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观察国内外修筑高等级公路的历程以及具体的修筑经验,可以发现在有效的减少和防止桥头跳车措施方面,搭板的设置是最有效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道路桥梁桥头搭板的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道路桥梁;桥头搭板;结构设计方法
0引言
为了避免路面和桥台之间出现错台,最常用的一种办法就是通过设置搭板,所以,借助于合理的设计桥头搭板的结构,对搭板的长宽厚和深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可以能够更好地实现和体现优越的道路桥梁桥头搭板结构设计。
1设计桥头搭板结构之最基本的原则
1.1 土基位于桥头过渡段的土基,一定要均匀、密实并且稳定。对于对突击强度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的地面或者地下水,要及时的拦截或者排出。填土,情况正常的,要求干燥或者中湿,太湿的话,就会影响到稳定性或者强度,在压实度方面,填土也应该是足够的,也应该符合当前的规范性要求,建议为95%。
1.2 对地基承载力的深度要求路基在桥头的填土,高度一般较高,速度要求较快,在这样的作业模式下,就不能够很好的活着很顺利的将地基水排出去,地基承载力也有可能不足,进而埋下隐患,所以需要特殊处理地基,比如粉喷桩或换填土。
1.3 垫层对于垫层材料的选择,一个最基本的选取原则就是就地取材,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因为地基本身的软弱性对垫层或者基层产生污染,乃至将地下水隔断,需要铺设合成的材质作为隔离层到路基的顶面。一般对于垫层来讲,最小厚度应该是15厘米。垫层的宽度应该超越基层每侧25厘米,或者同宽与路基。
1.4 搭板连接桥梁和路面的地方,可以按照具体的公路等级、结合具体的建造经验,按照最终的要求,选择设置或者不设置搭板。一般来讲,位于搭板下面的加强层,其厚度在2米以上,长度会超越搭板1米左右,材料的选择应该与底基层相同,适当提高路堤。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为了有效的防止路基出现沉降,可以加固处理台背填方,作为本身的作者,有如下的建议,基层到土基之间的压实度符合95%的要求。如不进行搭板设置,可以铺筑沥青路面或者具有过渡性的由混凝土制成的块。
2设计搭板
2.1 搭板埋置深度和搭板型式对搭板进行分类管理,它有如下三种主要的类型:台阶型、变厚度和等厚。按照搭板埋置的深浅不一,可以将其划分为低、中、高置三种。一般来讲,高置式的搭板在顶面上是与桥台齐平的;低置式,其搭板远台端的顶面位于路面基层的下方,对于路面铺设来说非常的有利;如果为中置式,则远台端搭板的顶面介于基层和面层之间。
2.2 搭板的长度在确定搭板具体的长度的时候,下面四个条件必须要予以考虑:①出现了沉降现象之后,搭板纵坡产生的变化值应该在最大容许值的范围之内;②搭板本身的长度需要在跨越台后,对棱体长度产生破坏;③填土前预留下的缺口之伤口长度,应该在搭板长度的跨越范围之内;④必须要能够保证搭板的有效受力长度。除此之外,结合对搭板进行的动力响应分析,我们知晓越长的板长就越有利于搭板受力。正常地说,搭板长度要设定在5米之上,对于中小桥,一般是6到8米,对于大桥来说,一般是8到12米。
2.3 搭板的宽度具体施工的过程中,对于一般的搭板来讲,其边缘应该离石边缘有大约半米的距离,尽可能的窄化处理,在上面对搭板动力进行响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知道伴随着不断增加的板宽,需要慢慢增大位移,但在两个方向上,板底最大弯处的拉应力则呈现减小的趋势。此外,如果搭板本身比较窄,行驶的时候,车轮就可能走在纵向边缘的位置,损害搭板受力情况,所以,在宽度上,搭板应该与桥面保持一致。
2.4 搭板的厚度具体的分析搭板动力产生的响应,可以清晰的滞销,伴随着不断增大的板厚,位移会出现稍微的缩减,但是位于板底的拉应力,则出现了稍稍的增大现象。基于板顶出现的位移情况,可以反向推算板厚,板底配筋能够帮助将板底弯拉应力有效的解决掉。
2.5 桥台与搭板之间的连接桥台是搭板近台端放置的位置,借助于锚筋将桥台和搭板之间很好的连接起来,填入沥青玛蹄脂到桥台和搭板之间的结合处,避免渗入水分。路基是搭板远台端放置的位置,路基出现或者发生沉降现象之后,在纵向层面上,搭板可能会出现滑移,所以需要设置锚栓在搭板和台顶之间,加强处理位于远台端的地基,尽可能的将局部沉降现象减小,为了提升维修的效果,需要设置灌浆孔以及检查孔在近台端。
2.6 设计搭板配筋在设计搭板配筋的时候,需要考虑或者依据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搭板底面上的最大弯拉应力。按照具体的构造提出或者产生的要求、按照实际的搭板受力复杂状况、按照路基本身的沉陷状况、结合重载类型的交通产生的影响,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按照工程的要求,主筋直径被适当加大,主筋间距被适当缩小,使用双层配筋。
2.7 枕梁枕梁的架设具有诸多积极有益的一面,包括分布荷载到地基上,增加在横向层面上搭板抗弯的刚度。诸多相关的资料告诉我们,对于有效的改善枕梁的承载能力、提升枕梁下部路基本身的承载能力来讲,如果能够设置水泥石屑桩或者碎石桩到位于枕梁下面的路基中的话,效果将非常的明显,对于这个部位发生沉降现象来说,也能够有效的减少。诸多实践性的结果告诉我们,这种方法成本低,效果显著,所以对于设置搭板来讲,可以做成两种主要的类型:设枕梁或者不设枕梁。如果选择设枕梁的类型,又可以再进一步的被划分为设水泥石屑桩或者碎石桩以及不设水泥石屑桩或者碎石桩。对于上面三种不同的类型,可以结合具体的实践,检验各种类型的具体效应。
3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桥头跳车问题的解决,搭板本身的长宽高以及埋置的深度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有助于更好的实现搭板、路面与路基之间的合理有效组合,有助于桥头跳车现象更好的、更高水平的预防,并且最终科学高效的解决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1]陈雪.桥头跳车病害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山西建筑,2009,35(23):284-285.
[2]方福森.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3]史建,吴有奇,肖身德.桥头跳车病害剖析与对策[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20(4):105-106.
关键词: 道路桥梁;桥头搭板;结构设计方法
0引言
为了避免路面和桥台之间出现错台,最常用的一种办法就是通过设置搭板,所以,借助于合理的设计桥头搭板的结构,对搭板的长宽厚和深埋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可以能够更好地实现和体现优越的道路桥梁桥头搭板结构设计。
1设计桥头搭板结构之最基本的原则
1.1 土基位于桥头过渡段的土基,一定要均匀、密实并且稳定。对于对突击强度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的地面或者地下水,要及时的拦截或者排出。填土,情况正常的,要求干燥或者中湿,太湿的话,就会影响到稳定性或者强度,在压实度方面,填土也应该是足够的,也应该符合当前的规范性要求,建议为95%。
1.2 对地基承载力的深度要求路基在桥头的填土,高度一般较高,速度要求较快,在这样的作业模式下,就不能够很好的活着很顺利的将地基水排出去,地基承载力也有可能不足,进而埋下隐患,所以需要特殊处理地基,比如粉喷桩或换填土。
1.3 垫层对于垫层材料的选择,一个最基本的选取原则就是就地取材,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因为地基本身的软弱性对垫层或者基层产生污染,乃至将地下水隔断,需要铺设合成的材质作为隔离层到路基的顶面。一般对于垫层来讲,最小厚度应该是15厘米。垫层的宽度应该超越基层每侧25厘米,或者同宽与路基。
1.4 搭板连接桥梁和路面的地方,可以按照具体的公路等级、结合具体的建造经验,按照最终的要求,选择设置或者不设置搭板。一般来讲,位于搭板下面的加强层,其厚度在2米以上,长度会超越搭板1米左右,材料的选择应该与底基层相同,适当提高路堤。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为了有效的防止路基出现沉降,可以加固处理台背填方,作为本身的作者,有如下的建议,基层到土基之间的压实度符合95%的要求。如不进行搭板设置,可以铺筑沥青路面或者具有过渡性的由混凝土制成的块。
2设计搭板
2.1 搭板埋置深度和搭板型式对搭板进行分类管理,它有如下三种主要的类型:台阶型、变厚度和等厚。按照搭板埋置的深浅不一,可以将其划分为低、中、高置三种。一般来讲,高置式的搭板在顶面上是与桥台齐平的;低置式,其搭板远台端的顶面位于路面基层的下方,对于路面铺设来说非常的有利;如果为中置式,则远台端搭板的顶面介于基层和面层之间。
2.2 搭板的长度在确定搭板具体的长度的时候,下面四个条件必须要予以考虑:①出现了沉降现象之后,搭板纵坡产生的变化值应该在最大容许值的范围之内;②搭板本身的长度需要在跨越台后,对棱体长度产生破坏;③填土前预留下的缺口之伤口长度,应该在搭板长度的跨越范围之内;④必须要能够保证搭板的有效受力长度。除此之外,结合对搭板进行的动力响应分析,我们知晓越长的板长就越有利于搭板受力。正常地说,搭板长度要设定在5米之上,对于中小桥,一般是6到8米,对于大桥来说,一般是8到12米。
2.3 搭板的宽度具体施工的过程中,对于一般的搭板来讲,其边缘应该离石边缘有大约半米的距离,尽可能的窄化处理,在上面对搭板动力进行响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知道伴随着不断增加的板宽,需要慢慢增大位移,但在两个方向上,板底最大弯处的拉应力则呈现减小的趋势。此外,如果搭板本身比较窄,行驶的时候,车轮就可能走在纵向边缘的位置,损害搭板受力情况,所以,在宽度上,搭板应该与桥面保持一致。
2.4 搭板的厚度具体的分析搭板动力产生的响应,可以清晰的滞销,伴随着不断增大的板厚,位移会出现稍微的缩减,但是位于板底的拉应力,则出现了稍稍的增大现象。基于板顶出现的位移情况,可以反向推算板厚,板底配筋能够帮助将板底弯拉应力有效的解决掉。
2.5 桥台与搭板之间的连接桥台是搭板近台端放置的位置,借助于锚筋将桥台和搭板之间很好的连接起来,填入沥青玛蹄脂到桥台和搭板之间的结合处,避免渗入水分。路基是搭板远台端放置的位置,路基出现或者发生沉降现象之后,在纵向层面上,搭板可能会出现滑移,所以需要设置锚栓在搭板和台顶之间,加强处理位于远台端的地基,尽可能的将局部沉降现象减小,为了提升维修的效果,需要设置灌浆孔以及检查孔在近台端。
2.6 设计搭板配筋在设计搭板配筋的时候,需要考虑或者依据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搭板底面上的最大弯拉应力。按照具体的构造提出或者产生的要求、按照实际的搭板受力复杂状况、按照路基本身的沉陷状况、结合重载类型的交通产生的影响,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按照工程的要求,主筋直径被适当加大,主筋间距被适当缩小,使用双层配筋。
2.7 枕梁枕梁的架设具有诸多积极有益的一面,包括分布荷载到地基上,增加在横向层面上搭板抗弯的刚度。诸多相关的资料告诉我们,对于有效的改善枕梁的承载能力、提升枕梁下部路基本身的承载能力来讲,如果能够设置水泥石屑桩或者碎石桩到位于枕梁下面的路基中的话,效果将非常的明显,对于这个部位发生沉降现象来说,也能够有效的减少。诸多实践性的结果告诉我们,这种方法成本低,效果显著,所以对于设置搭板来讲,可以做成两种主要的类型:设枕梁或者不设枕梁。如果选择设枕梁的类型,又可以再进一步的被划分为设水泥石屑桩或者碎石桩以及不设水泥石屑桩或者碎石桩。对于上面三种不同的类型,可以结合具体的实践,检验各种类型的具体效应。
3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桥头跳车问题的解决,搭板本身的长宽高以及埋置的深度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有助于更好的实现搭板、路面与路基之间的合理有效组合,有助于桥头跳车现象更好的、更高水平的预防,并且最终科学高效的解决这一现象。
参考文献:
[1]陈雪.桥头跳车病害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山西建筑,2009,35(23):284-285.
[2]方福森.路面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3]史建,吴有奇,肖身德.桥头跳车病害剖析与对策[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20(4):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