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结构理论
  3. 内容

试析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

[摘要]剪力墙结构既抵抗侧向力又承受竖向荷载,被广泛运用于现代高层建筑。由于其截面高度大而厚度相对很小,有着承载力大和平面内刚度大等优点,但也具有剪切变形相对较大的不利性能。文章以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作为论述重点,从结构受力性能及规范相关条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剪力墙结构、受力性能、抗震设计 
  前言 
  剪力墙结构是指用钢筋混凝土墙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柱,以承受竖向荷载、抵抗水平荷载的结构。其最大特点是能够有效控制结构水平作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年版,以下未注明处相同)称之为抗震墙,本文按照工程界习惯称作剪力墙。多数情况下,剪力墙截面高度大于其厚度8倍,厚度相对而言较薄,一般仅为200~300mm。因此,从墙体尺寸可以看出,其墙身平面内抗侧刚度很大,相反,平外面刚度却很小。根据这一特点,在进行结构方案布置时,墙体应当沿建筑物主轴方向均匀布置,利用平面内较大刚度承受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和扭转作用。抗震设计中,要求在正常使用及小震作用下,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在中等强度地震作用下,允许进入弹塑性状态,但应具有足够承载力、延性;在强震作用(罕遇烈度)下,不应出现倒塌。此外还应保证结构稳定。现通过对剪力墙结构中抗震设计的相关要素分析,希望和广大结构设计人员进行交流,共同进步。 
  受力性能 
  (1)整体墙和小开口整体墙 
  由于没有洞口或洞口很小,此类墙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悬臂墙。在轴向压力和水平力作用下,悬臂墙破坏形态主要是弯曲破坏。弯曲破坏又分为大偏压和小偏压破坏,要设计成“延性剪力墙”就是要把剪力墙的破坏形态控制在弯曲破坏中的大偏心破坏范围。从墙体尺寸而言,细高的剪力墙(高宽比大于)容易设计成弯曲破坏的延性剪力墙。另外,墙肢的平面长度(即墙肢截面高度)不宜大于8米。当一个结构单元中有少量长度大于眯的大墙肢时,计算中楼层剪力主要由这些大墙肢承受。一旦地震,尤其是在罕遇烈度地震时,大墙肢容易首先遭受破坏,而小的墙肢又无足够配筋,使整个结构可能形成各个击破。当墙的长度很长时,可以开设洞口,将长墙分成较小长度、较均匀的肢墙,保证均匀受力。 
  (2)连肢墙 
  实际工程中,剪力墙经过门窗分割形成连肢墙。洞口上下部位是连梁,洞口左右部位是墙肢。连肢墙的设计应把连梁放在抗震第一道防线,在连梁屈服前,不让墙肢破坏。连梁自身要做到受剪承载力高于弯曲承载力。目的就是“强肢弱梁”和“强剪弱弯”。无论是在整体的开洞剪力墙设计,还是在连梁、墙肢等局部构件上的设计,都体现上述原则,才能保证墙肢安全。当连梁破坏时,结构会继续承载,直至墙肢截面屈服。 
  结构设计 
  (1)强剪弱弯 
  为避免脆性剪切破坏,应按照”强剪弱弯”的要求设计剪力墙墙肢。一般的方法是将剪力墙底部加强部分的剪力设计值增大,提高抗剪承载力。《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2.8条规定了各个抗震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设计值应乘以不同的剪力增大系数,以此进行抗剪配筋设计,从而实现“强剪弱弯”的结构受力性能。 
  (2)加强底部塑性铰区 
  一般在底部剪力墙弯矩最大,底截面钢筋屈服后会形成塑性铰区。而且,塑性铰区(分布于一定范围)是剪力最大部位,在反复荷载作用下,会形成交叉裂缝,可能出现剪切破坏。所以在塑性铰区要采取加强措施,即底部加强部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10条规定了底部加强部位的具体高度要求。目的就是提高受剪承载力,加强抗震的构造措施,提升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能力。 
  (3)限制轴压比 
  为保证剪力墙延性,避免截面上受压区高度过大而出现小偏压情况,应当控制剪力墙加强区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但截面受压区高度与截面形状有关,实际工程中剪力墙截面复杂,会增加计算受压区高度的困难。为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简化方法,限制截面的平均轴压比。计算轴压比时,规范采用了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力代表值,即考虑重力荷载分项系数1.2后的最大轴力设计值。《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4.2条具体要求了各个抗震等级下的墙肢轴压比限值。在这里笔者想说明,2010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4.2条较之前版本规范,增加了剪力墙抗震等级三级时0.6的轴压比限值要求(之前版本对抗震等级三级无轴压比限值要求)。 
  (4)设置边缘构件 
  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类。约束边缘构件是指用箍筋约束的暗柱,端柱和翼墙,其箍筋较多(配箍率特征值相对较大),对混凝土的约束较强;构造边缘构件的箍筋较少,对混凝土约束较差或没有约束。剪力墙墙肢的塑性变形能力和抗地震倒塌能力,除了与纵向钢筋有关外,还与截面形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轴压比),墙梁端的约束范围、约束范围内的箍筋配箍特征值有关。当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轴压比)大到一定时,需要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使墙肢端部成为箍筋约束混凝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4.5条对边缘构件的尺寸、配筋都做了具体的说明。特别是6.4.5-2款规定了“一、二、三级抗震墙,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在以上其他部位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这一点刚好就和本文之前提到的“加强底部塑性铰区”一节相呼应,可以看出,通过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可以提高墙肢端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改善剪力墙延性。 
  (5)控制墙肢截面尺寸 
  剪力墙墙肢截面厚度,除了要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外,还要满足稳定和避免过早出现斜裂缝的要求。一股情况下,把稳定要求的厚度称作最小厚度,通过构造满足。在实际结构体系中, 
  楼板以及与剪力墙平面外相交的剪力墙,是剪力墙的侧向支撑,可防止剪力墙失稳。通常情况下,剪力墙最小厚度由楼层高度控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4.1条规定了剪力墙最小厚度要求。设计时需留意。另外,就是本文之前提到过的墙段高宽比不宜小于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9条也做了具体的要求。 
  (6)配置分布钢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4.3条对剪力墙内分布钢筋的配置提供了具体说明。特别是6.4.3-1款:“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剪力墙中,分布钢筋的作用主要是:抗剪、抗弯、减小收缩裂缝等。如果竖向分布钢筋过少,墙肢端部的纵向受力钢筋屈服后,裂缝将迅速开展,裂缝的长度、宽度都较大;如果横向分布钢筋过少,斜裂缝一旦出现就发展成主要斜裂缝,剪力墙将沿斜裂缝被剪坏。因此,墙肢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是根据限制斜裂缝开展要求确定的。 
  结束语 
  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且结构布置灵活,可以很大程度减小结构构件对建筑的使用影响,所以高层住宅较多使用这种结构形式。在抗震设计中,针对剪力墙结构受力体系及相关规范条文进行分析理解,合理采用计算分析方法,并采取相应构造措施,相信剪力墙结构能够以更加经济、实用的优势展现在住宅设计中,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施岚清——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专题精讲建筑抗震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试析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
http://m.civilcn.com/jiegou/jglw/lilun/1502343685328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