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隧道设计单线,行车速度120Km/h,轨道为次重型预留重型条件,轨顶至道床底高度为77cm。中心里程D1K68+818,进口里程D1K67+971,出口里程D1K69+664,隧道全长1693m。 2.2地形地貌 该隧道所经地区属低山侵蚀地貌,自然坡度30°左右,斜坡地段植被茂密,地势平坦及沟槽地段多为水田、旱地,隧道上方有几处房屋,出口前端不远处是202省道,交通较为方便。 2.3底层岩性 沿线出露地层有白垩系(K)厚层状中细粒砂岩夹泥岩、粉砂质泥岩,侏罗系(J)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部分段夹介壳灰岩、结晶生物碎屑灰岩、炭质页岩、煤线及薄层硬石膏,三叠系(T)砂岩、泥岩、灰岩,第四系地层主要为粉质黏土,广泛分布于沿线地表,局部为碎石土、块石土,河床及阶地分布厚度较薄的卵石土。 2.4地质构造及地动参数 受北部大巴山弧形构造、东侧川东弧形构造带、西北侧龙门山北东向褶断带、南西侧川中北西西向褶皱带的影响,构造线展向多变,呈环形排列,组成四个旋回带,构造形迹总的以平缓褶皱为主,断裂不发育。川东弧形构造带为一系列N10~30°E的褶曲组成,一般背斜较紧窄,两翼不甚对称,倾角变化较大,向斜较宽缓。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区划图》,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