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工程事故分析
  3. 内容

建筑物地基基础抗震加固

摘要:介绍建筑物地基基础抗震鉴定方法及加固技术措施。

关键词:基础 建筑物 框架 刚度
  地震是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它会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安全,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严重的还会发生地光烧伤人畜的伤亡事故。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可能引发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截止到目前,世界各地发生的地震灾害都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从古至今,人类始终坚持着对地震灾害的研究,并尝试了各种预测和抗震的方法。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结构主体结构抗侧力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和耗能来耗散地震的能量,所以一定要严格要求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这些区域一旦出现问题,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都会受到影响,严重者会威胁结构的安全性能。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大都采用匹配结构延性、刚度和承载力的耗能构件,或增设多道抗震设防线来改进结构抗震性能。
  通常所说的抗震方法包括地震预报、消能减震、加固建筑物等。本文主要针对建筑物地基基础抗震加固进行探讨和分析。
  已有建筑物上部结构的抗震加固设计,应尽量采用不作地基及基础加固的方案。若必须加固地基及基础,则要确保加固方案技术可靠、经济有效,且便于施工。
  地基及基础的抗震加固目标如下:
  ①使上部结构加固的效果得以有效的利用,而且满足整体结构所需的抗震性能。
  ②基础必须能安全承受加固后结构物的总荷载。
  ③出现地基下沉或桩的反摩擦力及地震时砂土液化等情况时,建筑物结构性能不致受到过大的影响。
  1 抗震鉴定要求
  进行地基基础抗震鉴定时,应仔细观察建筑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现状,分析已有的地质资料,如有必要应做地质补充勘察或挖坑查看基础现状。
  对位于抗震不利地段的建筑物,除考虑建筑本身的抗震性能外,还应特别注意岩土的地震稳定性。对产生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陷、溃堤等灾害的危险性应进行鉴定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对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如砌体房屋、多层内框架砖房、底层框架砖房及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一般单层厂房、单层空旷房屋和多层民用框架房屋等),如有正常荷载下的沉降已趋稳定且现状良好,或沉降虽未稳定,但肯定能满足其静立设计要求者,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对于鉴定地震设防裂度为八九度时的8层以上多层房屋,或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确定的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标准值分别小于100kPa和120kPa的单层厂房、空旷房屋,应按下式验算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
  fsE≤ξs·f
  式中fsE——调整后的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值。
  ξs——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随土的不同,ξs取为1.0~1.5。
  f——地基土静承载设计值,按(GBJ7-89规范)取用。
  一些软弱地基或严重不均匀地基,在地震时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开裂。当建筑物建造在软土地基上或因地基处理不当,致使建筑物发生倾斜或墙身歪斜,以及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出现裂缝时,应考虑加固建筑物的地基和基础。
  2 加固技术措施
  当地基基础需要加固时,可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2.1 进行抗震加固设计时,首先考虑易于实施的、加强上部结构构造措施的方案,必要时才进行地基处理。若液化层为基础的持力层,一般需采取地基加固措施。宏观经验表明,液化土层具有双重作用,它可以使地基失效,加深震害程度,也可以减小传递给房屋结构的地震能量,避免震害蔓延。
  2.2 相对于规范、标准的发展,加固技术的发展则相对缓慢,从八十年代开始进行抗震加固以来似乎改进不大。引入的新材料、新技术不过是碳纤维加固技术、粘钢技术、高强材料、喷射混凝土技术等。对于建筑物下的液化土层,可选用下列方法对地基或基础进行处理,以消除或减轻因液化而带来的危害。
  2.2.1 增设桩基或增加桩数,严格设定桩基。桩基——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这其中不包括桩尖的部分,应按照相关的计算来确定,对于碎石土、粗、中粗、坚硬的粘性土不应小于0.5m,其它非岩石最好不小于1.5m。
  2.2.2 降低地下水位或改善排水条件。
  2.2.3 对液化土,可在基础外侧设碎石排水桩,而在室内设钢筋混凝土地坪。
  2.2.4 可液化土层较浅且厚度不大时,可采用基础托换法加深基础,并穿过液化土层,置于非液化土层。
  2.2.5 深基础——基础底面埋人液化深度以下稳定稳定土层中的深度不应小于0.5m。
  2.2.6 加密方法(例如震动加密、强夯法)——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且处理后图层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应大于相应的下限值,在采用加密大或者是换土法进行处理时,在基础边缘以外的处理宽度,应超过基础底面下处理深度的1/2,且不小于处理宽度的1/5。
  2.3 对于不均匀地基、软土地基、可液化地基,可通过以下措施增加上部结构刚度,将地震引发的不均匀沉降所造成危害程度将至最低。如果地基承载力设计值无法达到抗震要求,就通过托换或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来提高地基承载力。以往在抗震构件加固处理方面,只着重加强某些构件抗震能力,最终往往造成除已进行加固处理的构建以外的其他构件的抗震能力较差,鉴于此,结构加固应该注重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改善;以往的抗震措施只知道加固构造和进行抗震验算,现在应该转变这种工作方式,可研究抗震概念,从中分析出对建筑物鉴定加固的方法。
  2.3.1 结合上部结构的抗震加固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并合理调整荷载。
  2.3.2 对于砖墙承重房屋,应增设圈梁与墙体的连结,在地坪处增设圈梁或增加墙体的抗震能力。对于单层厂房、仓库等柱子承重房屋,可适当加强或增设地圈梁。
  2.3.3 若同一建筑单元内基础埋深不同,或虽埋深相同,但土质不均匀而引起明显的沉降差异时,应增加该处圈梁配筋及加强圈梁与墙体的联结。
  2.4 当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不满足抗震要求时,可采用下列加固措施:
  ①当承载力设计值比要求的差值大于20%时,或基础在加固前已出现不容许的沉降及裂缝时,应采取加大基础面积或加固地基、减少荷载等措施。
  ②当承载力设计值比要求的差值不大于20%时,采用适当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和减少外荷载等措施。
  2.5 托换带形基础时,每一托换段的长度不宜超过2m,坑壁应随挖随加支撑,且不宜在地下水位以下进行。
  众所周知,经济越发达,地震造成的损失越大,所以今后的经济建设一定要考虑地震灾害的预防措施和减震措施。认真做好建筑物地基基础抗震加固。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建筑物地基基础抗震加固
http://m.civilcn.com/jiegou/jglw/fenxi/1506386657340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