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发展、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措施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中国能源现状
1、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
我国常规能源资源的总储量就其绝对量而言,是较为丰富的。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评价:2000米内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1000米内2.86万亿吨,探明储量6044亿吨,可采储量1145亿吨。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专家预测可采资源量:石油为130亿~150亿吨,天然气为7万亿~10万亿立方米。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2/3国土面积年总辐射量超过60万焦/平方厘米,风能资源量估计为2530亿瓦,地热能已探明可采储量4627亿吨标准煤。生物能:薪柴秸秆为3亿吨标准煤,动物粪便等沼气原料为25亿吨;海洋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潮汐能可开发资源量218亿瓦,波浪能理论资源量129亿瓦。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可采储量而言,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目前,在世界能源产量中,高质量的液、气体能源所占比例为60.8%,而我国仅为19.1%。
2、能源生产消费以煤为主
在我国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中,煤炭始终占有较大的比重,原煤在一次能源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为74.2%,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为75.6%。
二、节能减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尚未完全到位
由于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许多地方队干部的考核仍主要侧重于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内容,加之现行财税体制方面的问题,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特别是一些市和县还不够重视,还没有制定节能减排的总体性方案,责任不够明确,措施也不够具体。
2、淘汰落后产能总体进展缓慢
除淘汰小火电工作按计划进行,淘汰落后钢铁、有色金属、水泥产能工作正在推进之中外,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落后产能淘汰工作起步晚,进展迟缓,淘汰不彻底。一旦市场行情好转,落后产能容易死灰复燃。
3、激励政策不完善
鼓励研发、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以及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财政税收政策还不完善,影响节能环保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转化为节能减排绩效需要一个过程。节能降耗一直是我国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的重点,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能成绩是在粗放经营、浪费较大的基础上取得的,技术进步对节能的贡献只有大约10%。我国整体技术水平还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技术进步转化为企业的节能绩效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4、机制不健全
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资源性产品的前期开发成本、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没有在价格中得到充分体现,企业开发利用资源的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水平普遍偏低,如煤炭价格、居民用电价格、供水价格没有反映资源补偿和环境成本。虽然国家将节能降耗工作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政策实施效果,包括针对节能减排的投资发挥的作用,存在滞后期。一些投资还没有马上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能源消耗总量的持续增长,是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三、节能减排应采取的措施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无疑会降低单位GDP能耗。但在现实中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是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来实现。要使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减少管理和政策的相互抵消效应,防止部门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腐败问题。同时,煤炭工业重点解决好产业结构失调,限制低效、低质煤炭开发;石油、天然气工业重点解决好储采比例失调;电力工业重点解决好后备容量不足,输配电、自动化设施及电网不配套等问题。
2、以绿色科技为动力,提高节能减排效益
发展绿色科技不仅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动力,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开发能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和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通过强化节能管理,搞好节能技术改造,充分发挥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促进全社会节能工作的广泛开展。
3、变革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近代以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始终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成为文明提升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断强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和紧张。节能减排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把自然也作为主体,把自然看做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存对象,把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延伸到自然界,这样我们的政策才会既关注到人,也关注到自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4、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节能减排的具体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要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生产、转化和利用效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加大加快能源的商品化步伐,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理顺价格关系,完善企业制度,逐步使能源工业的发展步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上。
总之,中国应该积极应对低碳经济,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
【参考文献】
1.董苗虎,陈凯,丁天舒.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30 (2)
2.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01)
4.龚雄军,陈霖.世界经济低碳化趋势正深入发展[J].中国经贸,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