及过梁净跨度1/2 的高度范围内;(3) 宽度小于1 m 的窗间墙;(4) 砌体门窗洞口两侧200 mm(石砌体为300 mm)和转角处450mm(石砌体为600 mm)范围内;(5) 梁或梁垫下及其左右500 mm 范围内;(6)设计不允许设置脚手眼的部位 
  19.砖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严禁无可靠措施的内外墙分砌施工。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当不能留斜槎时,除转角处外,可留直槎,但直槎必须做成凸槎。留直槎处应加设拉结钢筋,拉结钢筋的数量为每120 mm 墙厚放置1φ6 拉结钢筋(120 mm 厚墙放置2φ6 拉结钢筋),间距沿墙高不应超过500 mm;埋入长度从留槎处算起每边均不应小于500 mm,对抗震设防烈度6 度、7 度的地区,不应小于1000 mm;末端应有90°弯钩。 
  20.砖砌体组砌方法应正确,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砖柱不得采用包心砌法。 
  三、结束语 
  以上对砖墙开裂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浅显分析与探讨。笔者坚信,只要我们能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认真分析总结,结合多种预防措施,按规范施工,砖墙、砖柱等砖砌体的裂缝是能够避免的。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砖砌体裂缝的成因及预防措施的探讨
http://m.civilcn.com/jiegou/jglw/fenxi/1502161062327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