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GDK38+952~GDK44+577段区间隧道位于常平镇朗常路及常平大道,莞惠城际大朗~常平区间内,全段为矿山法区间隧道,小里程与大朗站大里程明挖段隧道相接,大里程与常平站相接,沿着朗常路及常平大道地下穿越,在GDK42+330~DK42+510段下穿寒溪河。本段区间隧道共设置8个施工竖井:GDK39+265施工竖井、GDK39+800施工竖井、GDK40+466施工竖井、GDK41+369施工竖井、GDK42+190施工竖井(风井兼电力井)、GDK42+742施工竖井、GDK43+303.95施工竖井、GDK44+050施工竖井。 GDK44+809~DK51+339段区间隧道起始于东莞市常平镇霞坑村常平大道,自常平站向东延,下穿广深、京九等既有铁路线,后继续下穿厂房、居民建筑及道路,终止于创福五金塑料制品厂北侧。隧道穿越范围内地下管线密集,种类繁多,据管线资料及现场勘探,场区内存在电力、电信、雨水、给水、污水、燃气、路灯等地下管线管道。本段区间隧道共设置4个施工竖井:GDZK45+176施工竖井、GDZK45+805施工竖井、GDK50+730施工竖井(兼电力井)和GDK51+339施工竖井。 2.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2.1、工程地质 GDK38+952~GDK44+577段区间隧道拟建场地地貌有寒溪河冲积平原及丘间谷地;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在3.01~23.28m。拟建暗挖区间范围内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第四系残积层,下伏基岩为混合片麻岩。 GDK44+809~DK51+339段区间隧道拟建场地隧道有寒溪河冲积平原、剥蚀丘陵及丘间谷地;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在5.0~44.45m之间,在京广铁路线以西主要以丘间冲积平原地貌为主,京广铁路线以东主要为丘陵地貌为主。拟建暗挖区间范围内分部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残积层、侏罗纪下统、三叠系碳质页岩、粉砂岩、震旦系混合片麻岩、断层角砾岩。 2.2.2、水文地质 GDK38+952~GDK44+577段区间隧道在里程GDK42+300穿越寒溪河,地表水主要为寒溪河水,寒溪河发源于大屏嶂的观音髻,自黄江镇北流经黄江、大朗、常平、横沥、东坑、茶山,至东城峡口入东江南支流;主流河道全长59公里,流域面积720平方公里。河水位潮汐现象显著,强降雨及汛期时水位涨落较大。地下水根据埋藏条件可划分为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弱风化混合片麻岩节理、裂隙中。主要补给来源为地表水的渗入补给。孔隙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堆积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残积层及全风化混合片麻岩中,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寒溪河侧向补给,随季节变化较大。 GDK44+809~DK51+339段区间隧道沿线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地层中的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其补给方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以大气蒸发为主。本场地无地表水分布。 三、裂隙水封堵方案 3.1、封堵裂隙水目的 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围岩裂隙水发育,多处出现成股水流,为防止裂隙水影响隧道施工质量和引起地表失水沉降,隧道开挖后,及时对裂隙水进行封堵,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 3.2、封堵裂隙水总体思路 根据隧道开挖情况来看,裂隙水发育地段围岩基本为块状,块状岩体中的裂隙发育极不均匀,通常可分为三个级次的裂隙空间: (1)细短闭合的小裂隙构成的微裂隙岩体; (2)张开且延伸较长的中等裂隙构成的导水裂隙网络; (3)大裂隙与断层构成的局部导水通道。 隧道开挖进入微裂隙岩体时,水量微不足道;遇到裂隙网络时,出现较大水量;触及大的裂隙导水通道,水量很大,易突发隧道透水事故。 本标段设计针对第(3)个块状岩体裂隙级次(破碎带)采用了加大型洞内全断面深孔注浆和拱部180°范围超前小导管注浆,第(1)、(2)个块状岩体裂隙级次,Ⅵ、Ⅴ级围岩采用拱部180°范围超前小导管注浆,Ⅳ级围岩采用拱部120°范围超前小导管注浆,Ⅲ级围岩没有超前支护措施,加大型洞内全断面深孔注浆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小导管注浆采用水泥单液浆。 设计有加大型洞内全断面深孔注浆和小导管注浆的区间隧道,先施工这两项止水措施,如这两项止水措施未能有效封堵裂隙水,则再采用A、C双液浆和A、B化学浆封堵裂隙水。Ⅲ级围岩直接采用A、C双液浆和A、B化学浆封堵裂隙水。 根据开挖情况来看,围岩裂隙发育极不均匀,裂隙水的分部也无章可循,封堵时首先选水流较大的点开始,然后沿水流走向,依次封堵其它渗漏点。裂隙水封堵过程中如出现此堵彼冒现象,就采用“疏堵结合”的封堵方法,即预埋引水管,保证本段衬砌施工范围内其它部位裂隙水封堵完成,然后在衬砌浇筑后集中封堵引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