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测量软件隧道模块在实践环节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工程测量效率,减少了测量误差,充分满足了现阶段隧道施工准备活动的基本要求。为了进一步发挥测量软件隧道模块的技术优势,文章以技术应用为核心,从多个角度出发,探究隧道工程测量环节该方案的主要应用方式,以期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性引导。
关键词:隧道工程;工程测量;测量软件;隧道模块
1测量软件隧道模块关键技术
从过往使用测量软件隧道模块的经验来看,以测量软件为依托,既能够提升测量效率,缩短60%左右的测量时长,确保施工进度,减少施工周期,又能以精准的测量数据指导施工活动,避免了超挖、欠挖情况的出现,控制二次施工以及返工情况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为了确保测量软件隧道模块在实践环节的有效使用,技术人员有必要对其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梳理,以期为后续相关测量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性引导。测量软件隧道模块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线路计算、测量放样、断面测量、设施定位以及模板构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系统化的操作,实现了区域范围内,各类数据的获取以及分析工作,有效提升策略工作的整体质效,满足了现阶段隧道工程设计、施工项目的基本要求。具体来看,考虑到隧道工程的特殊性,测量软件能够对隧道环境进行模拟,形成一个更为直观、更为科学的测量平台,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通过线路计算、测量放样处理,能够对施工区域内任意点的坐标进行标定,并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对凸形、S型、C型等多种线路形状的确定,借助现代的技术手段,实现了隧道坐标的现场计算,增强了测量工作的实时性[1]。尤其在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类运行程序的辅助作用下,测量软件能够具备全面的技术能力,适应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从过往情况来看,由于隧道施工项目所处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实际的隧道施工环节,经常会出现超挖以及欠挖等情况,给整个施工项目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造成额外的费用支出。为了有效应对这一局面,在隧道测量环节,可以借助于测量软件隧道模块,进行断面测量以及任意设站处理,将整个隧道以断面的形式进行细化分析以及计算,通过这种方式,细化隧道施工的节点,明确隧道施工的主要步骤以及核心诉求,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为后续相关施工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性引导。隧道施工项目中对于测量软件的使用,既能够有效监控隧道开挖施工行为,又能够快速完成对超挖、欠挖面的检查评估,为相关补救施工措施的制定以及应用提供了参考,为隧道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测量软件与传统测量方案相比,其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例如随机测点定位等工作的开展,使得测量人员在有限的测量区域内,灵活处理各类隧道施工测量需求,最大程度地突破了空间局限,增强了测量工作的环境适应能力,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给出隧道施工的参数值,有效满足现阶段隧道施工的要求。为了提升隧道的结构强度,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拱模、密封圈、钢拱架以及锚位等多种设备,在传统的测量定位下,隧道组件定位难度大、定位精确度较低,测量软件隧道模块的模板功能以及设施定位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实现了对各类隧道构建的精准定位以及快速安装,确保了隧道施工质量,缩短了施工周期。正是基于测量软件强大的技术优势,在隧道工程规划、测量以及施工环节,工作人员需要立足于过往实际,吸收有益经验,转变思路、创新方法,扎实做好测量软件隧道模块的应用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增强隧道工程测量的准确性、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为整个隧道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测量软件隧道模块在隧道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为了切实提升测量软件隧道模块的应用水平,工作人员在明确其技术组成以及功能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多个维度出发,有效开展相应工作,以确保测量软件隧道模块在隧道测量环节的科学高效使用。
2.1测量软件隧道模块应用准备工作
测量软件隧道模块在应用准备阶段,有必要着眼于实际,扎实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准备工作中,基于测量软件隧道模块对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软件程序的依赖,工作人员应当进行测量任务的创建,在创建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的信息记录工作,形成测量档案,为后期各项测量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框架,实现了测量数据的有效管理。例如启动软件后,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相关提示,输入工程名称、创建人基本信息、隧道基本情况、天气情况、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通过完善测量任务基本信息,快速完成对整个工程模块的创建,同时也为后续数据的输入、添加、调取以及使用创造了条件。在完成上述准备工作后,考虑到隧道施工涉及多个领域,工作人员在测量环节,需要相应的参数进行测量数据的修正。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技术人员在系统内部点击参数录入选项,对隧道平面参数、纵坡参数、断面参数进行录入,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备注,以帮助测量人员更好地进行参数的调取与使用。以某隧道工程为例,在参数录入过程中,技术人员考虑到施工区域的特点以及隧道设计使用需求,因此在录入流程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在平面参数录入的过程中,该隧道项目结构复杂,分别存在左右两个隧道分支,并且分支隧道施工区域,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施工难度较大。为了确保测量软件隧道模块测量数据处理的有效性,防止信息处理出现偏差,在实际的信息录入过程中,工作人员对隧道的左侧通道、右侧通道采取分别录入的方式,以确保平面录入的有效性[2]。在纵向坡面参数录入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软件提供的数据录入功能,从直线录入以及曲线录入等方面入手,确保坡面参数录入的准确性,进而为后续相关测量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大大提升测量结果的精度以及模块自身的对比分析能力。从后期的测量处理工作来看,这种测量信息录入方式较为有效,有效确保了测量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同时也大幅度缩短了信息数据的处理周期,确保了整个信息处理的有效性。
2.2测量软件隧道模块应用基本方法
测量软件隧道模块的应用,要求技术人员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厘清应用流程,合理调取各类参数,以确保测量软件隧道模块应用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使其切实满足隧道施工要求,提升隧道施工的质量与水平。在实际应用环节,技术人员应当做好各项设备的连接工作,将计算机、运行软件以及各项测量设备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测量机制,并根据实际需要,对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调整,以确保各项隧道测量工作的顺利完成。例如某隧道施工项目,技术人员根据实际的测量环境,将全站仪、终端计算机等设备连接起来,借助于软件平台,通过运行系统,对全站仪进行控制,对全站仪的校对时间、角度精度等基本参数进行调控。这种调控既符合实际的施工要求,又能够提升全站仪测量的环境适应能力,确保整个隧道测量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整个测量环节,其将校对时间控制为6s,精度为7位,通过这种方式,大幅度提升测量精度,使其满足实际的隧道施工项目测量要求[3]。测量软件隧道模块设站定性环节,技术人员需要对设站点以及后视点的三维坐标进行录入,在录入前,对三维坐标进行核算,以确保录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而确保设站的质量,核算工作应当在科学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的框架下进行,在实际的核算环节,工作人员需要灵活调整核算方法,通过系统化的核算,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关数据核算工作,确保测量效率。在隧道工程参数管理环节,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隧道设计施工图表,进入到测量软件中的道路参数管理功能模块,对隧道线路的平面参数开展查询以及获取工作。在前期准备环节,路面的平面参数以及坡面参数被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系统文件夹内,在使用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调用,方便测量方案的制定与优化[4]。考虑到隧道工程项目测量放线工作难度较高,在利用测量软件隧道模块的过程中,可以在前期获取道路参数的基础上,对测量放线中各个点的坐标位置进行记录以及修正,借助于全站仪等设备,对各个放线点进行记录定位,在修正工作完成后,可以使用电子表格对坐标数据进行存储,进而快速完成测量放线工作。某隧道工程隧道中某点坐标为(619171.443,5214785.641,467.575),该点设计高度为469.127,存在一定的误差,通过坐标比对,能够对坐标中存在的误差进行快速比对与确定,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修正,在降低技术人员工作难度与压力的同时,缩短了测量周期,为后续施工周期管理提供了便利[5]。在隧道工程超挖、欠挖的评估以及控制环节,技术人员可以充分借助于测量软件隧道模块的功能,在各项测量工作以及数据录入完成的基础上,在软件内输入XY-K指令,从而快速获取隧道内径向差值,将径向差值作为依据,来判定施工环节出现的超挖、欠挖情况,同时也为隧道组件的施工、安装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增强施工的精度。对于部分隧道施工中可能涉及的爆破问题,技术人员也可以借助于测量软件隧道模块对炮孔位置进行标定,经过准确的计算以及定位,能够快速判定炮孔位置,提升爆破效果,增强隧道爆破的安全性。以测量软件隧道模块的使用为切入点,实现隧道测量工作的便捷化与高效化,工作人员能够根据施工现场的环境,采取灵活的测量手段,推动各项测量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确保测量质效,为后续隧道规划设计以及开发施工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性引导,弥补现阶段隧道工程测量环节存在的不足。
3结束语
对测量软件隧道模块应用方式梳理,有助于工作人员在思维层面形成正确的认知,明确应用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在提升现阶段隧道测量工作效果的同时,为相关隧道施工活动的开展创造了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景红云.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在公路工程检测中的应用[J].居舍,2018(30):53+32.
[2]王合军.矿山隧道工程测量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有色金属,2018(4):51-52.
[3]裴林.浅析隧道工程测量[J].数码设计,2017,6(9):152-153.
[4]李益恒.GPS定位系统在隧道施工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44-47.
[5]孙志刚.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4(9):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