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的影响,常使墙体产生一些形状不规则、宽度不等的裂缝,这些裂缝不仅影响建筑外观造型和使用功能,而且会影响到结构的承载力。本文介绍了温度应力、地基不均匀沉降及结构性问题引起的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地基;温度;结构性
砖混结构房屋由于造价低廉,经济实用,在我国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普遍采用,但砖混砌体的抗拉、抗剪力较低,容易产生裂缝,损害房屋的整体性和使用功能。且裂缝一旦产生,对裂缝进行“加固补强”困难较大,同时给居住者在感官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墙体裂缝及渗漏等引起纠纷的增多,使得防止、控制砌体结构裂缝显得尤为必要,尤其是在地震区就更为重要。
1 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的墙体裂缝
1.1 现象
斜裂缝一般发生在纵墙的两端,多数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裂缝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发展,并由下向上发展。由于横墙刚度较大(门窗沿口亦少),一般不会发生较大的相对变形,故很少出现这类裂缝。裂缝多在墙体下部,向上逐渐减少,裂缝宽度下大上小,常常在房屋建成后不久就出现,其数量及宽度随时间逐渐发展。
1.1.1 窗间墙水平裂缝。一般在窗间墙的上下对角处成对出现,沉降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小的一边裂缝在上。
1.1.2 竖向裂缝发生在纵墙中央的顶部和底层窗台处,裂缝上宽下窄。当纵墙顶层有钢筋混凝土圈梁时,顶层中央顶部竖直裂缝较少。
1.2 原因分析
在高压缩性的软土地基上建造房屋或者土质分布不均匀、上部结构荷载差异较大以及新旧建筑物相邻时,地基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下沉较大部分与下沉较小部分之间出现了相对位移,即基础底的地基表面出现了局部凹陷,在局部凹陷处,基础及上部结构失去了支承,其重量只能由墙体承担,房屋随之发生弯曲和剪切变形,在墙体内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砌体强度时,即会在其相应最薄弱处首先产生裂缝。
1.3 防治措施
1.3.1 预防沉降裂缝产生措施:在进行房屋设计时应具备较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掌握各土层的主要物理特性,持力层应尽量选取在地基承载力较高的天然地基上,对软土地基应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即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将软土挖除,然后采用置换砂石作为持力层等方法。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应从建筑物的基础至上部沿全高贯通分开。加强上部结构及基础的整体刚度,保证房屋沉降时能协调一致。
1.3.2 裂缝产生后的治理方法:房屋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裂缝属于不稳定裂缝,房屋建成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有持续的发展趋势。
(1)对地基沉降还未稳定的房屋,应及时进行地基加固处理。以阻止地基沉降的进一步发展,然后再对上部结构进行裂缝处理。加固的方法有:灰土挤密桩加固、硅化法加固、石灰浆加固、旋喷桩加固、换土挚层法、强夯法、扩大基础底面积加固、托底加固等。在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如基础和上部结构整体性较好,也可采取局部减载来控制沉降的发展,使其地基沉降趋于稳定状态。
(2)对于地基沉降已趋于稳定的裂缝可采取如水泥砂浆灌缝、局部拆除重砌、配置钢筋网片外浇细石混凝土等处理方法。
2 温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
2.1 现象
温差裂缝较典型和普遍的是房屋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的斜裂缝,其形态是“八”字或“x”形,且显对称性,轻微者仅在两端1个~2个开间内出现,严重者会发展至房屋两端1/3纵长范围内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
2.2 原因分析
此类裂缝对那种刚性屋面、平屋顶,未设变形缝、隔热层的房屋更易产生,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与砖砌体二者的线膨胀系数不同,其数值大小相差一倍,在环境温差影响下,混凝土屋盖产生的热胀冷缩变形比较大,而砖墙的变形则小得多,二者之间有产生相对位移的趋势,致使房屋端部砖墙内产生拉力和剪力,使截面突变,应力集中等薄弱部位的墙体被剪,拉应力剪断,拉裂,产生裂缝。
2.3 防治措施
2.3.1 屋面加设保温层,以有效减小屋盖与墙体问的温差,保温层必须有一定的厚度,且应设隔气层、保护层和透气孔等。
2.3.2 当房屋较长、体型较复杂时,应合理设置伸缩缝。
2.3.3 当纵墙两端开问内设有较大洞口时,可在洞口两侧设置混凝土构造柱,并与上、下圈梁拉结,这样,既可加强该开问的刚度,又可阻止裂缝的发展。
2.3.4 提高顶层砌体强度,以加强墙体抗温度应力的能力。在顶层端部1个~2个开间砌体水平灰缝内,铺设适量的通长钢筋,减少顶层端部墙上门窗洞口宽度,加大顶层窗间墙及边垛的宽度。
2.3.5 切实保证顶层砌体施工质量,砌体施工质量是防止裂缝的内因,严格执行砌体施工规范,黏土砖在砌筑前应充分湿水,尽量采用整砖砌筑,灰缝砂浆饱满,上下搭砌,外墙转角处必须同时砌筑,确保砌体施工质量。
3 结构性裂缝
3.1 现象
结构性裂缝是危险裂缝。一般产生在荷载较大的底层截面尺寸较小的空间墙,洞边墙,砖柱等处,以及大梁屋架支座等集中荷载作用的部位,因荷载过大或砌体承载力低,局部承受不足,砌体受压破坏而产生竖向粉碎性裂缝。缝口上宽下窄,上段有不规则破碎裂缝。
3.2 原因
其引发原因有结构设计差错,砌体内埋设管线过于集中,施工质量低劣等原因,由于结构荷载计算遗漏,设计差错,构造不合理,荷载过大而构件截面尺寸偏小,砌体局部承压不够,造成结构本身先天不足。砌体内埋设各种管线穿过墙体,管线过于集中,破坏了砌体整体性,减少了砌体截面面积,削弱了砌体承载能力,砌体施工质量低劣,砌筑用砖及砂浆强度等级低,水平灰缝砂浆不饱满,组砌不符合要求,降低了砌体承载能力
3.3 防治措施
3.3.1 正确进行结构计算和设计。设计资料要经设计核对,并由审核人员层层把关。当荷载较大而构件截面尺寸受到限制时应提高砖和砂浆强度等级,采用配筋砌体提高强度,或加大墙体厚度,设置附壁柱,在大梁,屋架支座处设置钢筋混凝土垫块。
3.3.2 对由于荷载过大,砌体强度低,已经产生裂缝的墙体,可采取减轻上层结构自重与使用荷载,或在其顶部砌体内增设钢筋混凝土梁,承担上部传来的荷载,保护已开裂的砌体。
3.3.3 对结构加强补强。对由于荷载较大,砌体截面尺寸较小,承载力不足,并已产生裂缝的墙体,可采用加大截面尺寸,如将门窗洞口全部或部分用砖堵砌,增设附壁柱,在已裂砌体外灌注钢筋混凝土夹板,将已经裂缝的砖墙改为钢筋混凝土墙、柱,提高其承载能力。
除此之外,要注意合理安排施工程序,采用分期施工,在相邻的高层和低层房屋施工时,先建荷载较重的单元,后建荷载较轻的单元。埋置较深的基础先施工,易受相邻建筑物影响的房屋后施工,以减少房屋各部分的不均匀沉降。对于荷载较大的建筑物,荷载宜均匀地逐步增加。
总之,砖混结构房屋墙身开裂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裂缝的出现既与房屋体型、结构类型、构件布置、材料性能有关,也与场地地质条件、气温变化及设计、施工、使用等因素有关。所以应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减少和防止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姚永福.某住宅楼的裂缝分析及加固措施[J].山西建筑,2002(6)
[2]杨润福,张景红.多层砖房裂缝的根源[J].建筑科学(科技资讯),2005(20)
[3]李庆红.砌体结构墙体温度裂缝的防控及处理措施[J].工业建筑,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