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及发展
目前,建设水利工程项目主要是建设“最后一公里”项目中。除了政府部门所大力倡导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发展以外,各个乡镇企业均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积极的响应,这些项目主要包括由水坝主渠道向支流渠道引流,在农田区域建设小型水泵站及打井。通常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大型水利工程可以有规划的、科学的完成,可以将其应用的效益充分的发挥出来,然而由于某些原因,作为县镇级构建的水利工程,在建设中经常性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建设工程项目较为随意,缺乏合理全面的布局,进而造成合理建设、工程技术与社会效益无法兼顾。
2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规划设计
2.1预测分析规划的建设规模
2.1.1社会发展及国民经济度灌区灌溉面积的要求
应当切实的按照当期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小型灌区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根据当期旱作农业及大中型灌区发展规划对粮食生产目标加以确定,试分析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总体要求,从而更好的确立小型灌区节水改造规模、发展灌溉面积的规模、续建配套规模以及新建小型水源工程规模。
2.1.2分析小型灌区灌溉面积的发展潜力
应当以县为单位全面的复核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立足于水资源的角度对发展小型灌区灌溉面积的潜力进行论证。应当按照水资源综合规划对灌溉的水资源使用情况和控制用水量的指标等因素进行确定,对内部农业水资源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对改造区域的供水资源量加以分析规划。对改造区域的水资源需求平衡的情况加以进一步证明。
2.1.3预测发展小型灌区灌溉面积的规模
通过分析土资源和水资源的供需平衡,预测小型灌区发展灌溉面积规模、新建小型水源工程规模、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及续建配套规模。
2.2规划设计水利工程灌溉的建设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1)小型扬水灌区建筑物的建设诸如涵闸、泵站及改造固定渠道续建配套的节水;(2)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3)小型水库自流灌区的固定渠道续建配套、取水枢纽、涵闸等的建设;(4)排涝泵站的建设;(5)水源工程(提水建设、新建塘坝、小水池窑等)。
2.3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的实施及设计技术
主要内容包括:(1)更新改造小型扬水灌区的泵站,固定渠道节水改造及续建配套,拆除重建完好率低于50%的涵闸;(2)改造或重建水库自流灌区取水枢纽,固定渠道的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拆除重建完好率低于50%的涵闸;(3)更新完好率高于50%的排涝泵站的机电设备,对需要重建的进行拟重建,改造相应的建筑物;(4)水源工程新建、改造及除险加固。
2.4经济效益
建设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后,通常规划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会非常显著。通过水源工程建设和灌区渠道续建配套,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肥沃了土地,改善了自然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更作物绿化土地,改善了自然环境。并且将农民耕种的风险减小了。与此同时,净化了社会空气,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增收增产,和谐的社会环境得以构筑,社会矛盾得以减少,避免了因泛滥的内涝洪水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有着显著的环境效益,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3.1总体规划布置的设计原则
规划设计灌溉渠的过程中,应当密切的结合当地的路、山、水、林、田与国土整治,并且对其他用水部门诸如航运、发电及人畜饮水的迫切需求加以充分考虑,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真正的做到合理科学,便于管理,将水土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适当的拓展灌溉面积,尽可能的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通常其规划布置均需对以下基本原则加以遵循。
3.1.1安全为主的设计原则
对于渠道工程,必须严格地保证可靠和安全,最大限度的在布置渠道时防止难工险段、高填方、深挖方。在设计山丘区地形的渠道时,应当尽可能的防止与溪、河布置的靠近布置,以避免被山洪所冲毁。沿线干渠应当有着良好的地质条件,尽量将透水性强的土质地带、节理发育的破碎带以及风化岩层。沿渠要具备合理的泄洪设施和排洪设施,比如泄水闸和溢洪堰等。
3.1.2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的原则
应当在高处布置灌溉渠道,在低处布置与之相对应的排水沟道,尽可能的做到自流排水、自流灌溉,分开建成的灌排,构建相互独立的两套灌排系统对于局部的洼地或者高地,可应用小片的提灌处理措施,不必为了对局部的照顾而对全局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布置渠道线路方面应对各种经济因素综合性的加以考虑,尽可能在布置渠线时保证整齐、直顺,避免建筑物的交叉,防止更多民房及良田被占用。
3.1.3综合利用原则
就山丘区的灌溉渠道而言,要将集中落差利用起来,充分地将水力、水电和灌溉渠道结合起来,对集中落差加以充分利用,结合水力和水电进行加工,对多种经营进行开展,确保一水多用,实现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还应当并用渠、塘、库,考虑采用提、引、蓄相结合的灌溉系统。对于平原地区,则应当结合井水和河水,联合运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灌溉系统。
3.2干、支渠布置的设计原则
在对干、支渠的布置方案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应当始终立足于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具体的地貌和地形加以设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对于丘陵和山地型的灌区,由于该类灌区复杂多样、地形起伏,绝大多数的耕地均为梯田或者坡地,而修建的农田工程则具备着施工复杂、建筑物多和渠道弯长等诸多特点,因此,在对于渠沿等高线的布置进行设计时,应当切实的考虑到灌区分布于山溪与分水岭之间,并且呈现的是狭长状,大体上其等高线平行于河流方向,设计时力争“水不低头”,也就是水位少降低,对全部灌区的面积实现自流控制,在干渠一侧引出支渠。该设计的特点为:控制面积大,水头损失小,干渠纵比较平缓,不仅有助于水土流失的防止,而且有助于山洪的拦截。
4结语
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和实行,用正确的管理方式,管好,用好,保护好水资源,建设新农村,以方便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应以惠农民为基本指导方针,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安全的水利灌溉工程。通过强化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最为统一管理,监理有协调性的,有效率的水利运行体制。协调好水人关系。就一定能够妥善的解决合理需要和有效供给只见到重要矛盾,实现水资源的供求平衡,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