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任何建筑物是由若干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组成的,功能分区意味着对这些不同的使用空间的整合与概括,功能分区的概念是,将空间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
功能分区的原则是:
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并按主、次,内、外,闹、静关系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时还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位置。
空间组合、划分时要以主要空间为核心,次要空间的安排要有利于主要空间功能的发挥;对外联系的空间要靠近交通枢纽,内部使用的空间要相对隐蔽;空间的联系与隔离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恰当处理。
交通枢纽空间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考虑到人流的集散、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渡以及与过道、楼梯等空间的衔接,需要安排门厅、过厅等形式的空间,起到交通枢纽与空间过渡的作用。
门厅出入口部分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使用方面的要求,二是空间处理方面的要求。
公共建筑是由无数个体空间构成的,这些空间经过设计应使用方便。空间得体、结构合理、装修适当,经济有效。完善的使用功能和高品位的空间意境的创造是公共建筑设计的宗旨。
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我国严寒和寒冷地区为采暖地区,目前执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和《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JGJ 129-2000, J 682001)进行建筑节能设计。
1.建筑物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2.建筑物体形系数宜控制在0.30及0.30以下;若体形系数大于0. 30,则屋顶和外墙应加强保温。
3.既有采暖居住建筑,当其建筑物能耗热量指标、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门窗气密性等 不能满足《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的要求时,应进行 节能改造。旅馆、招待所、托幼建筑、集体宿舍等属公共采暖居住建筑,当其围护结构的 保温性能不能达到当地采暖住宅建筑相应的要求时,也应予以改造。
4.对墙体进行内、外保温改造时,应优先选用外保温技术。墙体改造前必须进行设计计算,主要内容包括: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所用保温材料的厚度计算;墙体改造的构造措施及节点设计。
提高建筑外墙的保温能力,主要是要提高墙体阻止热量传出的能力和防止在墙体表面和内部产生凝结水的能力两大方面。寒冷地区冬季室内温度高于室外,热量从高温一侧向 低温一侧传递。为了减少热损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通过对材料的选择,提高外墙保温能力以减少热损失。
第一,增加外墙厚度,使传热过程延缓,达到保温目的。以北方地区砖墙为例,因保温要求,一般可由一砖墙增加到一砖半墙。第二,选用孔隙率高、重量轻的材料做外墙, 如加气混凝土等。这些材料导热系数小,保温效果好,但是强度不高,不能承受较大的荷 载,一般用于框架填充墙等。第三,采用多种材料的组合墙,形成保温构造系统解决保温和承重双重问题。外贴保温材料,以布置在国护结构靠低温的一侧为好,而将外观密度大,其蓄热系数也大的材料布置在靠高温的一侧为佳。外墙保温系统根据保温材料与承重 材料的位置关系,有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和夹芯保温几种方式,目前应用较多的保温 材料为EPS(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或颗粒,此外,岩棉、膨胀珍珠岩、加气混凝土等也是可供选择的保温材料。
(2)防止外墙中出现凝结水。
人们为了避免采暖建筑热损失,冬季通常是门窗紧闭,但生活用水及人的呼吸使室内 湿度增高,形成高温高湿的室内环境。温度越高,空气中含的水蒸气越多。当室内热空气 传至外墙时,墙体内的温度较低,蒸汽在墙内形成凝结水,水的导热系数较大,因此就使 外墙的保温能力明显降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产生,应在靠室内高温一侧,设置隔蒸汽 层,阻止水蒸气进入墙体。隔蒸汽层常用卷材、防水涂料或薄膜等材料。
(3)防止外墙出现空气渗透。
墙体材料一般都不够密实,有很多微小的孔洞。墙体上设置的门窗等构件,因安装不 严密或材料收缩等,会产生一些贯通性缝隙。由于这些孔洞和缝隙的存在,冬季室外风的 压力使冷空气从迎风墙面渗透到室内,而室内外有温差,室内热空气从内墙渗透到室外, 所以风压及热压使外墙出现了空气渗透。为了防止外墙出现空气渗透,一般采取以下措施:选择密实度高的墙体材料,墙体内外加抹灰层,加强构件间的缝隙处理等。
(4)采用具有复合空腔构造的外墙形式,使墙体根据需要具有热工调节性能。 近年来在公共建筑中各种多层组合外墙以及利用太阳能的被动式太阳房集热墙等逐步有了运用,此外,还可以利用遮阳、百叶和引导空气流通的各种开口设置来强化外墙体系的热工调节能力。
场地设计总平面要点
1.场地设计总平面应以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当地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为依据。
2.场地总平面设计应结合工程特点,使用要求注重节地、节能、节约水资源,以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
3.场地总平面设计应结合用地自然地形、周围环境、地域文脉、建筑环境,因地制宜地确定规划指导思想,并力求新意、有特色。
4.场地总平面设计应崇尚自然,保持自然植被、自然水域、水系、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
5.场地总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合理,路网结构清晰,人流、车流有序,并对建筑群体、竖向、道路、环境景观、管线设计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兼顾。
6.场地内建筑物布置应按其不同功能争取最好的朝向和自然通风。满足防火和卫生要求。居住建筑、学校教学用房、托儿所、幼儿 园、医疗、科研实验室等需要安静的建筑环境,应避免噪声干扰。
7.公共建筑应根据建筑性质满足其室外场地及环境设计的要求,应分区明确,做到集散人、车交通组织流线合理。
(1)小学校、幼儿园和住宅之间应有便利安全的人行系统。学校、幼儿园大门不应开向城市交通干道。其人口和城市道路之间应有10m以上的缓冲距离,以便于临时停车及人员集散。
(2)商业服务等项目宜集中布置,以便于形成规模,便于使用管理。
(3)供电、供气、供热等设施应靠近其主要服务对象或位于负荷中心。锅炉房宜设在下风向。
8,建筑物退后用地红线和退后道路红线的距离应按规划设计条件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要求执行。
9.规划总平面布局如需考虑远期发展时,必须考虑结合近期使用,以达到技术、经济上的合理性。
10.总平面设计应考虑采取安全及防灾(防洪、防海潮、防震、防滑坡等)措施。
11.总平面建、构筑物定位应以测量地形图坐标定位。其中建筑物以轴线定位,有弧线的建筑物应标注圆心坐标及半径。道路、管线以中心线定位。如以相对尺寸定位时,建筑物以外墙面之间的距离尺寸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