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来,建筑市场先后取消了粘土实心砖和预制条形板,所以现在的各类建筑工程大量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的裂缝,是目前较难克服的质量通病之一。
关键词:建筑市场;浇楼板裂缝;预防措施
对于浇楼板裂缝的原因,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用户们对多年来垂直于间墙的预制条形板裂缝很难以接受,甚至认为是质量事故,往往会引起投诉、纠纷,以及索赔要求等。结合本人几年来设计经验及施工现场技术服务,对裂缝的出现情况,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把好设计关
从住宅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见、最普通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1米左右,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末端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通病在现浇楼板的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而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二个方向剪力墙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限制了露面板混凝土的自由变形,因此在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变化时,板面在配筋薄弱出(即在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和放射筋的末端结束处)首先开裂,产生45度左右的斜角裂缝。虽然楼地面斜角裂缝对结构安全适用没有影响,但在有水源等特殊情况下会发生渗漏缺陷,容易引起住户投诉,是裂缝防治的重点。
二、把好施工质量关
楼面接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度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较常见的两类:一类是预埋线及线管集散处,另一类为施工中周转材料临时较集中和频繁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一)控制材料及半成品质量
混凝土的自然收缩也是产生裂缝的原因之一,所以改善混凝土的收缩值,控制好混凝土坍落度,不用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用商品混凝土浇筑板时也要严格控制坍落度。
(二)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
钢筋在楼面混凝土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混凝土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混凝土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5米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1米左右。
以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一大较难问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收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板凳钢筋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仅依靠楼面梁上部钢筋搁置和分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
在上述四个原因中,前二条是客观存在,不可能也难于提出措施加以改进(否则楼面负筋用钢量将大大增加,造成浪费),但后二个原因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板凳钢筋,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毫米(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别是对于φ8一类细小钢筋,板凳钢筋的间距应控制在600毫米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才能取得较良好的效果。对于第3条原因,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A、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预埋和模板封镶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
B、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C、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板凳钢筋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D、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一般应不少于3-4人或以上)在混凝土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处应重点整修),
E、混凝土在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生部位和副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跳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重新踩踏变形。
(三)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
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使截面混凝土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产生的薄弱部位。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楼层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平行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重合于(即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增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建议增设的抗裂钢筋采用φ6-φ8,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该不小于300毫米。
(四)裁量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
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天左右一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天一层。因此当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养护时间,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裁量吊运等施工活动,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除了大开间的混凝土总收缩值较小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混凝土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裁量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这种情况在高层住宅主体快速施工时较常见。对这类裂缝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A、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强求过快,楼层混凝土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时间(一般不宜少于24小时)。主体结构阶段的楼层施工速度宜控制在6-7天一层为宜,以确保楼面混凝土强度达到具备增加荷载承受能力的条件才能进入下一步施工。
B、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在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的24小时以前,可限于做测量、定位、弹线等施工准备工作,最多只允许柱子钢筋工种焊接工作,不允许吊卸大宗施工材料,避免冲击振动,24小时以后,可先分批安排吊运少量小批量的柱和剪力墙进行绑扎活动,做到轻卸、轻放,以控制和减小冲击振动力。第3天方可开始吊卸钢管等大宗材料以及从事楼层墙板和楼面的模板正常支模施工。
C、在模板安装时,吊运(或传递)上来的材料应做到尽量分散就位,不得过多地集中堆放,以减少楼面荷重和振动。
D、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一般约40平方米左右)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就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立杆的纵、横向间距不宜大于800毫米)和隔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浇筑混凝土浇筑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五)加强对楼面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的保温养护对其强度增加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的妥善养护可以避免混凝土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混凝土初期伸缩性裂缝的发生。但实际施工中由于抢赶工期和浇水将影响弹线及施工人员作业,因此楼面混凝土往往缺乏较充分和较足够的浇水养护延续时间。为此,施工中必须坚持覆盖麻袋或草包进行一周左右的妥善保温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