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农田水利
  3. 内容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供给理论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理论和多中心治理论,认为从供给和治理两个维度,理论的发展都提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供给的多元化诉求,即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在供给中必须通过政府、市场以及社会民间力量进行协同治理,而非单一的政府或市场。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农村;供给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是无人投资、无人建设、无人管理,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供给渠道和治理结构。而从理论层次探讨农村小型水利的供给,则必须首先明确其基本属性。 
  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属性 
  根据2002年9月颁行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相关内容规定,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定义为灌溉面积1万亩、除涝面积3万亩、库容10万立方米、渠道流量1立方米每秒以下的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供水工程。目前全国约有2000万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单位工程规模较小,水供给具有流域性、不确定性、垄断性的特点,同时,其正外部效应、低回报率的经济属性明显。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公共物品”(Public goods)这一概念是由林达尔于1919年首先提出。1954年,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首次对其做出了明确的表述:每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其他人消费的减少。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指出,萨缪尔森定义的公共物品是“纯公共产品”,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产品是“纯私人产品” 。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的是介于公共物品人物品之间的商品,称作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大部分属于混合产品,现实中,指那些能为其产权所有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又能同时为众多人提供有偿服务的水利资产。它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产权具有排他性。产权可以在投资主体间分散享有或由投资集团、组织独立享有,但由于水利产品能为产权拥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社会资金会有一部分自主参与利益及产权的竞争的动机。这使得混合产品水利资产的产权具有可变性、分散性和竟争性,能通过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受益的排他性。混合水利产品只对付费者提供,排除不付费者。但是它还具有广泛的外部性,这种正的外部性可以带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政府与市场合作的供给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由于它存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点,会产生“外部性”和“搭便车”行为,供给方无法准确获得公共需求曲线,私人无法有效供给,必须由政府提供。但有些经济学家提出,政府供给并不意味着政府组织生产。政府供给是指政府通过税收筹集资金以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并向公众免费提供的过程,可以通过政府建立企业,直接组织生产,也可以通过政府,委托私人部门来生产。 
  基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混合物品属性,其供给主体的分工被经济学家的模型给演示出来。  
  混合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是确定P的大小,以实现私人参与的最大化与产品有效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混合水利产品的供给主体可以由市场和政府共同担当,供给的资金也可由多方主体分担。农村小型水利大部分属于混合产品,它的有效供给关键在于区分其公益性和私营性的比例,并按此比例合理分摊政府与企业的出资比例,这是有效供给的技术条件。 
  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多中心治理 
  治理理论认为,为了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形成社会多中心治理的格局。因此最能体现“治理”内涵的就是多中心治理。于水认为:多中心是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本质特征多中心与治理密不可分。 
  迈克尔·麦金尼斯认为多中心组织是一种组织模式,在此许多独立的要素能够相互调适,在一个一般的规则体系之内归置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王兴伦认为多中心是指多个权力中心和组织机制治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它涉及到广泛的公共领域,在公共治理中主要指生产的多中心和治理体制的多中心。 
  治理理论的本质就是将社会引入到政府与市场之外的公共事务治理中,成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个权力中心。但治理理论并不仅仅指代权力分散,它还提出了“元治理”概念,就是重视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网络中的作用。治理的多中心并不意味着政府的卸责,而是要形成多个中心各司其职、互相补充、互相制约的良性互动局面。治理理论主张社会各行为主体间经由互动合作、谈判协商,以达成有关共同利益的共识,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作为混合产品,其具体管理制度、建设投入方式、运行模式、管理模式、以及组织设计可以用“治理”来很好地涵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供给的新思路是通过政府、市场以及社会民间力量进行协同多中心共治小型水利工程的过程,运用治理理论探讨实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有效供给与使用。 
  四、小结 
  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供给难的症结在于,政府主导的水利供给体制下,政府投入不足,而市场和社会参与也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小型水利的发展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多中心的供给主体,多元化的供给渠道,多样化的供给结构和模式,多维度得参与管理,是理论发展的诉求。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95. 
  [2]徐家贵 徐雪红:国内外典型水利投供给模式及启示.[J].水利经济,2006,(1). 
  [3][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王诚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供给理论
http://m.civilcn.com/shuili/lunwen/ntsl/1468553362273020.html