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工作、居住、生活等方面的环境要求不断提升。居住区绿地的景观设计无疑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无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景设计充分展示了居住区绿地“情景交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居住区水景尽可能满足了人们对空间拓展的感性要求;也体现了对人文思考的理性结果。
关键词:“情景交融、以人为本”、水与动植物、水景岸线 、水体
1.引言
水来自于大自然,她带来动的喧器,静的和平,还有韵致无穷的倒影。水是风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为植物、鱼和野外生灵提供生存之地。水可能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出声音,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所以可单独作为艺术品的主体,也可以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因此水景在公共艺术的范畴里,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早期水景大多与艺术品相搭配,所以其演变也是传统的、着重观赏的雕塑或神像喷泉、水池,进入与抽象造型相结合的水景,再进入到与周围环境相搭配的水景,以及能够让人亲近接触的亲水性喷泉。
正是水的这些特性,才表达出园林中依水景观的无穷魅力。同样作为居住区域绿地景观中的独特一景,也相应的有它独特的观赏价值。
水景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是人类向往的居住胜境。水的亲和与城市中人工建筑的硬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社会层面上,城市水景景观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在都市形态层面上,居住区域水景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感知意义重大。
2.情景交融、以人为本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向往如诗如画般的生活环境,向往自然美景。追求返朴归真的情感。现代居住区域绿地水景设计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
2.1设计理念
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居住区域绿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愈显重要。为此人类“智慧一直应用于都市设计,以获得居住条件的最大利益”(亚力士多德)。“天人合一”、“风水”等中国古代哲学为中华民族设计文明提供了思想基础。因而“以人为本”成为古今中外设计理念的永恒追求。
2.1.1寄情于景
设计师完成居住区域绿地水景设计的过程,是思想与“实体”的对话;是情感在“形态”上的升华。
2.1.2满足审美要求
水景是居住区域绿地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通常被认为景观层次高低的标志。甚至到了“无水不成景”的地步。显然,在认知水景的核心价值中人文因素起主要作用。水体展现出来动态或静态的形式美,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动情;水体展现出来的听觉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中国传统的审美形式已经脱离了具象的水域水景,上升到抽象的寓意层面。自然界里“青山绿水,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是人类永久的向往。在居住区域绿地景观设计中利用地势或土建结构,仿照天然水景而成,如溪流、瀑布、人工湖、养鱼池、泉涌、跌水等籍以满足人们的审美取向。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水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孔子认为水是有德、有勇、为善、循理、智慧而公平的。不仅如此,哲人们对水还具有很深的辨证认识;可谓“水性至柔,是瀑必动”“水性至劲,是潭必静”。动与静、刚与柔都是辨证的,水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谓“水滴石穿”是也。可见水之性与理,能对人们处理事物有一种辨证的启示。
古人对水的理解特别表现于园林中各种动态与静态的水景中,它能给予文人雅士以赏水的思索,也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理水思维的习性与特色。
模仿天然的水景观,并对天然水景观进行再塑造,如颐和园,从而形成我国传统皇家园林水景为代表的人工艺术水景。
2.1.3满足功能要求
水景的基本功能是供人观赏,因此它必须是能够给人带来美感,使人赏心悦目的,所以设计首先要满足艺术美感。
水景也有戏水、娱乐与健身的功能。随着水景在住宅小区领域的应用,人们已不仅满足于观赏要求,更需要的是亲水、戏水的感受。因此,设计中出现了各种戏水旱喷泉、涉水小溪、儿童戏水泳池及各种水力按摩池、气泡水池等,从而使景观水体与戏水娱乐健身水体合二为一,丰富了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样使人的情感得到充分释放。
水景还有小气候的调节功能。小溪、人工湖、各种喷泉都有降尘净化空气及调节湿度的作用,尤其是它能明显增加居住区域环境中的负氧离子浓度,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水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越大,喷射的液滴颗粒越小,空气净化效果越明显,负离子产生的也越多。设计中可以酌情考虑上述功能进行方案优化。
2.1.4静态水景
水的静态、平滑能令人平和。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居住区域环境静态的水景赋予人们稳定、安全、内练的感觉,能触动人理性地思考。所谓“触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居住区域境观蓄一池清水点缀少许石景,栽上几株荷花,配上一些水生植物,便能形成一个消暑降温的绝佳之处;在面积局促的居住区域中以体现静谧悠然的氛围,给人以平缓、松弛的视觉享受,从而营造宜人的生活休息空间为使居住区域水景更为丰富多彩,水池边缘还可选用一些适宜于浅滩、沼泽地生长的植物,其中,典型的有千屈菜科千屈菜;鸢尾科花菖蒲、黄菖蒲;香蒲科香蒲;天南星科菖蒲;莎草科水葱;泽泻科慈菇等。合理配置横卧水面和直立水边的各种植物,形成错落有致,交相辉映的水景,将使夏季环境变得更为清凉宁静,舒适宜人。
静态的水可以因鱼游而动,这是动静的辨证关系;而鱼游的自由之乐,也可使观赏者体会到自己的自由之乐。庄子论水(静水)的基本观点是:水至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至于孔夫子的一句“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也能引发人们对时光流逝如流水一般无情而感叹。故古人欣赏水景,是能由静中看出动来,也能由动中看出变来,透过表面的形式与现象,渗透入理水的内涵与本质。这种欣赏静态水的特色一直影响到皇家园林而有北京北海公园内濠濮间景点的建造。承德避暑山庄更有一亭命名曰“濠濮间想”。这些都是园林中以哲理临水建园的实例。
静态水景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艺术品位等方面的综合,做到人与大自然、造景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来源:考试大
2.1.5动态水景
水的动感能令人兴奋,是人与自然之间情结的纽带,是居住区域环境富于生机的体现。水体流动连续性和可观性令人过目不忘。另一方面人类对景观的感受并非是每个景观片断的简单叠加,而是景观在时空多维交叉状态下的连续展现。从审美角度来看,规避了“审美疲劳”产生。
动态的水,如瀑、如潮有如万箭穿心,汹涌澎湃,故产生激昂奔放之感。所以用心来欣赏各种各样的水态,就会因人而不同,产生许多深浅不同的各自的欣赏情趣、情感与启示,这时的水,成了启迪人们极为丰富多彩的人生哲理思维的媒介。
居住区域水景更为能以“亲水景观”楼盘自居而自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向往“小桥流水”如诗如画般的生活环境,向往“碧波荡漾,鱼鸟成群”的自然美景。向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豪放意景。从而使情感得以宣泄,此所谓“借景移情”,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居住区域水景常用筑山景的手法将岩、壁、峡、涧形态将水引入园景,以寓意河流、小溪、瀑布等。溪涧及河流都属于流动的水体,由其形成的溪和涧,都应有不同的落差,可造成不同的流速和涡旋及多股小瀑布等。这种依水景观的形成,对石的要求很高,特别是石的形状要有丰富的变化,以小取胜,效仿自然,展现水景主体空间的迂回曲折和开合收放的韵律。使人的思维空间得以无限延伸和拓展。
3.水与动植物的关系
水是植物营养丰富的栖息地,她能滋养周围的植物、鱼和其它野生物。大多数水塘和水池可以饲养观赏鱼类,而较大的水池则是野禽的避风港[10]。鱼类可以自由地生活在溪流和小河中,但溪水和小河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池塘中可以培养出茂盛且风格各异的植物,而在小溪中精心培育的植物则是问心无愧的建筑艺术。
3.1 水面的植物配置
居住区域水景水面全部栽满植物的,多适用小水池,或大水池中较独立的一个局部,在南方的一些自然风景区中,保留了农村田野的风味,在水面铺满了绿萍或红萍,如似一块绿色的地毯或红色的平绒布,也是一种野趣;在水面部分栽植水生植物的情况则比较普遍,其配置一定要与水面大小比例、周围景观的视野相协调,尤其不要妨碍倒影产生的效果。
3.2 水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动物是居住区域水景规划设计中的可选要素之一。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就意味着失去了动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因为动物的存在,水景变的更具有灵性,成为水景观中的又一个闪光点。
4.水景岸线
水景岸线的空间的线性特征和边界特征,使其成为形成居住区域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十分关键。水景岸线设计的目标,一方面要通过内部组织,达到空间的通透性,保证与水域联系的良好的视觉走廊,水域区为展示居住群体景观提供了独特的水域视野,这也是一般居住区域标志性、门户性景观可能形成的最佳特征。
4.1 岸线的设计
设计居住区域景观水体的岸线应该以平滑流畅的曲线为主,体现水的流畅柔美。 提倡生态型驳岸设计,利用以下各类植物覆盖、稳固土壤,抑制因暴雨径流对驳岸形成的冲刷。例如:湿地树木类(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池杉、水杉、美国尖叶扁柏、湿地松、水松、沉水樟、沼楠、相思或牛尾木、海松柏、紫穗槐、垂柳、灰柳);湿生植物类(中华水韭、沼泽蕨、宽叶香蒲、东方香蒲、长苞香蒲、水烛、小香蒲、泽泻、菖蒲、石菖蒲、荻、水葱、水毛花、垂穗苔草、箭叶雨久花、雨久花、灯心草、花菖蒲、毛茛、驴蹄草、圆叶茅膏菜、合明或田皂脚、千屈菜、草龙、丁香蓼、星宿菜、半枝莲、水蜡烛、薄荷、慈姑、长毛茛泽泻);浮叶植物类(浮叶眼子菜、水鳖、莼菜、萍蓬草、中华萍蓬草、芡实、亚马逊王莲、白睡莲、柔毛齿叶睡莲、延药睡莲、菱角、四角菱、水皮莲、金银莲花、荇菜);沉水植物类(竹叶眼子菜、微齿眼子菜、蓖齿眼子菜、眼子菜、苦菜、密齿苦菜、穗花狐尾藻、黑藻、大茨藻)。
驳岸可用卵石、块石、原木加藤本植物加以稳固,缓坡可以减小径流的冲刷,对儿童也是一种安全措施。
设计防护栏杆、防滑铺装及路面、指示牌、路灯等方式,保证在水边活动的人群的安全。
居住区域景观水岸经过巧妙的设计,可以在某些景观节点进入相对私密的空间,增加神秘感;在另一些景观节点可以看到优美景观的岸线,可以设置休憩设施,配合地形及植被设计,利用借景、框景的手法,增加景观的层次,形成居住区域内重要的景点,如果点以景名,还可以增加文化内涵。
5.水体
人们对水的理解特别表现于各种动态与静态的水景中,它能给予人以赏水的思索,也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理水思维的习性与特色。
5.1水体的设计
居住区域景观设计水体,多考虑设计“小”或“曲”的水体
5.1.1宜小不宜大
此处所谓的以“小”见“大”原则. 是通过设计者匠心独具表达,而不是那种毫无趣味可言的造作。之所以出现了那么多的大水体可能与人们“好大喜功”的心理因素影响有关,也许大水体会让人更能感觉到水的存在,更能吸引人们的视线,可是建成后的大水体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大水体的养护之困难可能是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所没有考虑到的;大水体往往让人有种敬而远之的感觉,而没有想亲近的感觉,因为往往在水体旁边都会有警示性的牌子.大水体一般是靠人工挖出来的,因此大都是“死水”,一旦发生水体污染问题,那将是致命的。而小水体容易营建,这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小水体贴近居住区域景观设计理念更易于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更何况在后期养护管理中,小水体便于更好的养护,并且在水体发生污染的情况下,小水体更易于治理.
5.1.2宜曲不宜直
所谓宜“曲”不宜“直”原则指的是水体最好设计成曲的。我们古典园林营建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师法自然”,即在设计中要遵循大自然中的规律,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大自然中的河流、小溪,它们大都是蜿蜒曲折的,因为这样的水景更易于形成变幻的效果。尤其是在居住区中更易于设计成仿自然的曲水。.
5.1.3宜上不宜下
此处的“下”与“上”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宜“下”不宜“上”指的是设计的水景尽可能与自然中的万有引力相符合,不要设计太多的大喷泉,他们大多是向上喷的,是需要能量来支持它们抵消重力影响的,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因此,在居住区域景观设计中我们最好能充分利用重力的作用,用尽可能少的能量来形成尽可能美的景观。这是需要考验设计师创新能力的。
5.1.4师法自然
理水的形式是与整个居住区域景观的面积、地形、地势等环境因素有关,但中国造园的因地制宜、造景随行以及建筑物布局比较灵巧、分散的特点,也是源于自然的一种倾向。在规整式的建筑群中的理水多为整形的湖池,以与建筑物相衬。但是即使是这种非自然式的池形,其池岸的砌石也仍然采用伸缩有致、高低错落的自然形式,甚至一条笔直的小溪流也在溪旁两边的叠石上下功夫,形成一条有曲有折,有宽有窄的自然式溪流。居住区域景观内的各种水态,应该是仿自大自然的水态。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经营位置”在师法自然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张扬人的思维能力,以求完美的美学效果。这对于居住区域水景设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6.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水景素有“高雅脱俗,韵味无穷”的美称,常常通过水景来继承和弘扬高雅的文化传统,如大家所熟悉的从明清时代留下来的古典园林的流杯亭形式,北京中南海的流水音,故宫乾隆花园的禊赏亭,恭王府的枕秋亭……这些流杯亭的面积虽只是数平方米至十数平方米,但却可以通过这种小沟曲水造型来再现当年王羲之的流觞活动。
我国古代园林理水的特性不仅将中国的历史地理及文化融入其中,更以其象征性、哲理性、文化性为现代园林所借鉴吸收,我国现代居住区域水景设计正是在秉承传统的理水理念,结合当地文化,创造出意蕴广博深厚的现代居住区域水景景观。
7.结束语
从各优秀居住区域景观的设计方案不难看出,水景以它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美学表达方式,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表现形式多样,易与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同时它灵活,巧于变化,能够丰富居住绿地的人文内涵。水景能否充分表达作者的意图、如何在统一中求变化以及丰富空间表达效果等问题上,都需要设计者全面的思考与探讨,这也是由水景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所以说,水景与水景设计之间的关系,水景设计与人文因素是值得我们耗费精力、气力去追求、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