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工程事故分析
  3. 内容

分析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主要针对混凝土裂缝的种类和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和探讨,并从理论设计、材料选用及施工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供工程技术同行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对策

  1 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设计、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在硬化成型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裂缝。部分裂缝只是影响结构的外观,为无害裂缝。但是有些裂缝在使用荷载或外界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下,不断产生和扩展,引起混凝土碳化、保护层剥落、钢筋腐蚀,使混凝土的强度和刚度受到削弱,耐久性降低,危害结构的正常使用,必须加以控制。

  2 工程中常见裂缝及成因

  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据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可以概括分类如下:

  2.1 与结构设计及受力荷载有关的:

  超过设计荷载范围或设计未考虑到的作用;地震、台风作用等;构件断面尺寸不足、钢筋用量不足、配置位置不当;结构物的沉降差异;次应力作用;对温度应力和混凝土收缩应力估计不足。

  2.2 与使用及环境条件有关的:

  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结构构件各区域温度的变化;冻融、冻胀;内部钢筋锈蚀;火灾或表明遭受高温;酸、碱、盐类的化学作用;冲击、振动影响、使用中短期或长期超载。

  2.3 与材料性质和配合比有关的:

  水泥非正常凝结(受潮水泥、水泥温度过高);水泥非正常膨胀(游离CaO、游离MgO、含碱量过高);水泥的水化热;骨料含量过大、骨料级配不良、使用了碱活性骨料或风化岩石、混凝土收缩、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水泥用量大、用水量大、水胶比大、砂率大等);选用的水泥、外加剂、掺合料不当或匹配不当;外加剂、硅灰等掺合料量过大。

  2.4 与施工有关的:

  拌和不均匀(特别是掺用掺合料的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或过长,拌和后到浇筑时间间隔过长;泵送时增加了用水量、水泥用量;浇筑顺序有误,浇筑不均匀(振动赶浆、钢筋过密);捣实不良,塌落度过大、骨料下沉、泌水,混凝土表明强度过低就进行下一道工序;连续浇筑间隔时间过长,接茬处理不当;硬化前遭受扰动或承受荷载;养护措施不当或养护不及时;养护初期遭受急剧干燥(日晒、大风)或冻害;混凝土表面抹压不及时;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或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异过大。

  3 防治措施

  3.1 设计控制。

  (1)从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裂缝最大宽度计算公式(8.1.2-1~4)可以看出,对受力引起的裂缝控制手段,最重要的是减小钢筋的拉应力或增大配筋面积。而采用直径较小且具有高粘结性能的钢筋也有利于裂缝控制。具有较高抗拉强度的混凝土构件其抗裂性能也较高。钢筋配置间距过大也会增大裂缝最大宽度。

  (2)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同时注意改进防裂钢筋的构造,对预埋管线、预留孔洞等做好防裂构造措施。

  (3)把握好设计中的‘抗’与‘放’的原则。

  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而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设计不仅要考虑承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考虑变形作用问题(温度变化、收缩作用及地基变形问题)施工期间所受的温差和湿差最大,可以采用“先放后抗”的设计原则。根据建筑的平面布置,减少约束度,如岩石基础或老混凝土基础应设置滑动层,任何柔性防水层都可兼作滑动层,合理的设置后浇带。或者是采用“抗放兼施的”以抗为主的措施,采取“跳仓法”。

  (4)积极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

  在常见的混凝土裂缝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造成的。要解决由于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可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大面积混凝土中可掺纤维

  3.2 施工材料控制。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骨料、拌和水及外加剂组成,配置混凝土所采用材料质量不合格,可能导致结构出现裂缝。

  (1)加强原材料管理,混凝土材料的变异将影响混凝土强度。因此收料人员应严把质量关,不允许不合格品进场,另外与原材料不符应及时汇报,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2)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用量的办法,如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可有效减少混凝土收缩引起的裂缝。

  (3)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

  (4)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

  (5)骨料品种。骨料中石英、石灰岩、白云岩、花岗岩、长石等吸水率较小、收缩性较低;而砂岩、板岩、角闪岩等吸水率较大、收缩性较高。另外骨料粒径大收缩小,含水量大收缩越大。

  (6)合理使用减水防裂剂。水泥用量也是混凝土收缩率的重要因素,掺加减水防裂剂的混凝土可有效的提高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大幅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3.3 施工工艺控制

  (1)做好混凝土浇捣工作。混凝土现场浇捣时,振捣捧要要快插慢拔,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应提倡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技术,以排除泌水和气泡。

  (2)注意混凝土的早期养护。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另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混凝土浇捣成型后,应采取必要的蓄水保温措施,表面覆盖薄膜、湿麻袋等进行养护,以防止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温度裂缝。

  (3)严禁现浇板上过早上人、堆料、施荷加载。因混凝土浇筑后要有一个硬化过程,才会有强度;在这个过程中,应对混凝土加以保养,不能对混凝土施加任何外力。如果在混凝土尚未有一定强度的情况下,在其上面集中堆放建筑材料或支模立撑,这样带给现浇板的不是强度,而是更多的裂缝。因此,必须做到在混凝土强度达1.2N/mm2以后,才允许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4)严格控制板面负筋保护层厚度。现浇板负筋按设计要求都放在板上面,有梁通过或隔断时一般放置在梁钢筋上面或与梁钢筋绑扎在一起。钢筋绑扎施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固定负筋的位置,确保负筋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移位,不下沉,从而有效控制负筋保护层的厚度,不使板负筋保护层过厚而产生裂缝。

  (5)严格控制好砂、石粒径及含泥量。现浇板应选用中粗砂,粒径在0.25-0.5mm之间的石子,砂石含泥量均不得超过1%。如砂、石粒径过细过小,含泥量过大,都会降低混凝土强度,最终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6)在板四角配置一定数量的角筋,即辐射筋。针对现浇板裂缝多发生在板角这一现象,在板角四周增设长度为1800mm左右的辐射筋,以此来满足板角应力的需要,使现浇板产生裂缝的应力作用范围与辐射筋相一致,从而有效地改观和控制裂缝的产生。

  (7)对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预防:一是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二是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三是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四是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五是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3.4 科学管理

  (1)应当确定科学的控制裂缝标准,合理的选择施工进度,避免在混凝土施工中过分抢工期。

  (2)监督混凝土施工中制定的各项技术措施,严格执行。

  (3)注意施工的季节、环境的温度湿度及气象变化,严格控制现场塌落度、防风、尽可能在较低温度环境中开盘浇筑。暴雨中不能浇灌混凝土。

  4 结束语

  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控制问题涉及面广而且复杂,随着我国混凝土工程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工程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混凝土裂缝的认识,本文的内容应该进一步得到完善和补充,希望同行们不断努力,共勉!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分析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
http://m.civilcn.com/jiegou/jglw/fenxi/1503992098333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