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防汛抗旱
  3. 内容

从今年大水看21世纪中国的防洪

进入90年代以来,从南到北,我国的大江大河都变得十分不安分。91年、94年、96年都连续发生大水,造成十分严重的灾害。就连一直被断流所困扰的黄河下游段,偶尔来个3000左右的小水,也会对滩区的数十万居民造成严重的灾害。尽管几年来洪水灾害不断,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年的洪水这样,给全国人民造成如此深刻的印象。今年的洪水特点是:①影响范围大。南有珠江、长江、洞庭、鄱阳水系,北有嫩江,普遍发生大水,影响到大半个中国,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②持续时间长。今年洪水来的早,从3月份开始,南方的一些省份就陆续发生水灾,直到长江主干高水位持续50余天,至今仍未消减;③水位之高创历史记录,从长江今年的水量来看,不及1954年洪水大,但沿江水位却较1954年高出数十公分左右,超过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④险象环生。由于长江沿线堤防标准较低,经高水位长期浸泡、渗水、管涌、塌坡等险象环生。为确保大堤安全,数百万军民日夜奋战在防洪第一线,消耗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今年的大洪水仍在持续,最终可能造成多大的损失尚难以预测,人们不禁要问,明年会如何?下个世纪会如何?难道中国人的命运要永远受制于洪水吗?出路在哪里呢?

为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阐明几个观点:

(一)洪涝灾害将是长期的,它将伴随人类的整个历史。
由于洪涝灾害现象的产生是由以太阳为主的宇宙因素所形成,其能量极其巨大,如一次大规模热带风暴可以倾泄近1000亿方雨水。目前人类还不具备规模影响和改变这种灾害现象的能力,而这种灾害现象的发生又是永恒的,因此即使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社会,也不能完全阻止洪涝灾害的发生。

(二)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
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将影响到植被、气候、水文、产、汇流等条件。一般而言是使致灾因素增强。同时在洪涝灾害危险区域内的人口及财产密度将不断增加。因此,即使遭遇同等程度的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会大大增加。但随着预报、避难技术和设施的增强,在遭遇洪水时,因灾死亡人数可大为减少。因此可以将"不死人"作为防洪的一项主要目标。

(三)洪涝灾害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使我们的社会能适应洪涝灾害,使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我们强调"减灾"而不强调"防灾","人为灾害"可以预防,"自然灾害"难以防止,工作的重点是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而这种损失可能因每一个人的疏忽或每一项工作失误而增加,也可以因每一个人的努力而减少。当前应当树立全民减灾意识,大力加强防洪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

在有了以上的基本认识之后,我们再来回答前面的问题。

九十年代以来的大水灾,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的来临,它是自然现象的正常反映。大气环流及降雨同其它自然灾害现象一样是受"宇宙力"的影响而变化,如太阳黑子的活动强弱,星体运动导致对地球引力的变化,日食和月食等都可能引起降雨的变异。因而降雨及其所形成的洪涝灾害也随宇宙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丰水期与枯水期交替出现。九十年代以来,除黄河以外主要江河进入丰水期,因此在今后若干年内再次发生大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黄河也有可能逐渐进入丰水期。因此在今后10~20年内大洪水仍是全国人民可能面对的问题。

今年长江的大洪水虽然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水火无情",但真正说起来,这洪水并不算很大,也只相当20年一遇洪水。问题是我国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太低了,像长江这样的大河,其防洪标准起码应达到50~100年一遇,即农村段50年一遇,城市段100年一遇(××年一遇是水文统计中洪水出现的概率,即把历史所观测到的洪水按大小排序,超过某一量级洪水在全部资料系列中所出现的概率若为××分之一,则称该量级洪水为××年一遇洪水)。但实际上长江干流目前防洪标准只有10~20年一遇,且堤防矮小单薄,因此长江能顶住今年的洪水,不造成大规模泛滥实在是了不起的事情。换成其它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酿成大灾。任何一个国家也难以动员如此规模的民众英勇无畏地抗击洪水。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文革以来,对防洪投入严重不足,也是形成如今紧张局面的重要原因。国内外专家所批评的由于大量毁林,洼地围垦,也是造成今日河道淤塞、水位抬高的主要因素。

基于上述分析,如果我们在今后10~20年内不全力以赴地抓好防洪工作,还将出现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作为国策应当加大防洪投入,切实做好我国大江大河、大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和全民减灾教育。

那么,今后我国的防洪应当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呢?从近期来讲,就是要不断完善我国的防洪工程体系,逐步提高江河防洪标准。从长远来讲,要把我国的城市建成不怕水的城市,把农业建成不怕水的农业。

"不怕水的城市"、"不怕水的农业"不是说绝不会发生洪水,而是指即使发生洪水,也不会对这些城市和农业造成太大的损失和影响。

一、建设不怕水的城市

建设不怕水的城市要解决好防洪和排涝两方面的问题。防洪主要是防外水,使城市相对于大江大河的洪水、沿海的高潮等都比较安全。这就要求保护城市的河堤、海堤能达到较高的防洪标准。按我国目前的规定,大城市的防洪标准应能防御100年一遇洪水,特大城市或特别重要城市应能防御200~300年一遇洪水。而对海堤来讲,由于海堤溃决后其后果严重,一般应达到防御1000~10000年一遇高潮的标准。上面所讲的标准都是针对水位、潮位而言,用以确定堤防高度。除了高度之外,堤防还应当有足够的强度,在高水位长时间浸泡之下也不应当破堤。这就要求堤防有较好的基础和足够的防渗性能和足够大的断面。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设"高标准堤防",即堤防不但有足够的高度,而要有相当的宽度,以至在堤防上可以同时建设公路及住宅群。这样的堤防一般是不会溃决的。

我国的城市防洪比较注意防外水,即防洪。对大多数城市来说比较忽视防内水,即由于城市汇流区内遭遇暴雨所产生的内涝灾害。目前我国城市的排涝标准一般不足十年一遇,因此一遇大雨,市区到处积水,交通堵塞,城市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甚至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多雨地区,建设不怕水的城市就要求城市有足够的排涝能力和对雨水的调蓄能力。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就要对城市水的出路有很好的考虑和安排。尽可能地保留城市内原有的湖泊、洼地及排水通路,不得任意填埋和淤塞。不怕水的城市应当在市区内保留足够的水面,河湖沟通,排水通畅。必要时应开挖人工湖和运河,这不仅可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也可以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北京市从元大都时开始就十分注意城市河湖的建设,逐渐发展成有昆明湖、玉渊潭、什刹海、后海、北海、中南海等近200座湖淀沟通的城市河湖系统,是十分成功的先例。而解放后,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一方面城区不透水面积不断扩大,地表产流增大;另一方面有数十座湖淀被填埋,城区雨水调蓄能力降低。因此遭遇暴雨时交通阻塞等内涝灾害日趋严重。

最近,国外专家提出了一种湖城模式,即城周挖地为湖,中央筑台为城,作为"不怕水的城市"的典型。实际上这不能算是新的发明,它是我国以"紫禁城"为代表的古代城市新版。在现代城市防洪规划中应当充分吸收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精华。

在增加城市对雨水调蓄能力方面,还应当考虑在城市中因地制宜地修建一些雨水调蓄设施。如(一)利用操场、绿地等公用空地蓄水。将这些公用场所挖低,使其低于地面0.5~1.0米,降雨时临时蓄水,雨后排干继续使用;(二)利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地下车库等调蓄雨水;(三)建设地下水库、地下河等调蓄雨水;(四)各户蓄水,每座大型建筑物,居民住宅将本使用面积内的雨水集中处理后再生使用。

在上述设施建设的同时,对城市各居民单位、企事业单位作好减灾宣传,采取措施,保护好各自的财产。并加强城市洪涝灾害预警报系统建设,在洪涝灾害发生之前及早采取安全措施,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以上所描述的是我国21世纪"不怕水的城市"的蓝图。

二、建设不怕水的农业

不怕水的农业应当是农作物不怕水,以及发生洪水时能确保广大农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首先谈一谈农业的生产结构。要形成对雨水有足够调蓄能力的地表形态。第一个层次是在农业地区保持足够面积的林地,特别是在地势较高的地区。使林地从源头发挥对雨水的拦蓄涵养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在山麓地带大量开发水田(多雨地区)或建设星罗棋布的池塘,以调蓄雨水。第三个层次是在平原地区建设渔农或渔果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结构。即在田中适当挖塘养鱼,垫田营农或种植果树,可保旱涝丰收。第四个层次是建设农田排涝系统,及时排除沥水。

除上述基本建设外,还需要不断改良易涝地区的作物品种,一是发展早熟品种,使其在大汛之前即可收获;二是培育耐淹品种。也可以调整易涝地区的作物结构,提高其经济效益。

另外,对于我国生活在行蓄洪区的2000余万居民应切实作好迁移和居民区的安全建设,寻求新的行蓄洪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建设不怕水的农业,要特别注意提高我国粮食高产地区的防洪排涝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并建立我国农业遭遇连续多年特大洪、涝、旱灾害时的应急体系,防止在21世纪发生粮食生产的大滑坡,防止在我国发生大饥荒。

在21世纪建设我国的不怕水城市和不怕水农业应是全党全民的重要目标。只要万众一心,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从今年大水看21世纪中国的防洪
http://m.civilcn.com/shuili/lunwen/fxkh/136281307017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