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桥梁工程
  3. 内容

大桥初步设计审查报告48p(460m自锚式悬索桥)

  • 资料大小:101 KB
  • 运行环境:NT/2000/XP/2003/Vista
  • 资料语言:简体中文
  • 资料评级
  • 授权形式:资料共享
  • 更新时间:2014-12-16 15:04
  • 发布作者:水水货货
  • 插件情况 无插件,请放心使用
  • 文件类型 RAR
  • 解压密码:civilcn.com
  • 安全检测 瑞星 江民 卡巴斯基 金山
介绍: 路线起点桩号设定为K20+520,位于武陟县小岩村与圪垱店乡冯村之间,与S86(焦新高速)的交叉处S86桩号为NK23+319.890,设置枢纽互通式立交1处,实现本项目与S86的交通转换。路线向南,经秦伊村西侧跨越县道X023,继续前行至K24+037.739处与省道S104交叉,设双喇叭互通立交1处;路线经范庄西侧,到达御坝东侧跨越黄河北大堤,设黄河特大桥跨越黄河天堑,路线于桃花峪冲沟处进入邙山岭,穿邙山岭后于K40+600附近进入平原区;路线继续南行,于K44+501.485处与省道S314相交,设双喇叭互通式立交1处;路线于K47+397.357处与国道主干线G30(连霍高速)相交,到达本项目的终点。终点处改造现有枢纽型互通立交,实现G30及G3001(郑州绕城高速)与本项目交通的转换。路线设计全长为28.128km。 1.2 沿线地形、地貌 项目沿线地势分为两个典型的地貌单元,以黄河为界,黄河南岸为黄河三级阶地地形起伏不平,沟壑纵横;北岸为广阔坦荡的黄河河漫滩及黄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黄河在本区为地上悬河,水位高出北大堤外地面约3~5m左右,从邙山脚下至北岸大堤之间的河漫滩宽约6公里。 1.3 工程地质 大桥北部揭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纪沉积的砂层,埋深20米~30米为稍密~中密的粉细砂,工程性质稍差,之下为密实状的细中砂和硬塑~坚硬粘性土,工程性质良好。南部揭露地层主要为上更新统黄土状亚粘土和中更新统硬塑~坚硬状粘土、亚粘土,工程性质良好。 线路沿线特殊性岩土主要为湿陷性黄土和软塑土。湿陷性黄土分布于南桥头附近及南接线(黄土台塬区地质单元),湿陷类型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为Ⅰ级(轻微);软塑土在北接线及大桥区表层,为第四纪全新世新近沉积的亚粘土(低液限粘土)、亚砂土(低液限粉土),呈软塑状,中等压缩性。 1.4 水文地质 黄河以北滩地地下水类型为孔隙型潜水,埋深约2~4米;黄河南岸未发现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为孔隙型潜水,属中性水;黄河河水属弱碱性水。两者对混凝土均无腐蚀性。 1.5 桥梁水文 1.5.1 河道基本情况 大桥处在黄河中游和下游的结合部,即桃花峪附近,稍偏向中游一侧。该河段河道平均比降为2.030/000左右,因堤距较宽,水面辽阔,河槽宽浅,水流分散,串沟众多,形成乱流,主流摆动剧烈。河槽不稳定,属于游荡型河道。 本河段河床冲淤变形规律复杂,因而主河槽宽度需要按照试验中测出的1500米考虑。 1.5.2 河道冲淤 河道冲淤的一般规律是大水冲,小水淤,总的趋势是淤积升高。经计算,桥位处的2050年设防水位较2000年设计洪水位将抬升3.0米,推算至设计水平年2059年则抬升3.9米。 1.5.3 河道冲刷 根据模型试验的结果,主河槽内桥墩处最大冲刷水深为21.20米,滩地内桥墩处最大冲刷水深为7.95米。
点击进入下载 (需要 0 积分)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大桥初步设计审查报告48p(460m自锚式悬索桥)
http://m.civilcn.com/luqiao/qlgc/141871347073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