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工程设计
  3. 内容

水利继续教育心得体会

心得 
根据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关于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的有关规定,本人在5月15日至7月30日期间,参加了黑大主办的“水资源管理与水利工程建设”课程知识更新培训班。通过本次培训,使我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加深对水行业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的了解,掌握本行业发展动向,进而在实际工作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提高专业工作水平,扩展实际工作的思路,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水资源管理与水利工程建设课程是研究水文与水资源、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管理、农业水利的一门综合课程。通过“水文与水资源课”的学习,是我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了解了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的必要性。可以看出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必须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以求获得较大的综合效益。通过“农业节水灌溉”的的学习,使我了解灌溉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用水和缺水现状及21世纪用水预测,了解我国传统灌溉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节水灌溉的必要性,了解国内外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掌握节水灌溉技术的基本知识及我国近期节水灌溉发展方向。 
通过“水利工程前沿科技”的学习,使我掌握当今水利工程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解决水利工程问题的新方法、新技术,了解水利工程建筑新材料的应用,从基础理论、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等多方面拓展知识层面,掌握本行业发展动向,进而在实际工作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提高专业工作水平。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更是受益颇深。 
全国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水利行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更要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  
同时,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21世纪的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严重等水资源三大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了解决好新世纪水的问题,《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计划》中确定了调整治水思路、转变治水方针的原则,要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在这个历史性转变过程中,水利信息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水利部决定实施“金水工程”,以全面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  
根据《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同样,我们也可以说,灌区信息化是灌区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形成东南多雨、西北干旱和夏秋多雨、冬春干旱的特点。以多年平均降水量400mm的等雨量线为界,全国由东北斜向西南北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湿润多雨,是主要的农业区,全国90%左右的人口和耕地都集中在这一地区;西部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很难发展农业。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年际、年内季节分布上很不均匀。根据降水量的大小和农作物对灌溉的要求,可将全国分成常年、不稳定及补充灌溉地带等三个不同的灌溉地带。 灌溉面积的增减与粮食产量有密切关系,且往往具有一定的超前作用。4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了1倍,人均耕地减少了50%,但人均灌溉面积却增加了50%,全国粮食总产量净增2.6倍,其中占全国总耕地面积不足40%的灌溉土地上生产出了占全国总产量80%的粮食。尽管粮食增产是各种农业技术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灌溉的发展所起的主导作用则是勿庸置疑的。 
灌溉在为农业生产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实现灌区的现代化。“管理出效益”,要充分发挥灌区的作用,管理是关键。灌区现代化首先是灌区管理的现代化,而要实现灌区管理的现代化,就要十分注意利用具有先进意义的实现手段和途径,实现灌区管理所需的水情、农作物、工情等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分析的现代化和自动化。这样的实现手段和途径是什么呢?是信息化,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  
现行的按亩计费管理方法不能激发农户的节水意识,每亩用水量的多少不影响农户的水费支出。只有实现按方计费,按亩定额计划用水,超额加价,有偿定量用水,才会促使农户认真对待自己的用水费用支出,达到节约用水和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通过量测水工程计划的逐步实施,灌区管理系统逐步升级,建立灌区统一高效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灌区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数据库的灌区信息处理平台。“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包含以下功能: 
⑴动态管理灌区的地理信息,如渠系分布、行政区划等电子地图,设计档案、图片、多媒体资料; 
⑵动态管理灌区的渠系数据; ⑶动态管理灌区的用水户信息; 
⑷动态完成灌区的需水量计算、实绩用水统计、分类汇总; ⑸动态进行灌区配水计划的制定; 
⑹各个水管所可利用计算机系统以用水户为单位进行灌溉水量的统计汇总,实现计量到户; 
⑺动态显示灌溉进度、水费征收等;  
⑻利用Internet网络,查询、学习最新的灌溉技术、灌溉产品和灌区管理先进经验; 
⑼现自动化电子办公系统。根据灌区的办公范围,处理流程和实际操作特点在计算机网络上实现电子事务处理,提高办公效率,实现无纸化办公。 
根据灌区水源及土壤水分状况、作物需水量、渠系输配水结构等进行水量的优化调度、合理配置,以实现灌区渠系量水、水费征收和动态配水等用水管理信息的自动化。相应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应以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应用为基础,分析采集到的气象、土壤、农作物需水状况等数据,结合灌溉系统的输配水能力,制定作物灌溉制度和用水计划,在灌溉实施过程中,管理信息系统不但能及时统计用水计划的执行情况,还可以根据气象、供水量等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灌溉用水计划,若基于Internet技术,则某些运行信息可以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很显然,基于“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对水量的调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不仅现场管理人员可以随时了解灌区灌溉情况,而且调度中心人员和各级领导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及时掌握渠道沿线的工程运行安全情况和灌区的灌溉进度,为科学调度提供了依据,减少了由于信息不灵、水流不稳和操作失误等因素造成的水量损失,同时,基于该系统,必将进一步规范灌区灌溉管理工作,使各种灌溉资料从原始数据录入到最终形成档案资料及其管理,灌溉用水计划的编制,调度方案的制定,用水趋势动态分析,测流资料分析,灌溉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资料查询等可以实现自动化,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在灌区节水改造中,应充分考虑采用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等建立灌区管理信息系统,避免因信息不灵、调度不便而造成的水量浪费,同时可以适时适量地满足作物用水需求,节约灌溉水量,提高灌区灌溉用水管理水平及水的利用率。 
我国已建设了一批以GIS技术为支撑的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有的已在此基础上向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迈开了新的步伐,形式上大多是空间决策支持系统(SDSS)。在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GIS发挥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历史数据管理和实时数据的动态加载;信息的空间与属性双向查询;时空统计;以多种方式直观地可视化表达各类信息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过程;区域水资源的空间分析;区域水资源管理模式区划,如地下水禁采与限采区划、水环境区划等。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水利继续教育心得体会
http://m.civilcn.com/shuili/lunwen/gcsj/146854523527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