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路桥论文
  3. 内容

我国筑路机械维修行业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工

建国初期我国筑路机械极少,公路工程基本上是依靠人工铺筑与维护。筑路机械维修既未形成行业体系,也未建立起度,基本处于缺少专用设备、无分工的小作坊式的多能化的修理状态。对于使用中的筑路机械,采取随机故障临时排除、机械停转才修理的办法。停机时间长短无法估算,修质量全凭经验感觉。在此期间筑路机械维修行业处于修理设备简陋,配件供应短缺,修理工期长、成本高、质量差的状况。

  我国筑路机械维修行业已有四十五年的历史,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认真地回忆过去,实事求是地分析现状,将会清楚地看到我国筑路机械维修行业的发展前景。

  从五十年代末,我国公路部门的筑路机械数量逐年增加,与之相应的筑路机械维修行业逐步形成。这时主要是学习苏联的计划预防保修制,即按照一定周期、一定作业范围对筑路机械进行维护和修理,建立以养、用、管、修为主要内容的筑路机械的一、二、三、四级保养与大修制度。该制度在我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例如,注意了筑路机械技术档案的建立,制定了维修定额,形成了维修指标体系,制定了安全操作规程,开展了经济效益评定等,筑路机械旧件恢复加工业与配件供应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上述制度至今仍被部分筑路机械使用单位沿用着。

  收到上述计划预防保修制是在磨损规律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修理周期、修理类别和修理作业范围的。由于磨损规律的影响因素很多,诸如零件的材料质量、零件加工与安装调试精度、工作环境,操作水平以及驾驶人员的责任心等等,所以很难对零部件以至总成的磨损量作出准确的判定。再加上机械实际运转周期与统计周期差距较大,往往导致筑路机械维修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增加了筑路机械的维修费用(筑路机械的年平均维修费用高达企业产值的20~25%),拖长了停机时间。

  进入70年代,在可靠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日本的TPM、美国的后勤学、英国的设备综合工程管理学等相继形成,引发了包括筑路机械在内的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的理论更新、制度改革和维修工艺的改。自1979年改革开放时起,我国不仅逐步引进技术、开发检测设备,而且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维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以可靠性理论为指导、以机械技术状态检测为基础的按时维修与视情维修相结合的“项修制”。简单地说,它是先检测、后修理,坏什么、修什么,以恢复总成、整机技术性能指标为最终目的。它省工省时省料,针对性强,修理质量高,缩短了停机时间。短短几年的实践证明,采用这种维修制度和方法效果显著。以北京机械施工公司为例,试行“项修制”后维修工作量比原制度下降47%,维修费用下降近30%。其它试行单位也收到类似的效果。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我国筑路机械维修行业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工
http://m.civilcn.com/luqiao/lqlw/1299378719127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